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塔的中国的古塔与楚雄的“中国第一福塔”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文化古国。古塔建筑是我国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经公布或备案的县、市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中,古塔就有2000多座。若加上尚未列入县、市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各地古塔总数,可达万计。塔在艺术家、画家和诗人的创作中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形成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塔原是佛教的建筑物,始于印度,也就是说,塔文化是一种外来文化。据佛经上说,公元前五世纪左右(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7年;逝世于公元前485年)佛祖释迦牟尼“灭度”后,他的弟子阿难陀(Anada)等人将尸体火化后,有许多坚硬的“五彩晶莹”的舍利(Sarlra)。弟子们将骨灰和舍利分为八份,分别埋葬在释迦牟尼生前活动过的主要地方。各自建塔,内藏舍利、经卷、佛像、法器等以供奉,外以七宝装饰,成为对佛祖的纪念建筑。塔的印度古梵文为Stūpa;巴利文叫Thūpa。传入我国后,汉文译做窣堵波、或译为塔婆、兜婆、浮图、佛图等等,俗称“宝塔”或“塔”。“窣堵波”在印度是半球形的坟墓,墓前有“开”字形的石质或木质标记。西汉末年,塔随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迟至东汉初(约公元68年),我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中即已出现木塔建筑。外来塔的建筑形式即被当时中国悬山构架、斗拱雕饰的建筑风格所改造,脱颖而成具有鲜明汉族特征的单层亭阁式墓塔。进而和我国木结构的楼阁建筑结合,衍生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印度窣堵波的中国高层多级宝塔。使之具备了楼、阁、阙、观的结合,并有地宫、塔基、塔身和塔刹的总体结构。塔的外形中国本土化的同时,塔的标志性纪念性意义也不仅只是用来做“肉身舍利”的坟墓;而演进成为“法身舍利”,即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理想的标志性纪念物。从埋藏人的骨灰到纪念人的精神、标志地方的文化与精神,这是一个很大的升华。《法华经·法师品》中说:“经卷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这是因为“佛有真身与法身”,而其法身就是佛的精神与文化。这样,塔的中国本土化使得塔的形状楼阁化、塔级增多、“直逼青霭云霄”,也使塔由纪念性佛祖坟墓,变成为精神、文化的标志性纪念建筑物。这当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古就不拒绝外来的文化,而是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对于外来文化兼收并容,将其吸收进来,消化之后,从形态到内涵都又重新创造出新的品位与价值。这也说明中华民族对于外来的文化吸收必须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这与“全盘西化”,“不破不立”、“铲除中国旧文化达到现代化”把外国摒弃的垃圾放在自己国家的祖先牌位上顶礼而拜的态度不同。楚雄福塔的建造体现楚雄人民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又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的精神。来到滇中高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楚雄的“中国第一福塔”,真是“一塔标晴眺,千里送朝晖。”福塔,是楚雄瞩目的景观,是楚雄和谐时代的象征,也是楚雄精神文化的标志性建筑。福塔常威镇山川,供万众钦仰。福塔,有孤高挺拔的形象,让人们登高远眺、产生极目山川的功能。如登上临江古塔之顶,则“登高壮观天地宽。龙江茫茫去不还”,“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达到登高望远、开阔胸怀的作用。福塔是地方精神、地方文化的物质体现。福塔的所在地则汇聚人物,交流文化。所以,一方水土有一方文化;而一方文化又有其地方文化相适应的独持建筑,其中楚雄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福塔。楚雄福塔还有“导航引渡”的作用。在群山起伏的 中高原之上,大地苍茫,需要有标志以指明方向。“建福塔标灯,以为来往之眺望”,塔是远望的中心。自古以来导化人心和谐,“指引千帆夜竞航”、“行路夜泊,以灯塔为指南”。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在茫茫的天地中,有一高塔以“福心”吸引视觉,人们就不会迷失方向。福塔还装饰山河、美化风景形成楚雄城市设计的构图中心。楚雄福塔是天、地、人三者之间,理、气、形的结合体。她体形优美、玲珑迷人,争写天上之姿,竞模滇中山中之影。福塔立地高耸、直入云表。迎晨曦、送晚霞,以接纳天地之灵气。

Hash:469e9877352b18b158bfd8876f517a6c44d809e7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