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民居景点 潮州民居的建筑风格

导读:潮州民居景点 潮州民居的建筑风格 1. 潮州民居的建筑风格 2. 潮州的建筑特色 3. 潮州传统民居 4. 潮州传统建筑 5. 潮州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哪些 6. 潮州民居的建筑风格特点 7. 潮州古民居代表性建筑 8. 潮汕民居的建筑风格 9. 潮州古建筑特色

1. 潮州民居的建筑风格

潮汕建筑的主要特色是将传统的建筑文化与潮汕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如金漆木雕、工艺石雕、嵌瓷艺术、金属工艺以及书法、绘画艺术等最大限度的融合,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

以下是关于潮汕建筑的相关介绍:

1、简介:

潮汕民居又称潮汕建筑、潮州古建筑,特点鲜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是广东省东部的传统民居建筑,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发展历程:

首先,由于潮汕汉人大多是从中原经福建南迁而来。潮汕明清时期的建筑,多受苏杭园林的影响,常以庭院式建筑为主,如澄海樟林的西塘等。这与明清时期海运业的发达而潮汕对外贸易渠道主要是苏杭一带有关。

其次,到了清末民初,随着海运的开禁,华侨华人的增多,以及汕头的开埠,一些开风气之先的富商巨贾,也逐渐把西洋的建筑技法和材料带到潮汕地区,形成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建筑。最后是民国时期,汕头埠的商业中心是以小公园为中心。小公园是汕头开埠后的商业发祥地,聚集了多数那个时代的潮汕特色建筑。

2. 潮州的建筑特色

潮州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旧县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况。因此,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

潮州村寨到民居,选址相当讲究,首先要找相地先生起卦,选“穴”一般是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围寨的建造先会从环境的角度考虑,比如在蟹地建八卦形的围寨,鼎地宜建圆形寨,蛇地也会考虑建椭圆形寨,‘虎地’一般会盖成方形寨等等。依地理形势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形式,力求和环境的统一合拍。

潮州民居的建筑方位一般是取朝南偏东的,以南为主。这样一来,冬天可挡住严寒的北风,夏天则可以接受凉快的南风。在有山的地方,会利用山岳作为靠山,以远峰作为朝向,采取坐实朝空、负阴抱阳布局;在近水的地方,以水为护卫形成了各种形状的村寨。

潮州民居平面类型很多,最基本的形式是下山虎与四点金,下山虎在当地也称爬狮,下双虎,它是三合院的形式,四点金是一种四合院形式,其他民居大多以四点金作为基本单元加以组合发展而成。

“四点金”是潮俗独特的村居,是一种多层次、对称、平衡、结构完整的平房式宅第。外围一般有围墙,围墙内打阳埕,凿水井;大门左右两侧有“壁肚”;一进门就是前厅,两边的房间叫前房;进而是空旷的天井,两边各有一房间,一间作为厨房,称为“八尺房”;另一间作为些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天井后边为大厅,两边各有一个大房。“四点金”的构筑还有多种:只有前后四个正房,没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厅齐向天井的,称“四称会”;前后房都带八尺房和厝手房的,则变八房为十室的称为“四喷水”。如果有“四点金”外围建一圈房屋,则谓之“四点金加厝包”。旧时只有殷富显达的家庭才能建造。

在潮州民居中,“下山虎”是随处可见的一种样式,也是潮汕“府第式”民居的最基本构成单位。“下山虎”又名“爬狮”、“双跑狮”,是由三面房屋和一面墙壁组成的;正屋为三开间居中,中央开间是“大客厅”,两侧各有一间“大房”;正屋前为天井,天井两侧各有一间一开间的“厢房”(俗称“伸手”与“大房”连接;前为高墙,墙上开门,形成“一厅二房二伸手”的平面格局。“下山虎”还有一种样式:大门侧开,占去一侧的“伸手”位置,称为“ 跑狮”,也有因用地的限制,厢房为单泻水屋顶的廊房形式。

“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落’是潮汕方言,即进的意思。第一进有凹形门厅,俗称‘门楼肚’。一进与二进间,有天井及左右两道通廊。过了天井便是二进,二进有面阔二间的大厅,两边各有一间房子称为‘大房’。二进和三进中间也有天井,三进的结构与二进相同,只是三进的大厅后面隔开一块狭长的暗间,称作‘后库’。后包指三进后面的一列房子。整个建筑格局就像一驾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子,故名‘四马拖车’”。

在潮州民居建筑中,厅堂尤为重要。前厅是一家之门户,是给人以第一印象的地方;中厅是交友会客、宴请亲朋和举行习俗仪式之处;后厅是敬长拜祖,表达孝心之地。厅堂通常是家庭成员共同参加各种活动的地方,然而,在多数场合下,厅堂也是家长行使权利或发挥影响之地,厅堂的使用与家长的主要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厅堂在住宅中的地位就像家长在一家之中的地位一样,在分等级正名分时,它理所当然地居于首位,成为了住宅的主要轴线所在。

祠堂是一宗族供奉祖先的场所,一个村寨大都以祠堂为中心,祠堂先建,再围绕祠堂建设其他民居。潮人很重视祖宗崇拜,祠堂的建筑大都要经过扶箕,取得祖先“同意”,且祠堂修建时的尺寸都有一套相当完整的本地营造法,每寸每尺都有有严格的规定,把几乎所有民居装饰艺术都在祠堂上展现,这反映了潮人饮水思源,报本返始孝思,又是潮人精益求精的体现。

潮州建筑的色调偏灰浊,着重于屋脊、梁架、墙头、檐下等重点部位加强装饰,而这些装饰构件往往同建筑构件的实用功能有关。所谓“通透”,是指建筑从整体上注意透风,既有利于建筑材料上去潮防朽、延长寿命,更着眼在潮州长夏无冬的自然气候条件下,居住活动舒适凉快。民居建筑内部空间讲究聚气、通风和遮阳,梁柱架叠,层层推进,重线条分割而纤细秀丽。

潮州民居从外到内极重装饰,而且追求豪华、典雅,其最大限度地对潮州的传统工艺美术如金漆木雕、工艺石雕、嵌瓷艺术、金属工艺以及书法、绘画艺术等进行了整合,有些建筑为了达到装饰效果甚至不惜重金,这使得潮汕民居的外观十分富丽壮观,厅堂内更是金碧辉煌,所以自古就有“潮州厝,皇宫起”、“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

古建家园-- 古建中国,以古建筑传统优秀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筑互联网创新平台!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

3. 潮州传统民居

潮州三大古村分别是狮峰村、橡埔寨村、龙湖古寨。

具体介绍

1、狮峰村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归湖镇以东1.6公里,村庄方圆3.6公里,东与塘埔为邻,南与金光接壤,西与溪口相连,北依山与明潭交界,这里地处凤凰山脉南部,其中有一座山峰名为狮山,村内民居依山而建,因而得名“狮峰村”。

2,象埔寨村,位于潮州市潮安区潮州古城西,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肇建,相继被公布为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象埔寨村呈方形,意蕴“天圆地方、天地合一”,村中建筑布局严谨、规整,建制为三街六巷72座。街分前街、中心街和后街;巷分筑于大通道两侧, 3条平行的直巷,街巷纵横交错,贯穿全村,形成四通八达的格局。

3、龙湖古寨地处韩江中下游西岸,始建于1000多年前的南宋年间。明、清为发展的盛期,是潮汕滨海的贸易重镇,现在仍保存着100多座古建筑,堪称“潮汕古建筑博览”。

4. 潮州传统建筑

说到潮州地标建筑第一个想到的是,广济桥。每一个外地过来潮州不管是游玩,还是说走亲访友都必去打卡的地方。去了广济桥不可避免的肯定会去逛逛牌坊街。牌坊街也算是潮州的地标建筑,有好多的牌坊还有古井,还有各色的潮州著名小吃。

5. 潮州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哪些

一般一间厝地长15米,宽4米。

潮汕人表示这字是房子的意思。“厝地”---宅基地“起厝”---建房子“买厝”---买房子“厝顶”---屋顶“厝边”---邻居“厝边头尾”---左邻右舍。

一般都是200到300平方,两个主房,两个偏房,加一个大厅跟天井。长的话一般都有差不多十七八米到,宽一般是差不多15米左右。

潮州民居是广东省潮汕地区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特点鲜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潮汕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旧县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况。

6. 潮州民居的建筑风格特点

潮州文化,近年也通称潮汕文化,隶属于岭南文化,是汉文化的子文化,是古中原文化的遗存,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代传承过程中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汉文化。潮汕文化是潮汕人(潮汕民系)创造的文化,特征是以海洋文化为主。潮州文化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贯穿于潮人整个社会生活之中。以潮州功夫茶、潮汕饮食、潮汕商帮文化、潮汕善堂、潮汕祠堂,潮州方言、潮绣、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工艺、潮州木雕、潮州大锣鼓、潮汕民居等为代表的潮州文化影响深远,誉播海内外。香港潮人盂兰胜会、潮汕英歌舞、潮汕侨批文化 等多项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7. 潮州古民居代表性建筑

镇海楼自明清以来,除了作为历史名楼,还被作为“太平盛世”的象征,所以屡毁屡建不绝于世。历史进入清代后,镇海楼在1659年7月又被台风吹倒了。《榕城纪闻》记载:

顺治十六年七月三十日,大风起,自辰至未,坏样楼、鳌峰亭,开元寺大殿、铁佛殿、尊经堂、石坊并七门城楼,其余衙门、公署、民居无不飘荡。其风比辛巳年更大,所在倒折更多。

在康熙初年,镇海楼再次。但后又被毁,在康熙年间进行了3次重建。据雍正年间的《福建通志》说:

康熙初重建,复毁。后总督姚启圣、郭世隆相继兴建。

1678年至1684年间,姚启圣任福建总督。后来,又有6位任总督。接着,1695年至1703年郭世隆任总督。其中,有两次重建的镇海楼存在的时间较短,只有20年左右。而总督郭世隆重建的镇海楼,存在时间较长,

约有50年,但后来不幸于1760年秋毁于雷火。

关于这次被毁,乾隆年间的《福州府志补》记载较详细:

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十五日向夕,山上霹雳一声,楼四面火出如灯,绿色,人皆以为雷火,乃属人意。按:自国初以来,毁已数次。

论者采形家言,谓:‘山尖而锐者,为火星,圆而秀者为文星。越王山其形尖锐似火,作屋不宜复用棱角。屋脊作卷棚以培之,庶可无患。’或亦有见。

镇海楼经历这次大火,于是就有人给它“算过命”,说越王山山形尖锐属火星之相,建筑物不宜再用棱角屋脊,应改作卷棚式的圆形,就可以防火了,但镇海楼实际上并未因此免于大火。

1785年,雷火再度焚毁了 镇海楼。但不久,经“官匠建立”的镇海楼再度于1792年被雷火焚毁了。当时,为镇海楼大兴土木的主要是官方倡建并与民间共集资。镇海楼仍为上下两层,以明代制式重建,虽经多次毁建,但其基本尺寸变化不太大。

过了68年,在1860年镇海楼又被雷火焚毁了。过了3个月,镇海楼就再次重建起来了。清代学者林枫在《观我录》中说:

咸丰十年庚申……九月微雷小雨,镇海楼灾后数月重建,物料偷减,制视昔独卑。形家言其失前人创造之意,于风水有碍,未知然否。

这次重建,因资金紧缺,其宽度缩减了三尺。据光绪年间的《晦讷斋文集》记载说:

咸丰间改造,规制卑陋,不及四十稔,倾圯随之。

果然,不到40年,镇海楼于1892年又一次坍塌了。按清代光绪年间历任芝山书院、白鹿洞书院、致用书院主讲的谢章铤撰写的《重建镇海楼碑记》的记载:

且夫楼以镇海名,意在楼,实在海。嗟呼,海风叫啸,海水飞扬,登斯楼也,其忍负中流砥柱之心哉。

关于重建后的镇海楼,谢章铤在《重建镇海楼碑记》写道:

高六丈三尺,深七丈二尺,广十三丈七尺,周边的城墙厚五尺三寸。

1892年,闽浙将军希元、总督谭钟麟和官绅都捐了钱,整整用了一年时间的修建,于第二年就竣工了。楼的建造按旧制“尺无所短,寸有所长”,其尺寸与旧制误差不超过一尺。福州学者谢章铤撰《重建镇海楼碑记》,由清末翰林院庶吉士陈宝琛挥毫题写碑文。

据说,在清代末年时,登上镇海楼仍可以看见大海。清末福州田园诗人魏杰《越王楼远眺》诗道:

欲穷千里目,独上越王楼。

双塔排城市,三山镇福州。

人从台际望,海入眼中收。

地杰钟王气,雄风自昔留。

因此,后来的福州西湖新增八景之一就有“样楼望海”一景。它与当年的福州的“龙舌品泉”等景一起被载入《新修西湖志》。

后来,光绪年间重建的镇海楼曾失于大火。之后,重修的镇海楼基本保持了明代时期的制式,城楼外观为重檐歇山顶加腰檐,城门式高台二层楼阁。施以斗拱,屋面使用陶制简瓦和板瓦,檐口饰有瓦当、滴水,适当增加一些配套工程。

为了凸显该楼,重建时特地抬高了一层约11米左右的架空台基,使它更宏伟、壮观。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台基采用城墙砖、首层台基地面采用金砖铺设,栏杆使用汉白玉雕作,所有露明梁柱外饰木质材料,小木作均采用实木,重建后的楼高、进深、面宽均严格按古建筑的尺寸和规制建设。

镇海楼楼高22.3米,台基高10米,由基座层、台基层,基座层内设地下宫。面阔43.5米,进深24.5米。门窗及牛拱等均为实木,吊顶为平暗式,并与梁架之间施以弯枋、一斗三升,为典型的福州传统建筑式样。

在镇海楼门前,在七星缸附近,有一座外面插着四簇雕花小石柱的三层圆台,其中心镶嵌阴阳鱼,共60甲柱,代表时间的周期。在此设60甲柱,寓意福州百姓的福祉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此外,镇海楼前还建有登山的青石道,道路中间有三组各9层台阶,海浪翻滚,蟠龙出海,堪比皇家“御路”规格。

镇海楼的一楼大厅中央,设有金丝楠木梅花雕屏,上面题有“清客肯来榻还下我”的词句。陪侍这扇屏风的,是七八十厘米高、一剖为二的巴西紫水晶洞。

在大厅西侧,供养在镇海楼建筑模型右侧的,是热心人费尽心力从海南弄来的“佛教七宝”之砗磲、珊瑚。水晶、砗磲、珊瑚,都是辟邪之物,有了它们,庇佑福州城的镇海楼,更加法力无边了。

大厅东侧书案正中竖 是光绪三年一甲一名进士王仁堪的手迹。此人不仅“善设色花卉,书法为时所称”,而且当官也当得很出色,授修撰,入直上书房,出为镇江知府,殉职于苏州知府任上,官声颇佳。

二楼门额悬挂有“镇海楼”三字匾额。楼内布置有各色红木家具、古董及珊瑚等,还有著名爱国将领林则徐所撰对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整座镇海楼雄居于福州古城中轴线端点的屏山之巅,仍然是俯瞰福州城及福州三山及西湖周边景色的登高眺望点。其建筑重檐飞角,冲霄凌汉,在一定程度上又恢复了三山二塔之间的视廊关系。

8. 潮汕民居的建筑风格

1.龙湖古寨:曾聚有72姓,整座古寨按“九宫八卦”布局,北门坐巽向乾,南门坐艮向坤,内有数百宗祠、府第、商宅、宫庙。

2.南盛里:潮汕民居大观园,由著名侨领蓝金生筹资,其组合结构大致是以“驷马拖车”为中心+左右“四点金”+两座“双配剑”+一座“单佩剑”+八座“下山虎”(八落巷)的合体。

3.德安里:方姓聚居,由一座“百鸟朝凤”(老寨)和两座“驷马拖车”(中寨和新寨)组合而成,主要由清末广东水师提督(从一品)方耀营建。

4.陈慈黉故居:由前华人首富陈慈黉家族兴建。占地2.54万平方米,共有厅房506间被,称为“岭南第一宅”“岭南第一侨宅”,其建筑风格属中西合璧,以传统的“驷马拖车”糅合西式洋楼,点缀亭台楼阁,通廊天桥,萦回曲折。

5.郭氏大楼:清初“糖王”、华人首富郭来所建。是潮汕民居中最特殊的建筑样式,大楼位于棉湖古镇翰林府右侧,永昌古庙左侧,面对高耸的铁山笔架峰,濒临秀美的云湖。

6.许驸马府:坐北向南偏东,为北宋宋英宗皇帝之女德安公主之驸马许珏的府第,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历经多次修建,仍保留宋代建筑的基础格局。

7.丁日昌旧居:旧称丁府或丁氏光禄公祠,为“清末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潮人之光”丁日昌所建。其建筑格局为“百鸟朝凰”。

8.郑大进府:老府建于明代,为清代太子少傅、兵部尚书、直隶总督、都察院右都御史郑大进的祖居和出生地,府前有象征郑大进一品官阶的石狮和旗杆斗座;新府在村南侧,建于清乾隆年间。

9.冠山书院:为明代澄海第三任知县蔡楠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捐俸银修建,是澄海人文精神的一大象征。

10.象埔寨:陈姓聚居,是宋代同平章事兼枢密使(丞相)陈俊卿后裔所建,其选址较为传奇,从南岭至象岭共有九十九个岭,象岭是结脉岭,象埔寨倚象岭傍山建寨,故称象埔寨。

9. 潮州古建筑特色

广济门城楼,俗称东门楼,位于中国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东部,正对广济桥,是潮州古城七城门楼之首。现一、二楼为广济桥史陈列馆。

广济门城楼扼潮州古城东西要冲。是潮州城区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它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楼,它与广州越秀山上的镇海楼相毗美。楼分三层,面宽五间,下涵拱门以通内外;仿宫殿式建筑,重檐歇山顶,配以玻璃瓦红彤壁,朱柱格子窗,画栋雕梁,显得雄伟壮观。

Hash:e727a6eb7ac04b141fdc6bf4750cc78d5a20e768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