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县有什么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又是怎样形成

这是重庆和云南两省的考察报告,其中云南以丽江为主要。供楼主参考 赴云南重庆两省市重点文化古镇考察报告 ——合山市文化建设考察团第二组 受市委、市政府委托,以市委副书记陆汉杰为团长的“云南重庆两省市重点文化古镇考察团”一行21人于11月10日至18日前往云南丽江古城、重庆巫山县大昌古镇等地进行考察,目的是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学习这些地方在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建设特色文化城镇、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有哪些好思路、好措施、好经验,并结合我市发展现状进行思考,对今后合山如何进一步加大文化事业建设力度、培育文化旅游产业、提高城市文化水平、加快“富、强、美”工矿园林城市建设步伐等方面提出初步的较有价值的建议和构想。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为了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考察任务,我们 “云南重庆两省市重点文化古镇考察团”事先召集全体组员开会,确定了考察活动的行程线路和考察重点。考察团还设有 “联络组”、“材料组”和“后勤组”等机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明确、互相协调、密切配合,确保整个行程有条不紊。我们在出发前分别与云南丽江市古城区、重庆巫山县委办、大昌古镇政府等单位进行了联系,取得了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由于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考察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大家高兴出发,满意而归,于11月18日圆满完成考察任务后顺利回到合山。 (一)云南丽江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两个模式 11月11日,在昆明作了简单的休整后,考察团于12日早晨乘班机直奔世界东巴文化中心——丽江市,开始了对丽江古城为期2天的考察。在丽江古城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我们分两个步骤进行考察。第一步,先考察丽江城区西北部的束河茶马古镇;第二步,考察丽江古城。 1、束河模式:立足保护搞开发,搞好开发促保护,旅游发展促增收 束河茶马古镇位于丽江城区西北部,离城区约4公里,是纳西族先民的聚居地,是茶马古道上保存最完好的集镇之一,有“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活标本”之称,同时被誉为“雪山下的世外桃源”、“千年清泉之乡”等美誉。古镇自2002年实施保护与发展项目以来,从一个鲜为人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全国最佳人居魅力名镇、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日均游客超过5400人。古镇居民人均收入从800元跃升到4000多元。在推进农村向城市过渡、农民向市民转变、民间资本参与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方面创造了“中国经验”,走出了一条立足保护搞开发、搞好开发促保护、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据了解,经过严格规划和审批,束河茶马古镇的保护与发展项目分三期实施,规划总投资5.6亿元,一期工程于2003年5月正式动工,项目严格按照“科学规划、规范保护”的原则,将整个古镇划分为三个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为古镇核心区,在此区域内所有房屋及街道布局都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整治;二级保护区为核心区外围保护区,在此区域内,所有建筑不得超过规定样式和高度,混合结构建筑必须穿衣戴帽用瓦屋面覆盖;三级保护区为新城区与古镇结合带,在此区域,所有建筑控制标高,使整个古镇与外界自然过渡。三级保护区的划分和实施,使束河茶马古镇的整体建筑风格实现了规范统一,青砖绿瓦、错落有致的纳西族传统民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宁静和谐的高原水乡风貌自然形成。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镇注重保护原有生态,在严格执行总体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坚持不拆 栋房,不砍一棵树,保留原有的生态和水系,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和田园风光,对古镇原有的菜地、树木、粮场等,由投资企业统一出资购买后,又交还农民按原来的方式种植或管理,保持原来的生产生活状况。群众参与旅游服务业方面,根据束河茶马古镇的特点,按一定的标准配置服务设施,开辟“庭院旅馆”、“民居客栈”、“庭院商店”、餐饮酒吧、手工作坊、骑马旅游等项目,带动广大居民参与旅游服务,使古镇的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规模、档次不断提升。 目前,束河古镇人气越来越旺,魅力越来越大。我们漫步古镇街巷时,经常碰见迎面驶来各式各样精致的马车,或游客骑马走街,铃声清脆,马蹄声声,悠然自得,别有情趣,为古镇平添了几份独特的茶马韵味。 束河茶马古镇保护与发展项目的实施,使政府、企业、居民实现了共赢,被誉为“束河模式”,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束河模式”成为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总结回顾中的一成功案例,被列为“中国经验—云南篇”的代表作。 2、丽江模式:以城养城,重点保护,科学开发,突出特色,实现民族文化与经济成功对接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有800多年历史,面积3.8平方公里,有居民6200多户,人口2.5万。丽江古城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滇、川、藏交汇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历史以来多种民族在这里交往,多种文化在这里交融,历史文化积淀丰富。古城以玉龙雪山为背景,认真科学的选址,高超的水系利用,独特的城建格局,曲折有致的古老街巷,高低错落的民居建筑,穿街过巷的流水,形成了一幅家家流水、户户垂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优美画卷,充满了雪山、绿地、小桥流水、纳西人家的诗情画意,是国内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古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丽江保护和开发古城文化遗产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古城有形文化遗产的保护。近年来,丽江地方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走出了一条“以城养城”、“以旅游反哺古城”的路子,通过积极筹措资金,加大了对古城有形文化的保护力度。一是完善古城设施。完成修复古城内道路5.5公里,全部采用古城传统的五花石板铺设。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实施了进入古城居民内的排污管网工程,设排污管,解决了居民的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问题,防止了污水进入古城水系,提高了古城水系环境质量。对古城水系的主要河道进行河堤整治,完善火灾报警监控系统。修复古城内主要街道并实施了“三线”(电力线、电信线、闭路电视线)入地工程。对古城内居民供电线路进行全面改造,全部换成阻燃线路,并进行美化安装;二是实施拆除改造古城内不协调建筑物工程,共拆除改造25300平方米。不协调建筑拆除后,一方面用于绿化、休闲场所的建设,另一方面恢复为传统民居和居民式的服务设施。实施了古城游客集中片区的夜景工程,修缮了重点民居工程,恢复重建了木府。三是实施美化、绿化和亮化工程,利用拆除部分不协调建筑物的空地,增加了绿化用地,见缝插绿。对古城内的28个厕所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其中一部分已改造为星级厕所。对狮子山进行了全面的绿化。在古城的主要街道实施了仿古亮光工程,增设了街灯220套,突出景点的主要建筑物及河道水系,提高夜间的观赏效果。 二是对古城无形遗产的保护。长期以来,丽江地方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保护和弘扬丽江古城的民族文化。一是规范商业行为,淡化现代商业气息,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对古城内的 商业行为实行准入制度,把《准营证》作为进入古城进行商业经营的前置审批,把现代特征较浓和没有民族特色的经营项目迁出古城,并规范店内装潢、招牌、柜台,控制了店铺的规模和数量。积极鼓励经营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商品,并定期对外来经商的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二是对长住古城的居民实行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对审定公布的140院重点保护民居定期发放补助金。每年安排200多万元的资金,对古城的原住居民每月定额发放生活补助。对有经济困难的古城居民给予5000至20000元的补助,帮助其修缮房屋。成立古城便民服务中心,为古城居民提供无偿服务。三是安排专门资金,支持鼓励丽江的本土文化人事从事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展示等活动。四是修复名人故居院落,建设名人故居博物馆。五是在古城内选择10个特色民居院落,实施东巴造纸、民风民俗等“走进纳西人家”的旅游项目。 丽江古城的保护和开发,正确处理好了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了民族文化和经济的成功对接,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与旅游开发的典范。联合国专家高度评价了“丽江模式”,并将其作为亚太地区世界遗产管理的指导思想。这些保护和开发同步发展的管理措施体现了极高的科学性、严密性、实用性,为我们今后发掘保护地方特色文化以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经验。 (二)重庆巫山大昌古镇实施整体搬迁、原貌复建的成功经验:借助三峡工程东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再现古镇纯朴民风,打造文化旅游胜地 11月15日,考察团从重庆朝天门码头乘江轮出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16日顺利到达巫山县。由于我们事先已与当地政府做好了联系,船一靠岸,就看见迎候我们的巫山县政府田副县长和该县接待办的黎副主任。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很快乘上一艘小快艇,顺着长江支流大宁河逆流而上,进入小三峡。三峡二期蓄水已达156米,原来小三峡的险滩急流早已变成眼前的高峡平湖,两岸高山峭壁上古人开凿的洞穴及悬棺历历在目,丛林间群猴出没,啼声阵阵,空谷回响,久而不绝,更增添了一分旷古深沉的意韵。而我们知道,在这条神秘的峡谷深处,有着一座古老文明城镇—大昌古镇。她以久远的建城历史、完整的古老风貌、奇特的建筑风格,向世人展示其曾经一度拥有的繁荣和辉煌。 令我们感动的是,田副县长还带着大昌古镇党委王书记和古镇搬迁工程总负责人李经理全程陪同我们考察。县长当导游,使我们倍感荣幸的同时,更强烈地感受到这里开放、豁达、热情、淳朴的民风。 在田副县长、王书记和李经理的引导下,我们直接走到大昌古镇原貌搬迁的新地址进行考察。 大昌古镇位于长江支流的大宁河岸边,因是军事要塞并兼有航运之利,于晋太康元年(280年)设泰昌县而建城大昌古镇,已有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小镇只有两条主要街道,南北街长150多米,东西街长240多米,占地面积不足10公顷,因此也被称为袖珍古镇。“一灯照全城,四门可通话,堂上打板子,户户听得见”是其真实写照。城内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多为四合井院,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古朴幽雅,具有浓郁的江浙风格,每栋房子都是双层屋檐封火墙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现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镇建于明代,镇内目前保存完好的东、西、南三条街道,沿街多为具川东地区建筑风格的民居建筑,是重庆市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同时古镇又是三峡工程库区重庆段保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古建筑群。随 国家三峡工程二期蓄水水位已达156米,原大昌古镇不得不永远沉浸在长江水中,为了更好地再现三峡库区古老的历史文化风貌,国家文物局经过充分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将其确定为“整体搬迁”项目。 大昌古镇的搬迁属异地原样,复建搬迁地址也位于大宁河边,且距离原址只有约5公里。古镇复原后将保持原来的“丁”字街布局,东西街长200米,南北街150米,占地74.8亩。整体搬迁过程中,专家通过古镇的东门、南门、西门、温家大院和“丁”字街口这5处重点建筑来定位,确保搬迁后的古镇仍保持原有的街道布局和空间视角,为保证古镇原貌,复建的材料甚至包括每片瓦、每片砖都被标上记号,并被拍照编号,然后才统一安排仔细拆下搬迁,按照原样在新址重建。由于大昌古镇的建筑都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有些构件损坏严重,复建时可能有些构件无法继续使用,技术人员将对拆卸构件进行防白蚁和防锈处理,所有替换的构件将采用传统工艺制作并且使新返旧保持所有构件的和谐一致。整个搬迁复原工程投资6000多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近3000多万元,招商引资3000多万元),计划于明年上半年竣工对游客开放。 田副县长他们还介绍说,为了便于古镇的保护和管理,古镇内的居民不会随古镇一起搬迁,按照有关构想古镇复建后将作为旅游产业进行经营。为了吸引游客,古镇内会设置一些民间工艺作坊,如榨油、酿酒、织布等民间生产工艺表演,再现古镇原有的民风民俗,复建后的古镇将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古镇,而将成为三峡旅游的一大亮点,继续在三峡地区展示出无穷的魅力,并更加充分地发挥出其独特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作用。 二、考察活动的几点收获和体会 在考察活动中,我们颇有收获,深有体会。这些收获和体会主要表现在: 一是当地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全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诚待人,服务周到,令人感动。云南丽江和重庆巫山县的共同点是:极端重视发掘和保护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善于抢抓机遇发展文化旅游业;大力宣传,强化服务,吸引游客,有效推进文化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到之处,我们都受到当地政府热情的接待,那里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使人实实在在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在丽江考察时,古城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在百忙中专门抽出时间接待我们,以当地最隆重、最高规格的“三滴水” 方式(即以茶水、酒水、汤水为引导,分别上三大系列名菜)来宴请我们;重庆巫山县的党政领导也同样对我们热情款待,关心备至,令人感动。这些措施使当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高度协调,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出现了旅游“淡季不淡”的繁荣景象。 二是这些地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积淀,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人文景观,文化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如丽江古城,自古以来就是汉、藏、白、纳西等民族文化和经济的枢纽,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镇以及军事战略要地。长期的民族交融,多种文化的交汇,使这里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名胜古迹随处可见,自然景观多姿多彩,民族文化璀璨夺目。而大昌古镇也有1700多年悠久的历史积淀,几乎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蕴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文化气息异常浓厚。这些地方不仅拥有目不暇接的自然旅游景点,而且开展了丰富多彩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处处歌舞升平,热闹非凡,令人留连忘返。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当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非常优良的条件。 三是形成了以旅游业为支柱的经济产业结 ,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同时带动第三产业迅速崛起。以丽江古城为例,2005年全年旅游经济综合收入达33.7亿元,增长49.19%,其旅游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也超过20多亿元,增长30%左右,古城区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均名列云南省前10名以内。文化旅游业的兴旺,刺激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使丽江市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大幅增长。旅游业使丽江的经济社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为古城进一步发展拓开了新的空间。 四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如丽江市的文化产业已形成11个大市场,20多个经营项目的规模,从业人员近万人,文化产业年产值超过4亿元,而且年递增率达27%。单是丽江古城的民族文化产业著名品牌《丽水金沙》,该节目近几年来平均每天至少上演一场以上,而且场场观众爆满,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而其“纳西古乐”、“东巴宫”演出总收入也在800万元以上。文化产业的发展又为旅游业发展丰富了内涵,同时有效地促进了交通运输业、服务性行业和商贸业的蓬勃发展。 五是以旅游业扩大知名度,促进招商引资,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不管是丽江古镇,还是重庆巫山大昌古镇,都非常重视抓好招商引资。他们不满足于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不满足于现有的旅游经济效益,而是居安思危,从长远着眼,从大局出发,用发展的观点进行自我审视,重点抓好旅游招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丽江古城通过招商引资,累计吸引外来资金投资旅游业已超过100亿;丽江束河古镇的开发也是通过招商引资,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重庆大昌古镇通过招商引资弥补了古镇整体搬迁经费不足,为原貌重建古镇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管理模式。 六是善于抓特色文化、特色旅游,以特色取胜。无论从经济效益角度,还是从人的心理活动角度来看,特色都非常重要。因此,可以说,特色是一个地方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如果一个地方发展文化旅游业毫无特色,就肯定没有吸引力,没有竞争力,就难以持久发展。而丽江和重庆大昌古镇都善于抓住特色,在特色上下功夫、做文章,以特色建精品,创名牌。如丽江古城就是充分利用以纳西族为主体的多元民族文化等一系列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特色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旅游业。重庆巫山大昌古镇也是利用小三峡这一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亮出自己特色的一面,为世人所向往。总之,抓住特色,突出特色,就能胜人一筹,就能持续发展。 三、对合山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几点思考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文化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党的十六大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求我们“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把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正式写进了党的报告。的确,文化是一个地方(或一个城市)的灵魂,没有文化的地方(或城市)就等于没有精神,没有灵气,缺少一种内在的活力。因此,要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必须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视为同等重要的大事来抓。构建和谐合山,离不开发展合山文化事业。为此,全市上下务必高度重视我市文化事业的建设,要充分认识到发掘合山历史文化资源,建立文化旅游产业,拓展合山发展空间,提高合山文明程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而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振兴合山文化事业的建设中。 (二)正确认识我市发掘文化资源力度不够,旅游业发展缓慢的客观现实。相对而 ,我们合山市文化旅游业还几乎是空白,与云南丽江古城和重庆巫山大昌古镇这些旅游著名城镇相比,我们的文化底蕴显得非常薄弱;就是与邻县的武宣、金秀、象州、忻城等县比,我市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毕竟,我们还只是一座工矿城市,并且建市时间短,区域面积小。建市以来,我们把主要精力用来发展工业经济上,这是客观需要,也是我们的缺憾。但是,这并不等于我市在发展文化旅游业方面完全不具备条件,没有潜力可挖。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开动脑筋,取长补短,发挥优势,精心发掘,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优势发展起具有我们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 (三)我市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潜能和优势。虽然我市建市时间不长,行政区域不大,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文化遗产少,但是,我们拥有了藏量丰富的以煤为主的矿产资源,拥有了得天独厚的红水河奇石资源。随着能源工业的不断发展,我市在全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正不断提升。如今,煤、电、奇石被称为“合山三宝”。在这次考察活动中,我们与丽江、大昌古镇政府人员交流时,谈到各自的优势,他们都非常羡慕我市拥有煤电工业。他们认为,旅游业受外界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地理气候、社会秩序等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很多。外界稍有动荡,旅游业就会发生“感冒”。因此,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工业作后盾,只靠单一的旅游支柱产业,发展起来总让人感到后劲不足。我们完全可以依托煤电工业,充分发挥奇石资源丰富的优势,逐步建立起以煤电工业为基础,以奇石文化、煤都文化、壮族文化、红水河文化、园林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新产业。 (四)努力整合我市文化旅游资源,培育具有合山本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目前,我市经济发展迅速,而文化发展相对还比较缓慢,这是客观事实。要实现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的“富、强、美”新合山,就必须加快发掘及整合我市文化旅游资源,努力培育文化旅游产业。首先,我市的奇石资源丰富,奇石文化底蕴丰厚,影响力大。要抓住机遇,加大发掘和保护这一珍贵资源的力度,创建出具有我们合山特色的奇石文化品牌,以现有的奇石馆为基础,逐步扩大奇石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模,通过招商引资,多元投资,打造一个较大规模、较高档次的“西南奇石文化村”;还要继续定期举办合山奇石文化节,进一步扩大合山奇石影响面,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合山观光旅游。其次,除了打造合山奇石文化旅游品牌,还可以采取“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山水结合”、“内外结合”的方式,有效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不断丰富我市文化旅游业的内涵。所谓“工农结合”,即努力发掘煤都文化,建立煤炭博物馆,开辟电厂观光游览区,扩大龙王民俗村规模,建立壮师剧及壮族山歌专业表演队,丰富民俗文化表演内容,提高表演水平,实行工业旅游和乡村民俗旅游相结合;“城乡结合”,即扩大园林城市规模,丰富广场公园文体活动,建立乡村无公害果蔬旅游基地,实行城市旅游与乡村田园旅游相结合;“山水结合”,即开发好寨山遗址,弘扬壮族历史文化,再现遗址“世外桃园”风貌,开发怀集水库旅游景区,并开辟红水河风光旅游线路,实行山水旅游相结合;“内外结合”,即与周边县联合开发旅游业,如可以创建合山—忻城风情一日游黄金线路等,从而实现市内市外旅游相结合。通过这些措施,努力构建起我市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新格局。

Hash:9cf25961f4a669d1dc0ac7e967df5371d5a33faa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