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头条历史

今年以来,巴彦淖尔市深入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围绕自治区六大重点工作任务,不断深化加快推动传统农牧业新型化的认识和思考,牢固树立绿色、环保、特色的农牧业发展理念,打响绿色、有机“金字招牌”,通过做精做深来做大做强现代农牧业,以实际成效朝着自治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排头兵的目标大步迈进。自治区党委王君书记在我市调研时要求:巴彦淖尔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现代农牧业潜力巨大。要在进一步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养殖业,大力调整种养业内部结构,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推动传统农牧业新型化,争当全区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排头兵。市委书记何永林: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就得打破过去传统的产业界限,把三次产业统筹起来做,以系统化思维做好河套品牌。市长段志强:当好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排头兵,就要补链条、打品牌、强科技、抓服务,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拓思路 农牧业开启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金秋十月,巴彦淖尔果飘香、粮满仓,辛勤劳作的农牧民又迎来一个丰收年。四季如春的大棚内,水灵灵的蔬菜瓜果散发着清香;一望无垠的田野里,成熟了的葵花、玉米籽粒饱满;机声隆隆的工厂内,一批批新鲜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被加工包装,发往全国各地和国外消费市场……蓬勃发展的农牧业给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给农牧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我的草莓价钱比别人的每斤贵几块钱,原因是用好品种,施有机肥,采用蜜蜂授粉的技术,口感色泽都比别人的好,温室种植每年能赚十几万呢!”五原县隆兴昌镇隆盛一组村民侯永旺高兴地对记者说。近年来,我市立足争当全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排头兵,把三次产业统筹起来做,以系统化的思维推进现代农牧业快速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养殖业不断壮大,年内计划新增设施农业3.5万亩,累计达到24万亩。临河城关、杭后民建、五原隆兴昌等一批大型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初具规模,设施农业向休闲旅游、规模化方向发展的态势不断增强。新增标准化规模养殖场412个,累计达到4272个。有机奶产量达到17.5万吨,占全国一半以上。提升小麦、玉米、葵花等传统种植业水平。突出抓好200万亩优质小麦、300万亩饲料玉米、300万亩葵花和40万亩番茄种植基地建设,今年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比重提高到80%以上。提高绿色农产品加工能力。继续把引进和培育有实力的大型龙头企业作为着力点和主要抓手,通过市场机制加大整合、联合、兼并力度,提高产业的集中度。重点培育乳肉、绒纺、番茄、酿造、粮油等产业,每个产业培育1~2家大企业。加快农牧业科技服务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农牧业科学院、河套农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作用,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科河种业、三瑞公司等一批制种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2个旗县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成投运,市级检测中心和4个旗县区检测站年底验收。强基础 土地整治造就河套灌区千万亩良田今年,我市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036万亩,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65.2亿斤,实现“十二连增”。农畜产品出口贸易额连续6年居全区之首,番茄、籽仁产业被列为国家级外贸转型示范基地,1~9月农畜产品出口贸易额达3亿美元,增长47%。喜人的丰收,离不开近年来我市不断 加大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目前,我市投入49.7亿元完成280万亩土地整治、25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110万亩灌区节水改造,三项合计640万亩,占到全市耕地面积的60%。总投资15亿元的河套灌区排水设施改造工程即将完工,农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河套灌区三年排水设施改造工程总投资153268万元。整治各级排水沟道9454条,长度9344.5公里,完成土方4519.6万立方米,配套改造各类建筑物10683座。这一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河套灌区长期以来灌排不配套加重盐碱化的问题,为下一步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上半年,我市还通过积极开展粮油高产创建与中低产田改造、控肥增效、新品种展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农业技术推广等相结合,全市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到537万亩,同比增加22万亩。创品牌 “河套制造”高端市场叫得响绿色、有机是巴彦淖尔的一块金字招牌。“河套雪花粉”“河套巴美肉羊”“河套番茄”等品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以品质赢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信赖。河套小麦以籽粒饱满、蛋白质和面筋含量高闻名遐迩,是我国唯一可以和美国、加拿大的优质小麦相提并论的高筋度硬质小麦。作为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我市始终把河套小麦生产作为重点来抓,突出解决好加工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为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原料。目前,我市兆丰公司与农户合作,建成了2万亩欧盟认证的有机小麦原料基地,以3.1元/斤的保护价收购农民种植的有机小麦,远超普通小麦1.7元/斤左右的收购价。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拓展“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倒逼企业加大基地建设,加大有机小麦种植面积,努力使全市小麦面积保持在150万亩以上。巴彦淖尔既是全国肉羊饲养规模最大的地级市,也是常年育肥出栏、四季均衡上市的肉羊生产加工基地。今年新增标准化规模养殖场412个,累计达到4272个。牧业年度羊饲养量2139.3万只,增长2.5%,出栏量1143.5万只,增长4.9%,出栏量居各盟市之首。成功承办全国首届肉羊产业大会,被中国畜牧业协会评为“中国肉羊(巴美)之乡”。 巴美肉羊不仅在巴彦淖尔广泛养殖,还被推广到辽宁、山东、宁夏、新疆等地,有效缓解了我国优质肉用种羊严重不足的压力。如今在巴彦淖尔,养羊正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富川等现代肉羊养殖园区,每一只羊都有自己的二维码“身份证”,完善的产品安全追溯机制让消费者可以买得更放心。据统计,上半年,全市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1个,绿色食品25个,有机产品10个;新增“三品”标准化生产基地4.9万亩;新申请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85万亩。累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94个,绿色食品104个,有机产品57个,建设“三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310.2万亩;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251万亩。“河套巴美肉羊”“河套番茄”“河套向日葵”“五原黄柿子”“五原灯笼红香瓜”“五原小麦”6个产品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今后,我市将重点打造粮油、番茄、脱水蔬菜、肉羊、绒纺等特色产业,培育更多拿得出、叫得响的优势品牌,做大做强“河套”绿色品牌。近年来,我市先后组织70多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加各类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极大地提高了我市农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联网络 “互联网+”催生亿元大订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我市积极适应新的发展机遇,加快在农资电商、农村互联网金融、农业信息化等领域触网布局。仅上半年 我市电商企业交易额达到2.52亿元,占去年全年交易额的70%。去年临河区成功创立全国首个羊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实现了我国羊畜产品网络电子交易“零”的突破。目前羊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累计实现交易额8884.3万元,葵花籽现货交易中心日均交易额保持在2亿元左右。今年五原县建成了全国首个县级电商产业园。三瑞公司投入1740万元,建立渤海商品交易所五原营业部,将葵花籽产品在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目前日线上交易额在1.5至2亿元,现交易总额达395亿多元,三瑞公司还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建立直销店,通过一线城市农产品精品馆扩大销售。今后,我市将加强学习研究,强化互联网思维,加快推动互联网与我市现代农牧业、商贸物流等产业的融合式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互联网+现代农牧业”上,继续抓好农畜产品交易、物流配送等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构建互联网技术应用下的新型农牧业生产、管理、销售综合体系;积极探索“互联网+农畜产业+金融”的模式,努力做到可复制、可推广;进一步加大电子商务企业和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结合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加快完善城乡宽带和提高物流网络覆盖水平,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育一批农村电商带头人,拓宽农畜产品销售渠道,让农牧民的好东西卖上好价钱。田畴织锦绣,牧野好风光。从昔日“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种田”,到如今逐渐融入“互联网+”的现代农牧业,巴彦淖尔紧守绿色有机这块“金字招牌”,换来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好景象。今后,我们将继续做好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全力争当自治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排头兵。 (文章来自内蒙古正北方网)

Hash:7e5c455d0a18c8e0ddc3e110e42a97535601f89f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