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新科技发展有哪些矛盾

导读: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新科技发展有哪些矛盾 现代文化有什么特征?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历代先辈,能人异士,汇聚前人的智慧所凝结而成,与新时代,新科技的发展并无矛盾,

文化都是一代又一代先人,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世界的运行之理,所创造总结出来的,经过不断的变化更迭。几千年来,不同的历史朝代孕育出不同的文化,佛家主张修心,道家主张修行,儒家主要是思想,不同的时期会应用产生不同的文化,科技。但有一点是不变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我们每个人的生老病死,社会既然要和谐就需要一定的法则,因为自然也有法则,地球的自转,天体的运行,北极星,北斗星的变化。所以,相反的只有领略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对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无矛盾可言。

本人以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讲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仁义礼智信,这样就朿缩了人们的手脚,对自已的上级,长辈,老师,同事都要敬重,不能突破清规戒律,寻规导距。不求进取。要给前辈畄“面子“,一但超越就等于犯上。所以不敢赏试创新,所以中国总不能冲破

现状,农耕社会一直延续了几千年。

现代文化有什么特征?

这里提到的现代文化,应该是指中国现代文化。

在我看来,现代文化是相对于古代文化(或者说传统文化)而言的,一定意义上说是按照年代划分的。

就我国来说,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进入近代社会。由此判定,1840年之前,称为中国古代。

依此为基点,上溯至史记所记载的夏商周时期,期间所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称为中国古代文化。其内容包括文学、哲学思想、经济、科技等等。而鸦片战争以后的文化称为中国现代文化。

现代文化内涵。现代文化就是能促进社会整体和人的自身现代化的文化发展形态和过程。从历时态的角度来看,现代文化是以传统文化为对应和参照的。

从社会发展具体形态和过程来看,现代文化发展是与现代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为一体的。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从文化良性发展和进步意义上来看,现代文化实指现代的先进文化。

从文化发展的主体、格局来看,现代文化就是现代的主导文化。现代的主流文化就是当下主流的意识形态,它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从文化发展的目标和终极意义来看,现代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

从文化发展的总体态势来见证,现代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具有世界眼光的文化。

现代文化特征。现代文化在促进社会整体和人的自身现代化的过程中,表现出多方面特征。现代文化是现代特质、现代元素、现代气派的综合体现,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即现代性。

现代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东西传统文化长期交流融合中形成了鲜明的多元性特征。

现代文化坚持价值性和真理性的有机统一,倡导具有主导型价值理念、伟大的精神形态的自觉的现代文化。

现代文化需要人们开放的和包容的双向学习态度和文化开放、融合思维,更需要以宽阔的国际视野来看待现代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现代文化本质上也是创造的文化、超越的文化,它是对过去文化的创新、超越,也必定为未来文化说创新、所超越。

现代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积淀积累,现代文化引领现代人不断创新创造。任何文化本身都离不开传承和发展,现代文化是古代文化或者说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发展现代文化,必须弘扬传统文化。

【传媒受众类话题】谢 。今天,是延安文艺座谈会闭幕暨讲话形成和集体合影的78周年纪念日。要问现代文化有什么特征?从这一天说起,确实大有必要——即:现代文化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大众文化的特征,恰如今日互联网台机和手机自媒体,根本上一点就是接地气,不是大众文化,又是什么文化。存在的问题呢?还是那一句话,普及与提高嘛!

我是在2009年5月23日这天由甘肃天水抵达陕西延安的,来看一看父辈们是以怎样一种精神,当年由上海滩来到窑洞城的。

1942年5月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合影/郑景康摄据多方考证,毛泽东的《讲话》速记全文最初是由张重主持整理成文字稿的。先交给柴沫,柴沫参照自己的文字记录作了修正;然后交给胡乔木审核。经过他俩审看后,文字稿发回速记室重新抄录,并复写数份分送给枣园的中央领导征求意见。

张重等为中央领导作的记录稿,把关审定的是领导身边的大秘书——当时:

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

朱德的秘书黄华;

任弼时的秘书师哲;

王稼祥的秘书陶铸,等⋯⋯

(党内习惯称这些人为大秘书)。

张重等中央办公厅速记室工作人员,都是抗战初期从各地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知识青年。有的文化程度不高,到延安后学的速记技能还不熟练,整理出来的文字稿往往词不达意,语法结构有问题也是常事。

经整理定稿的《讲话》于1943年3月13日先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部分内容,同年10月19日为纪念鲁迅逝世七周年,《讲话》全文在《解放日报》发表。

当年延安中央医院由于《讲话》的巨大影响,四分之三世纪以来,人们对此有过种种猜测与怀疑,认为以后公开发表的《讲话》已非当年速记的原文。

对此,胡乔木在《回忆毛泽东》书中作了解释: “当时有(据速记稿整理成文)记录,我根据记录作了整理,主要调整了一下次序,比较成了条理,毛看了很满意。” “《讲话》再从《解放日报》到收入《毛选》时是作了一些修改(有同志提到,有人回忆座谈会后曾印过一个没经整理的记录稿)这个有可能。”

这里说的“没经整理的记录稿”应该是指速记后由柴沫、胡乔木审看订正过的文字稿,基本上保持《讲话》时速记稿的原文框架。

继胡乔木,担任毛泽东秘书的田家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着手编选《毛选》时,原想把毛泽东的《讲话》记录原稿按编辑惯例略加调整(即把口语化文字调整成书面文字)。但,毛本人觉得还是原来《讲话》的速记稿更能表现他当时的思想情绪和语言风格。

后来,田家英也是完全按照速记稿整理,尽量少作修改。

所以,认为《讲话》发表时已非本来面目的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延安青年集会有资料证实,1953年4月,在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时,《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又作了266处修改,删除原文中92处,增补文字91处,修饰文字83处。

李又然回忆录《毛主席》,全文首次刊载《新文学史料》季刊(1982年第2期·总第15期)。很快,就被《人民文学》月刊(1982年第7期·总第274期)转载,编后附记写道:

作者为老作家、老同志。写得一手好散文。读完这篇回忆录就可以得到证实,作品意蕴深沉、情感诚挚、风格优美。它发表在《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2期。为向广大读者推荐,特予转载。

回忆录《毛主席》初收《李又然散文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4月第一版),先后被收入——

苏扬主编《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中外名人的评说》(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4月第一版);

程远主编《延安作家》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

阿古拉泰主编《一百个名人眼里的毛泽东》(青岛出版社1993年11月第一版);

李兰颂主编的《哈尔滨日报·副刊长篇连载专栏》(1994年6月24日至8月11日第七版)《往事与人——李又然文学回忆录节选》中的一章;

守琰等人主编《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中外名人的评说》(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1月第一版)⋯⋯

后一个版本改题为《脑子里总有毛泽东》。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文化部、新闻出版署、共青团中央于1995年5月22日联合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教委、教育厅、文教办(教卫委)、文化厅(局)、新闻出版局、团委,北京、天津市教育局等发出《关于向全国中小学推荐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的通知》,该书被列为高中组阅读书目。

在此之后,或被再版(也被收入)——

阿古拉泰主编《名人眼里的毛泽东》(青岛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二版);

于俊道主编《人民领袖毛泽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

李又然回忆录发表书刊封面以上文章所写追忆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速记记录一事,既追忆了速记记录即以张重为主要速记记录者,也追忆了速记整理即以柴沫为速记译稿整理者;再后,胡乔木校对修订,最后由毛泽东定稿,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记录整理发表的前后过程。

上述李又然回忆录《毛主席》,分若干部分,讲到延安文艺座谈会时,他回忆道,一天,又去看毛主席,说不清为什么事情而去的了,总之不是为了文艺问题而去的。毛主席站在窑洞中间,很高兴。谈话中,我提一句:“毛主席,文艺界有很多问题!”主席一听,脸上立即显出愁容——很深很深的愁容!据萧军延安日记载,这一天是1941年8月8日。因为那天由李又然从毛泽东处带回退给萧军的两篇稿子,李、萧二人谈了大半夜。

延安街头的歌咏活动李又然在另一篇文字交代材料中提过柴沫的名字,“陕北公学”毕业后被选拔到主席那里当秘书,主席在群众大会上提到过他,说我们的柴沫同志当过香烛纸马店学徒。我希望外调的同志去找柴沫:我这段时期(先反战再抗战)和我后来在延安,他都清楚。

小李又然十一岁的柴沫是慈溪人,他辅导他——从李又然的话中可以得知,1932年秋到1937年秋柴沫是李又然所说的“两个最接近我的失学青年”之一。“1937年,我从上海考入陕北公学后”,这是讲话速记者张重的自述,较似讲话整理者柴沫的经历。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二为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依然是中国现代文化的旗帜和道路;时下,新冠病毒蔓延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未有过的战疫情的联络机制、信息透明,实时播报、科学攻关,全民禁足、社区网格,平民英雄、逆向而行⋯⋯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于文化和体制的优越与自信。

Hash:7b72f86147ae56a768023d4567b364c7f55279d7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