安徽戏曲文化与旅游 安徽省戏曲家协会

导读:安徽戏曲文化与旅游 安徽省戏曲家协会 1. 安徽省戏曲家协会 2. 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3. 安徽省戏曲家协会会员名单 4. 安徽省地方戏曲 5. 安徽省曲艺家协会 6. 安徽省戏曲家协会官网 7. 安徽省剧协 8. 安徽戏曲文化 9. 安徽省戏剧家协会 10. 安徽戏曲名人 11. 安徽省戏曲家协会会长

1. 安徽省戏曲家协会

陆洪非(1923--2007.7.29)男,汉族,安徽望江人。安徽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曲学会理事、黄梅戏研究会副会长,著名黄梅戏剧作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终身享受者。

杨庆生,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国家一级编剧。男,汉族,安徽巢湖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曾先后担任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创作组长,业务办公室主任,安徽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程长庚研究文从》编辑。

余治淮,编剧,代表作黄梅戏《陶行知》。2021年3月20日晚,担任编剧的大型原创黄梅戏《陶行知》在歙县影剧院成功首演。

2. 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应该是叫鹿邑县鹿邑县位于黄淮平原河南省的东部豫皖交界处,属河南省直管县。东临曹操华佗故里中华药都安徽省亳州市,西接羲皇古都周口市淮阳县,北靠柘城县,南望郸城县,鹿邑县古称鸣鹿、真源、苦县、谷阳、仙源。鹿邑因老子而扬名海内外,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境内交通极为便利。鹿邑是道教鼻祖老子的诞生地,2011年11月,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专家实地考察论证,报中国文联审批、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备案,命名河南省鹿邑县为"中国老子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

3. 安徽省戏曲家协会会员名单

潘启才,男,1947年11月出生,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著名黄梅戏教育家,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1966年毕业于安徽黄梅戏学校,全国首届黄梅戏十佳演员,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戏曲音乐学会会员,安徽黄梅戏学校讲师。曾任安徽黄梅戏学校表演系主任、安庆市政协委员、民进安庆市委委员、文化委员会主任。

字正腔圆,以字行腔,十足的安庆韵味,是他唱腔的特色,有黄梅戏“磁带王子”之称。代表作品有《劈棺惊梦》。

4. 安徽省地方戏曲

中国戏剧的五大剧种是:黄梅戏、京剧、越剧、豫剧、评剧。

1、黄梅戏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2、京剧

京剧是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的传统戏剧。京剧,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徽剧是京剧的前身。

3、越剧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4、豫剧

豫剧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5、评剧

评剧,曾为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全国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

5. 安徽省曲艺家协会

民间小调《舍亲离子嫁仇人》是安徽曲艺,可以网上下载

6. 安徽省戏曲家协会官网

俞士伟,出生于1945年,安徽六安人。俞士伟,出生于1945年,安徽六安人。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云南省财贸学院大学生艺术团艺术顾问、安徽省黄梅戏爱好者协会顾问。俞士伟毕业于安徽省皖西艺术学校。曾获安徽省1979年文艺调演演员一等奖、安徽省首届中青年戏曲演员大奖赛演员特别奖、安徽省首届江淮之秋歌舞节戏曲声乐表演一等奖、全国化工职工文艺调演地方戏曲联唱节目最佳奖。

7. 安徽省剧协

马金凤,原姓崔,小名金妮,河南省洛阳市人,1922年出生于山东省曹县,豫剧演员。

马金凤,6岁随父学河北梆子,7岁登台配戏,9岁改学豫剧。14岁正式登台担当剧目主演,早期艺名“花蛾子”,40年代末唱红于安徽省界首市,绰号“ 盖九州”,代表作有《穆桂英挂帅》、《花打朝》等,有洛阳牡丹的美誉。

马金凤,曾任商丘、洛阳豫剧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剧协河南分会副主席。

马金凤嗓音明亮纯净,清脆圆润,音质坚实、柔韧,唱法上以假声为主,真假声结合运用;唱工以大段叙述性“豫东调”、“二八板”为其擅长,吸收山东梆子的音调加以融化;唱腔结构严谨,旋律简练、朴实,节奏明快、舒展,技巧娴熟。其特点刚健豪爽,深入浅出,蕴藉醇化。

马金凤饰演的角色年龄都比较大一些,她的做派有别于其他演员,没有花旦戏的梳洗打扮、穿针引线等表演。除了《花打朝》中王月英的“三进三出”、“吃鱼”等表演,借用了彩旦的表演技巧,比较夸张外,其他戏中的表演都比较含蓄和内敛。马金凤演的穆桂英溶融青衣、武旦、刀马旦等表演程式为一炉,独具匠心地创造了适合剧情人物需要的“帅旦”这个新的艺术行当,成功地塑造了气宇轩昂、雍容大度、巾帼英雄穆桂英的艺术形象。

8. 安徽戏曲文化

戏曲表现人物的五种技术方法,称之为“五法”,是指手、眼、身、发、步;

1.

“手”,指手势,因角色的年龄、身份不同而异。如云手,通过双手、两臂协调的动作,构成舞蹈化的姿态,用以表现不同人物的精神气度。

2.

“眼”,指眼神。通过眼神的变化,反应角色的喜、怒、哀、乐,解释舞的精神世界。特别的主要角色上场或下场以及一节舞蹈动作完毕以后有个短促的停顿,称为亮相。这时的眼神,更集中表现了人物的精神状态。

3.

“身”,指身段。是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各种舞蹈的形体动作。包括举手投足、上马下马、捋须甩袖、亮相、望门等。

4.

“发”;“法”为“发”之误字,指戏曲表演中的“甩发”技术,是前面四种技术有机结合的表演方法。演员通过舞动头发或发绺来表现人物的激动心情。这种甩发功,一般包括甩、扬、带、闪、盘、旋、冲等多种用法。

5.

“步”,指步法。笑声步法潇洒;花旦步法轻盈;花脸步法豪迈。步法也有多种多样,有似微风吹动浮云逐渐移动的云步;有表现匆匆行进的蹉步;有表现心情激动跌倒后仍欲前进的跪步;有表现醉汉步履踉跄的醉步等。

9. 安徽省戏剧家协会

安徽戏曲广播是安徽省第一家专业戏曲广播电台。调频频率:合肥、阜阳、滁州99.5兆赫,亳州92.3兆赫,淮北、宿州104.8兆赫,芜湖、马鞍山94.0兆赫,安庆、池州、铜陵95.5兆赫。中波频率:合肥、巢湖1251千赫。

10. 安徽戏曲名人

1、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2、程小青

程小青是中国现代侦探小说“第一人”,是“东方的柯南道尔”,他笔下的霍桑,是中国版的福尔摩斯。本书收入其作品有《险婚姻》、《血手印》、《断指团》等中短篇小说10部。这10部小说均以侦探故事为题材,内容丰富,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刻画生动,是中国现代侦探小说中的杰出作品。

3、田海蓉

田海蓉,1975年11月7日出生于安徽安庆。中国影视女演员、制片人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95级。1996年第一次出演电视剧《雷雨》为大众所熟悉。

2000年主演电影《美丽的白银那》,获第四十二届电影小百花最佳女演员奖。2004年更凭借《浪漫女孩》获得长春国际电影节金鹿奖最佳女主角 。2006年主演 女人不哭》。

4、海子

海子(1964年3月24日—1989年3月26日),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当代青年诗人。

海子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

5、陈新民

陈新民(1912.11.18-1992.12.23)安徽望江人,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家。中国有色金属冶金教育的开拓者。

1935年(中华民囯二十四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45年在美国从事钢中氢含量的影响因素的研究,1952年赴长沙筹建中南矿冶学院(现为“中南大学”)任第一任院长,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1. 安徽省戏曲家协会会长

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依次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因为每个剧种都是数种地方、小剧糅合演化而成所以基本没有什么具体的创始人之说。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为主;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之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从清朝末期至今已经形成五大声腔,即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沙河调(以沙河流域为中心,即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和高调(以菏泽为中心)。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1906年3月27日,嵊县东王村香火堂前,由落地唱书艺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火、李世泉等借用四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演出小戏《十件头》、《倪凤煽茶》和大戏《双金花》(后半本)。这是中国越剧第一次登台试演,越剧(最初称“小歌班”)从此诞生,该日被称为越剧诞生日。

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

近半个世纪以来,流布最广泛,观众群最多的有五个剧种,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1,京剧,也称 “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人物:“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老生新三杰”:谭鑫培、汪秋芬、孙菊仙

“四大名旦”:梅兰芳、苟慧生、程砚秋、尚小云

代表作品:龙凤呈祥 群英会 十老安刘 四郎探母等,很多.

2,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3,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4,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5,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Hash:8c539c2c0eb01dce86a7c6d35b4b2684d866f6a5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