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冷战景点 冷战时期的柏林地图
导读:柏林冷战景点 冷战时期的柏林地图 1. 冷战时期的柏林地图 2. 冷战时期的西柏林 3. 二战柏林地图 4. 1945年柏林地图 5. 二战柏林战役地图 6. 冷战时期柏林墙 7. 冷战时期的柏林地图图片 8. 冷战时期的柏林地图有多大 9. 冷战时期的柏林地图在哪 10. 冷战时期德国地图
1. 冷战时期的柏林地图
东德和西德的分裂是在“冷战”时期发生的。在杜鲁门主义宣布后,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
1945年7月,雅尔塔条约将德国分为东西占领区,分别由苏俄和英美托管,柏林则由二者共同管辖。但是战后苏俄与欧美各国关系渐趋紧绷,共管难度大增。
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与西德(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G)政府分别成立。德国分裂。西德是资本主义国家,而东德是社会主义国家。
1961年苏俄更在冷战高峰期兴建柏林围墙 (Berlin Wall),以遏止年轻劳动力持续流失。
1990年10月3日,东德并入西德,德国再次统一,结束了长达45年的分裂状态。两德统一,双方同意原西德制定的「基本法」,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为统一之后的德国称号。
2. 冷战时期的西柏林
柏林危机共有三次,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是冷战开始后其中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其导火线为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2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
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
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
那么柏林危机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因对西柏林法律地位的争执而引起的三次国际危机。根据1945年《苏英美三国雅尔塔会议公报》《苏美英三国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 》及其他有关文件规定 ,在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上述文件还规定了处置战后德国政治、经济的基本原则,以防止其再发动战争,危害世界和平。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怎样的?
随着德国重建的开始,美英与苏联在德国的问题上矛盾加深,苏联迟迟不愿让德国各占领区合并,并拒绝西方的经济政策。为此美国计划将德国西部占领区三合为一。为了使法国在合并占领区问题上与英美方向一致,美国用战后马歇尔计划的巨额援助安抚法国,另一方面在1947年通过《萨尔宪法》,从法律上给予法国甜头,保证萨尔并入法国,促使法国同意法占德区与美英占德区合并。
1948年2月至6月,美、英、法、比、荷、卢六国召开伦敦外长会议,提出的“伦敦建议”,内容为法占区与英美双占区协调经济政策,共同管制对外贸易,并共同制宪,成立联邦德国,将联邦德国纳入欧洲复兴计划。
1948年5月18日,苏联政府通过了《关于在德国苏占区实行货币改革的决定》。决定责成苏联驻德军事当局在西占区单独进行货币改革时立即在苏占区实行货币改革。要求“苏联军事当局争取在整个大柏林地区发行苏占区新货币”。6月18日,美英法三国宣布由6月21日起西占区实行单方的新货币改革,即发行有B记号之马克。
苏联得知该计划后,于1948年6月19日提出抗议,占领军长官索洛科夫斯基发布“告德国民众书”,书中称英美法三国欲分解德国。6月22日,苏占区也实行货币改革,发行新的D记号马克,并于6月24日,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空中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
1948年6月29日,美国 实行空运,派出大批飞机向柏林250万居民大规模空运粮食及各种日用品,在一年间飞行次数277,728次,空运货物211万吨,同时对苏占区所缺的钢、焦煤及电力等实行反封锁。
1948年9月,西占区以阿登纳为首的65名州代表开始拟定新宪。1949年5月8日,德国议委会通过新法。5月12日,美英法三国军事长官在法兰克福批准新法,同时公布占领法,标志著西德政府结构基本确立。
苏联于封锁中蒙受道义损失,它深知此时封锁不能阻止建立西德国家的进程,于1949年5月12日宣布撤销封锁,延续324日的柏林危机结束。5月23日,英美法三国代表参加下,西德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9月20日,西德建立,定都波恩,以阿登纳总理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9月21日,占领法生效,令西德享有自主权,英美法三国保留管制联邦德国之外交、外贸、国防特权力。
同一时间下,苏联亦在德国东部筹措成立共产党控制的德意志国家,苏占区在1949年5月30日通过宪法,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生效,东德建立,定都东柏林,皮克为总统,格罗提渥为总理,取代苏联管制委员会对民主德国的外交及外贸监督,德国彻底分裂为东西德。
第二次柏林危机
柏林于1949年分裂后,西柏林由于重建顺利,经济逐渐繁荣,令苏联决意解除问题。
1958年11月27日,苏联单方面向英美法三国发出照会,要求它们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的驻军,使西柏林成为自由市,否则,苏联会把西柏林的过境检查改由东德负责。苏联自知统一无望,故迫使西方承认东德。
英美法三国拒绝了苏联的要求,并且宣称如果苏联封锁进入西柏林的通道,它们将不惜诉诸武力,苏联对回应作出强烈抗议,史称第二次柏林危机。
苏联对西方国家的强硬态度放低了调子,表明六个月的期限非最后通牒,并希望透过国家领导人会晤改善东西方关系。美国表明如果苏联能先收回六个月的最后通牒及由苏联先举行外长会议,美国将同意召开新一轮四国首脑会议,讨论柏林问题,苏联接受,第二次柏林危机稍稍缓和。
第三次柏林危机
1961年6月3日及4日,美国总统肯尼迪与苏共领导赫鲁晓夫于维也纳举行两天会谈,讨论焦点集中于柏林问题,赫鲁晓夫旧事重提,要求英美法撤出西柏林,否则西方国家进入西柏林都需先得东德同意,肯尼迪断然拒绝。
1961年7月初,苏联宣布暂停复员,并将军费增加三分之一,肯尼迪作出强硬反应,因他认为西柏林是抗苏焦点,绝不容重演绥靖政策,肯尼迪要求国会增加32.5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征召部份后备役人员及国民警卫队入伍,扩大民防及修筑防空措施,顿时美苏关系再次紧张,史称第三次柏林危机。
1961年8月13日,苏联及东德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从15日起沿东西柏林分解线在东柏林境内筑起柏林墙,西柏林人进入东柏林都需经过边境站的检查,还需办理入境手续.这一举动令西方国家措手不及。但除发出警告外,不得不把柏林墙的事实加以接受。柏林墙既已筑起,赫鲁晓夫便在同年10月10日苏共22大正式取消英美法于12月底前撤出西柏林的期限。后来,苏联冻结了德国和西柏林的问题,美苏关系再度缓和。
柏林墙筑起两个星期后,赫鲁晓夫单方面撕毁美苏两国为期三年的禁止核试验协议,恢复一系列试验。肯尼迪虽看出苏联虚张声势,但也不甘示弱,在九月恢复地下核试验,美苏军备竞赛又进入新高潮。
柏林危机的历史结果和影响
70年代初苏联推行缓和政策, 争取西方国家承认欧洲现状,在与联邦德国改善关系的同时 建议就柏林问题举行谈判,为西方国家所接受。1970年3月6日,苏、美、英、法四国开始谈判。1971年9月3日签署了《西柏林协定》,并于1972年6月3日生效。
3. 二战柏林地图
柏林地处德国东北部平原上,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维尔河流经该市;著名景点有国会大厦、勃兰登堡门等。
城市中心坐标为北纬52°31′,东经13°2′。柏林位于易北河的支流施普雷河(Spree)注入哈弗尔河(Havel)的河口处。北距波罗的海约180千米,南距捷克190千米,总面积约892平方千米。
4. 1945年柏林地图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德国造成的人员伤亡高出几乎两倍,大约有550万人死亡,其中军队死亡人数约376万人,平民死亡人数约165万人。此数字尚不包括失踪和死于战俘营的士兵和平民。大量平民在盟国空军的猛烈轰炸中丧生。1943年7月对汉堡的轰炸使4万人丧生,1945年2月对德累斯顿的空袭使13.5万人丧生。战前拥有430万人口的柏林,在1945年8月只剩下280万居民。因战争而受伤致残者不计其数,仅西德地区就有200万人残废。1920年出生的德国男子中每100人就有41人死亡或失踪,1921年至1925年出生的德国男子中这一比例均超过30%。
5. 二战柏林战役地图
德国柏林到法兰克福直线距离422公里。
1.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是德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德国的政治、文化、交通及经济中心,人口约363.4万(2018年9月30日)。
柏林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城市中心坐标为52°31′,东经13°2′。
2.法兰克福位于美因河右岸,临近美因河与莱茵河的交汇点,坐落在陶努斯山南面的大平原上。市中心和内城在美因河北岸,美因河上众多的桥梁把内城与近郊萨克森豪森地区连接在一起。
6. 冷战时期柏林墙
柏林墙倒塌标志着德国分裂结束恢复统一。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
是是当时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自己方领土上建立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东德与西德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
柏林春天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90年6月柏林墙拆除。
7. 冷战时期的柏林地图图片
西柏林地区在其存在期间行政上很大程度是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个州,但是在法律上并非属于西德的一部分。相对于西柏林,城市东部的苏联占领区被称为东柏林,并被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定为其首都;但西方国家认为柏林在法律上仍为四国联合占领区,因此不承认东柏林的首都地位。
1961年起修筑的柏林墙将西柏林完全与其相邻的东德和东柏林地区隔绝开来,直到冷战结束、柏林墙被拆毁为止。随着1990年两德统一,西柏林作为一个独立地区的地位也就此消失,柏林市与两德同时合并后成为新统一德国的首都。
8. 冷战时期的柏林地图有多大
45年 从1945年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至1990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柏林墙拆除。二战期间,美英法三国首脑多次会晤,对战后情况作了部署,决定由三大国分区占领德国。
1961年8月,华约成员国负责人在莫斯科开会。 从8月13日0时起,在东西柏林之间修建起一道城墙。
柏林墙并不能阻隔东西德国人民的亲情。
1990年5月31日,民主德国宣布,从7月2日起,所有存在于边境通道上的障碍物都将被拆除。这样,被阻断了 28年的大柏林,终于连成一体了。
9. 冷战时期的柏林地图在哪
西柏林,是对1949-1990年间柏林市西部地区的称呼。西柏林是自 1945年二战结束后建立的美英法占领区。这一地区在此期间很大程度上与联邦德国(西德)相结合,但是在法律上并不属于西德的一部分。
柏林的苏联占领区称为东柏林,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以之为首都。西方盟国认为柏林在法律上仍为四国联合占领区,不承认东柏林的首都地位。1961年起修筑的柏林墙将西柏林完全与其相邻的东德和东柏林地区隔绝开来,直到冷战结束前夕,柏林墙被拆毁为止。
10. 冷战时期德国地图
20世纪以来在世界上已经消失的国家(不包括因政权更迭而改国号的国家)。
1.奥匈帝国(灭亡时间1918年)
奥匈帝国的全称是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皇室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王冠领地,建立于1867年,前身为奥地利帝国,领土包括如今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黑,导致“萨拉热窝事件”爆发,从而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中,由于同盟国的失利,对奥匈帝国的内部统治产生不利影响,帝国内部离心离德,再加上经济不景气,使得各成员国宣布独立。1918年,奥匈帝国正式解体。
2.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灭亡时间1961年)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建立于1958年,成员包括埃及、叙利亚、北也门,原本伊拉克也要加入进去,但由于伊拉克国内局势的变化,从而没有加入。后来由于叙利亚认为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多为埃及人,认为自己被出卖,因此于1961年9月27日愤而退出,于是联盟宣布解散。北也门于1962年12月也选择退出。
3.越南共和国(灭亡时间1975年)
越南共和国简称南越,在美国的帮助下,吴庭艳于1955年在越南南部建立,首都为西贡。1961年,南越与北越爆发“越南战争”。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1975年,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战争以北越的胜利而告终,南越自此灭亡。
4.锡金王国(灭亡时间1975年)
锡金王国建立于1642年,曾经是清朝的属国,19世纪遭到英国的入侵,成为其殖民地,直到1918年,英国政府才将政权交还给锡金国王。好景不长的是,邻国印度也开始对其虎视眈眈,1947年,印度与锡金签订《维持现状协定》,后来印度派兵进入锡金,宣称锡金为印度的“保护国”,对锡金进行全面控制。1973年,印度对锡金实行全面的军事占领。1975年,印度军队软禁了锡金国王,随后锡金议会将国王废黜,决议锡金正式并入印度,成为印度的“锡金邦”。
5.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灭亡时间1990年)
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简称“东德”或“民主德国”,首都为东柏林,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其中,东德与西德之间的“柏林墙”是冷战时期最重要的象征之一。后来,由于东德的经济十分萧条,并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东欧剧变之风蔓延欧洲,1990年,柏林墙被推倒,大量东德民众涌入西德。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并入联邦德国。
6.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灭亡时间1991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于1922年,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当时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苏联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5个加盟国组成,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阿塞拜疆、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立陶宛、摩尔多瓦、亚美尼亚。苏联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作为盟国击败纳粹德国,战后又与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爆发冷战,进行争霸。苏联末期,由于政治制度腐败及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苏联共产党在国内失 去影响力。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宣告解体。
7.捷克斯洛伐克(灭亡时间1992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解体,于是作为其成员国的捷克与斯诺伐克在1918年联合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被纳粹德国占领。1945年,捷克斯洛伐克在苏联的帮助下获得解放,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1992年,捷克斯洛伐克分离成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
8.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灭亡时间1992年)
南斯拉夫于1929年建立,二战时,由于纳粹德国的入侵,南斯拉夫分裂成塞尔维亚救国政府、克罗地亚独立国两个傀儡政权。1945年,在铁托的领导下,南斯拉夫重新组成联邦,实行社会主义。1963年更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其中包括六个加盟国,分别是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波黑。1991年,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马其顿宣布独立,1992年,波黑宣布独立,南斯拉夫宣告解体。
9.塞尔维亚和黑山(灭亡时间2006年)
南斯拉夫解体后,塞尔维亚、黑山两国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2003年更改国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简称“塞黑”,属于松散的联邦制国家。2006年,黑山宣布独立,塞黑正式解体为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两个独立的国家。
Hash:0430623384df72f3c0d7bcb25388236466118b79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