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县历史景点 大名县历史文化

导读:大名县历史景点 大名县历史文化 1. 大名县历史文化 2. 大名县传统文化介绍 3. 大名县历史文化作文 4. 大名县历史文化名城 5. 大名县民俗文化 6. 大名县历史文化简介 7. 大名县古城文化 8. 大名县的历史文化 9. 大名县历史文化介绍 10. 大名县历史文化和城市特征

1. 大名县历史文化

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大名县石刻博物馆,有中国最大的古碑“五礼记碑”,大名石刻艺术源远流长,磁山先民就创造了石磨盘、石磨棒等原始石刻艺术形态。邯郸境内至今还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汉代“群臣上醻”和“赵国易阳南界”刻石。北朝时期邺城一度成为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留下了南北响堂石窟和众多的单体石造像,创造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北齐样式”,对隋唐以后造像艺术影响深远。 五礼记碑:五礼记碑俗称五礼碑,位于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因碑文所刻系宋徽宗于大观二年所作《五礼新议》,故又称“御制大观五礼之记”碑。古碑经历两代帝王的兴建,保存着两代手法名家的真迹,是研究唐、宋时期历史、政治和书法艺术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大名兴化寺:兴化寺位于大名府城西门外,铁窗口村南,现在寺庙正在修复和完善中,院子中间坐落着一尊三面观音,大寂光殿坐东朝西全部是木结构,大殿的北、东、南三面的外墙上画满了佛教故事,殿内东面供奉着三尊菩萨,可以说是金碧辉煌,殿的北面供奉着小时候的释迦摩尼,站在大象身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名县是中国佛家禅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大名府故城:十六国至明,位于大名县城东北6公里处的大街乡一带。城址面积36平方公里。大名府故城始件建于前燕建熙元年,明建文三年,因漳、卫河同时泛滥,府城被淹没。故城址现存两处重点保护区:府城墙遗址和大街遗址。


2. 大名县传统文化介绍

北宋时期宋仁宗果断将大名升级为都城,定名“北京”。当时,大名府建造的非常雄伟壮丽,仅城墙的周长达就到了48里。而大名最繁华的时候已经拥有了百万人口,俨然已经成为了全国排名第二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大名府,那可是人杰地灵,各种人才应有尽有。往远了说,有“穿越之子”王莽。北宋名将潘美,对!就是那个演义中潘仁美的原型,不过,人家了是真的没有陷害杨家将。在宋朝为官,如果想要有所作为,很多人都必须来这里镀金,比较有名的人有寇准、王钦若、吕夷简、韩琦、欧阳修等等。


3. 大名县历史文化作文

清河生态园位于淮安市清河新区,依傍在美丽的古黄河之滨。

学校组织我们秋游生态园,同学们兴奋极了! 早晨,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满怀兴奋的登上了校车,向生态园出发了。远远地望去,一排排高大的香樟树耸立在道路两旁,像是列队欢迎的士兵在等待着我们的检阅。到了生态园大门口,只见“古淮河生态公园”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映入眼帘,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书法家的豪迈与大气,这不正与生态园的古朴与典雅相得益彰吗? 咦!那是什么?黄黄的一片,远远望去,像是铺上了一层金黄的地毯。哦,原来是遍地的野菊花。现在已近深秋,菊花仍在争奇斗艳着,一阵秋风吹来,菊花随风舞动着,仿佛在向我们展现它们美丽的身姿。


4. 大名县历史文化名城

1、大名古城大名历史上是一座文化名城,明代“大名府”城建于公元1401年,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目前已修葺城墙,立见城楼,开挖护城河,已展现古城以往风格。虽说现四城门各有所名,但仍不能磨灭大名府的称号。

2、天主教堂大名天主教堂位于大名县城内东街,建于1918年,是河北省现存最雄伟壮丽的圣堂之一。建筑面积约1440平方米,正门上方供龛内雕刻有圣母抱耶稣玉石像。

3、 卧龙槐卧龙槐位于邯郸大名县城内西街中段路北侧,是明代兵,工两部尚书刘遵宪后花园门前所栽 ,距今约五百年古槐历经风雨沧桑,做为古城发展之见证,现仍枝叶茂盛,尤为独特之处,是东端平伸一枝,酷似龙型,头部有枝角上促,嘴眼明显,栩栩如生。1983年大名县人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五礼记碑五礼记碑俗称五礼碑坐落在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内。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碑首精雕八条巨龙,碑额阳面正中为宋徽宗篆额“御制大观五礼之记”双行八字,简称“五礼记碑”。此碑形体庞大,为石灰石质结构,自下而上,由基石、龟趺、碑身、碑额四个部分累叠而成,通高11.95米,宽3.04米,厚1.13米,重140.3吨。据考证为我国现存最高、最大的碑。

5、丽君小镇丽君小镇地处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的邓台村。这是著名歌手邓丽君的祖籍所在。作为著名歌手,邓丽君虽生在台湾,但邓丽君多次在演唱会上称:“我是河北大名人”。邓丽君父亲的故居,就坐落在丽君小镇。

6、金滩镇清真古寺金滩镇清真古寺,位于金滩镇金北村内大街路东。始建于元代,该寺具有典型的穆斯林风格,是大名境内建造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穆斯林建筑群。


5. 大名县民俗文化

大名二毛烧鸡

原名珍积成烧鸡,创业于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是河北省邯郸市的汉族传统名菜,中华老字号之一,属于冀菜系。此菜被载入国家级史册《辞海》“八大地方风味美食”大名“二五八”之首,邯郸十大名小吃。是大名县传统的名贵食品,长期以来远近闻名,享有盛誉。“二毛烧鸡”用老汤加香料,草药煮制而成,香嫩鲜亮,口味较重,典型的北方口味。“二毛烧鸡”的色、香、形、质量具佳,其特点是:透熟离骨、肉嫩且烂、咸香清纯、回味鲜美。1966年,周总理视察大名府时,品尝“二毛烧鸡”后赞不绝口。

2018年8月,大名二毛烧鸡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五百居香肠

河北省大名县著名的汉族传统风味名吃。五百居香肠创业于一八二一年。色泽纯正,条杆匀称,香味醇厚,肥瘦适宜,甜咸兼备,软滑利口,食而不腻,越嚼越香,回味悠长,独具一格。而且经久耐放,就是炎夏酷暑也不腐不蛀。五百居香肠在制作上非常讲究。选料严格精细,用六成瘦的蝉肉,去骨去皮,肠衣不腐烂。 2018年8月,五百居香肠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郭八火烧

河北省大名县汉族传统名吃。郭八火烧作料齐全,制作精细,层多且薄,风味独特,每张上有二十五层至三十层,外表金黄油亮,吃起来皮酥里筋,焦香可口,味香诱人。1966年,周总理视察大名时,品尝了“郭八烧饼”。他还风趣地对郭瑞说:“老郭,你打的火烧真不错!我吃了一个半,谢谢你。”

2018年8月,郭八火烧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驴八珍

驴八珍是永年临名关的风味特产,历史悠久,享有盛名,当地人在喜食驴肉的同时,更钟情于驴八珍,八珍之首驴板肠,因香兰可口,肥而不腻而众口皆碑,故在当地有:“能舍孩子娘,不舍驴板肠”之说。

一篓油水饺

一篓油水饺是邯郸的赵国特色风味小吃。特色风味小吃。历史悠久,民国时期1944年王金堂在邯郸市洛新街水饺馆创制。

豆沫

豆沫起源于河北邯郸,是一种广泛流传于邯郸及其周边的特色小吃,其起源据传与商代的伯夷和叔齐有关。《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伯夷与叔 齐饿死首阳山后,殷都人感其气节,纷纷祭奠,他们把小米放入石臼中舂成粉齑,做成羹,放入青菜和捣碎的黄豆沫儿,呼之为“豆沫”。

琉璃馍

琉璃馍本为宫廷小吃,是乾隆年间宫廷厨师研创而成,后在清朝末期流传到华北地区农村成为民间小吃,经魏县华光饭庄张社荣厨师多年的潜心研究挖掘整理,使之发扬光大,成为一道冀南名品。

圣旨骨酥鱼

最早起源于中国骨酥鱼之乡河北省邯郸市赵家,魏晋时期,由民间传入宫中,北宋初年,被太祖赵匡胤(河北涿州人)颁旨御封,从此尊称“圣旨骨酥鱼”。

从两宋到明清,各部大人都以能吃上一回此鱼为至高荣耀,1961年毛主席品尝后大加称赞,1972年,在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的庆祝晚宴上,圣旨骨酥鱼和国酒茅台一起受到日本友人的好评。

临洺关牌驴肉香肠

源于清朝末年,已有近百年历史。又称“驴灌肠”。

磁州焖子

是河北南部磁县的特色小吃,分为肉焖子、菜焖子。肉焖子和菜焖子是磁州焖子在制作原料上的区别,但它们在制作工艺上是相同的。

皮渣

河北省南部邯郸的地区的汉族传统名吃。用粉条配以海米,葱花、蒜片、姜末、猪油,加水搅拌蒸制而成。此菜可煎可烩,炒菜作汤,味美可口,别有风味。口感筋道、香而不腻、后味绵长。


还有常见的

南沿村拉面

磁州焖面

邯郸拽面

(也说武安拽面)


6. 大名县历史文化简介

你问大名是不是姓氏的意思,我觉得大名不是个姓氏,它是一个地名,在华北大地上,中国的北方,在河北省的南部,跟河南省的南乐县接壤,隶属于河北省邯郸市,是归属于邯郸的一个县城,是一个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的古老的历史名城。以回族为主要居民的地方,有很多历史古迹。


7. 大名县古城文化

在很多历史书籍中,都会提到一个城市,大名府。这座城市曾经是北宋王朝的陪都,但是一场大水,这座城市被淹在地下。

在明朝的时候,黄河泛滥的洪水,将大名府千年的文化冲毁了不少,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找不到当年的那种繁华。当然也有专家大胆的推算过,这座大名府的很多古城,依旧在黄河的四米之下。被泥沙完整的保留保存着,但因黄河水流湍急,在加上淤泥河沙掩盖,现在依旧难以挖掘,等到人们有充足的科技再去挖掘出来。


8. 大名县的历史文化

大名府,北宋时期设大名府为北京,旧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东南部。属于现邯郸十大文化脉系。

大名府人杰地灵,在历史上曾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大名府春秋时代属卫国,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三国魏阳平郡;北周魏州;唐为天雄军治,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称大名府。五代唐曰兴唐府,后晋曰广晋府,又为天雄军,后汉改为大名府,后周因之。


9. 大名县历史文化介绍

宋朝时的大名府是今天的河北省大名县的东南部。历史上的河北大名府,现在的河北省大名县。大名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历代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曾三次为都。

大名县坐落于华北大平原南端,属掩埋古河道的壤质土冲积平原。海拔最高点是王村乡田固村为49.29米,最低点是漳、卫河汇流处南侧39.8米,高差9.49米,坡降比约为1:4000。以卫河为界,卫西为漳河冲积扇的边缘,土质粘重。卫东是由黄河冲积物形成的,土质以沙为主。大名县因系河流冲积平原,所以大平小不平 微地貌复杂。但平原是构成大名地貌的主体,占总面积的90%以上。


10. 大名县历史文化和城市特征

武灵丛台

是古城邯郸的象征,位于市中心丛台公园内。丛台之名,源于当时有许多亭台建筑连接垒列而成,“连接非一,故名丛台。”相传它始建于赵武灵王时期,故称武灵丛台。

赵武灵王修筑丛台的目的是观看歌舞和军事操演。古人曾有“台上弦歌醉美人,台下扬鞭耀武士”的诗句。据传当时丛台上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诸景,以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装饰精雅而名扬列国。

响堂寺石窟

响堂寺石窟,坐落在河北省最南端的邯郸市西南部。它最初开凿于1400多年前的北齐时代(公元500—577年)。以后,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凿。现在尚有石窟16座,4000多尊雕像,分南北两处,俗称南北响堂寺石窟。两寺相距15公里,石窟均营凿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鼓山最优质的石岩中。石窟幽深,人们在山洞里击掌甩袖,都能发出宏亮的回声,故名“响堂”。

娲皇宫

娲皇宫俗称“奶奶顶”,位于涉县西北唐王峧山腰。相传是“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之处。这里群山叠翠,流水环绕,风景秀丽,为涉县古八景之一,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涉县娲皇宫是我国最大、最早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娲氏的古代建筑,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往返邺城至晋阳所建的又一离宫,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娲皇宫初开三石室,雕数尊神像。后经历代修茸、续建,现有建筑房屋135间,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分山上山下两组建筑。山下有朝元官、停骖宫、广生宫和碑坊等,向上绕行十八盘石径,便可到达最高处的娲皇宫。

娲皇宫设在山势陡峭、地势险峻的山腰上,宽广的平台上建有娲皇阁、梳妆楼、迎爽楼、钟鼓楼、六角亭、木牌坊、皮疡王庙、水池房及山门等大小12座建筑。娲皇阁坐北朝南,背靠断壁,是娲皇宫的主体建筑,它高达23米,为四层楼式结构,歇山式琉璃瓦顶,依山就势,结构奇巧。二至四层,左右前三面均带有走廊,可以登临观望。背靠山崖处有8根铁索,凿崖而系,将楼阁缚在绝壁峭崖之上。据说,每逢游客云集之际,索即伸展,故有“活楼”、“吊庙”之美称,堪称中国建筑之一绝。

阁外山崖上,有北齐摩崖石刻《法华经》、《神密解脱经》、《妙法莲花经》、《盂兰盆经》、《十地经》等十部真经,13万多字,面积达157平方米,字迹工整,字体挺拔秀丽,距今已有1400余年。其年代之久、字数之多,堪称“中华之最”,因而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属国家瑰宝,它对研究历史、古代书法及佛教等具有很高的价值,在国内享有盛名,在世界佛教文化史中也极为珍贵。

永年古城

永年古城位于邯郸市东北25公里的永年县广府镇,又称广平府城,始筑于隋末,经元明增修而成规模,是我国平原地区城墙、护城河保存较好的一座明清时期的古城。当年的永年城城墙雄伟坚固,城河宽广,周围环水,自古就有“北国小江南”之美称。

现存的永年古城,墙高10米,厚8米。除城楼、角楼等建筑已毁外,墙体及护城河等基本保存完好。西门券内尚存明嘉靖二十一年纪年石匾一方。这里还是杨式、武式太极拳的发祥地。

邺城三台遗址

指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位于邺城遗址内的三台村。其建筑精美,风格独特,这里还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

金凤台在三台村西,原名金虎台,是三台最南边的一座,为东汉建安18年(公元213年)曹操所建。现存的金凤台夯土遗址比较完整,南北长122 ,东西宽70米,高12米。台的南侧有清顺治八年修建的文昌阁,阁前镶有金凤台匾额,门前有北朝石刻螭首一对,造型古朴,雕工精细。阁后碑亭内名人题咏碑碣甚多,其中元代“邺镇金凤台洞清观首创之碑”,碑额雕六龙盘结,古雅别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碑亭北边有53级石阶,拾阶而上,便可达金凤台项。台顶现有文物陈列室,陈列着邺城及其附近出土的珍贵文物。在石级西侧有一个地洞,是曹操的藏兵洞,可通到磁县的讲武城。

铜雀台在金凤台北,为三台之主台,建安15年(公元21年)曹操所建,台高十丈,有屋百余间,为曹操与文人骚客宴饮赋诗,也是兵家战略要地。曹操在其上平定严才叛乱,并接见和宴请了从匈奴归来的著名诗人蔡文姬。曹植也曾于此挥笔立就《登台赋》,至今传为美谈。后赵、北齐时铜雀台又加以修筑,素有“铜雀飞云”之美称。该台驰名中外,历代名人题咏甚多,其中唐代诗人杜牧在他的《铜雀台怀古》中曾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名句。

冰井台,位于“三台”之最北端,建于建安十九年(公于214年),高8丈,有房屋140间,因上有藏冰的井而得名。井深15丈,储藏着大量的冰块、煤炭、粮食、食盐等物,以防不虞。北周时台上建筑被焚,明末时又被漳河水冲毁,地上遗迹无存。

磁县北朝墓群

在我市磁县一带,座落着漫山遍野、错落有致的北朝墓葬群落。远远望去,墓园在松柏的环绕下,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墓葬多达134座,主要是皇族的皇陵及功臣墓,尤其以塞外草原上柔然族茹茹公主墓最为著名。

磁山文化遗址

【磁山文化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邯郸城西南30公里处武安县磁山镇磁山村南?河边。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属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1972年发现。经多次科学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家鸡骨的发现是目前世界已知的最早记录,修正了国际学术界认为它起源于印度的定论;粟的发现证明这里是世界植粟最早的地区之一;胡桃的出土,修改了原谓汉代张骞引自西域的说法。目前,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正在建设之中。

赵王古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邯郸城西南郊邯山区境内。总面积1894万平方米。由大北城和王城两大部分组成。大北城是邯郸古城,也是赵都郭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最宽3240米,南北最长4880米,全部叠压在今城区地下6~9米处。王城为赵国的宫城,兴建于赵迁都邯郸前后,面积505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战国古城址。该城址由西城、东城、北城三个小城组成,平面呈"品"字形。整个赵王城四周城墙残存10余米,轮廓完整,城内有大小台址数座。其中西城内有最大的建筑基址"龙台",东西265米,南北285米,高16米,是国内同期规模最大的王宫建筑基址。

学步桥

邯郸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邯郸城内北关。横跨沁河,贯通古城南北,也称"北关桥"。原为木结构桥,创始年代待考。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改建为大券三孔、小券四孔的七孔石拱桥,附会"邯郸学步"典故而取名为"学步桥"。桥面宽9米,长32米,高近8米,两旁各19块拦板和望柱,均雕有神兽,栩栩如生,曾为邯郸古八景之一。1987年对该桥进行了维修。

回车巷

邯郸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邯郸城内中街。相传是赵国上卿蔺相如给大将军廉颇让路回车的地方。明代于此巷口镶嵌"蔺相如回车巷"6个大字的石碣,后被毁。1980年邯郸市人民政府复立碑碣,碑文记载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主动 廉颇让路回车,争取将相团结,共保社稷的感人故事。

赵王陵墓群

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邯郸城西北15~30公里范围内的邯郸县三陵乡与永年县北西岗乡温窑村一带。属战国赵王陵墓区。每座陵墓均建在近6万平方米的陵台中央,周围有陪葬的将军墓。墓冢残高6~15米。陵台均坐西朝东,东边均建有宽达70米的神道,呈斜坡状直达陵台。5座陵墓犹如5座高大的土山,蜿蜒数十里,气势恢宏。

清泉寺

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邯郸城西110公里处涉县胡峪乡石岗村青头山上。据传始建于汉代,初名累通寺。中有二泉,常年沸涌,泉水甘美清洌,故名清泉寺。寺院面积15万平方米,原有房86间。前有山门、钟鼓楼,正院建有天王殿、毗卢殿、大雄殿、雷音殿以及东西配殿(藏经殿、伽蓝殿)、仙境台、没梁阁、月牙井、石柱、八角莲池等。寺内有汉代张道陵所书"龙"字,晋王羲之所书"白鹅飞到凤池中"和清康熙所书"虎"字碑刻,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因遭火灾,现仅存藏经殿、山门、钟鼓楼等19间建筑。

大名故城遗址

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邯郸城东南约110公里处大名县大街乡大街村。遗址内的南门口、东门口、北门口、铁窗口4个村庄是当时的4个城门遗址。总面积36平方公里。大名自唐代后期以来直至本世纪20年代,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对大名城郭进行了大规模的增修,成为北宋的北京。内城周长2公里,外城周长24.3公里。明洪武三十四年(1401),漳、卫两河因同时发水,水位漫溢城墙,城郭沦于水中,淤泥5米多深,遂为废墟。至此,大名府城迁修于今艾家口,即今大名县城所在地。

磁州窑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邯郸城西南60公里处磁县观台镇、白土镇、贾壁乡、都党乡、黄沙乡和峰峰矿区彭城镇、临水镇一带。方圆90平方公里。是我国宋代北方民窑最杰出的代表。窑址分布范围很广,现存数十处主要窑址以观台和彭城两大区域为中心。在宋元时期,磁州窑影响到了我国北方以至南方部分地域,形成了"磁州窑系"。出土文物极为丰富,器物装饰以铁绣花、刻花、剔花及白地黑花为突出特点。历史上曾享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美称,史籍有"千里彭城,日进斗金"的描述。现代"磁州窑"仍是全国八大瓷产区之一。

峰峰古地道

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邯郸城西南35公里处临水镇、峰峰镇、彭城镇范围内,面积达64平方公里。古地道分布宽广,构造复杂,保存完好,是华北地区一处罕见的地下古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宋元时期的文物。当地群众称其为"躲金洞"。古地道距地表9~12米。分上、中、下三层,其中以距地表5~7米的中层范围最广。每层地道均有洞口、巷道、洞龛、通气孔、水井、灯龛。现已发现洞口、巷道30余处。巷道高0.8~2米,宽0.8~2米,整个古地道走向四通八达,迂回曲折,纵横交错。它是宋元时期平原地区人民在防御战争中的一项伟大创举。

妙觉寺舍利塔

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邯郸城西北30公里处武安城内。占地总面积330多平方米,其中塔基占地55平方米,塔高38.71米,共13层。通体砖砌,平面呈正八边形,造型玲珑,古朴幽雅。始建于宋代,虽经多次地震,至今矗立无恙。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弘济桥

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邯郸城东北32公里处永年县广府镇东桥村。东西横跨在滏阳河上,长44.6米,宽6.5米,高4米。石头砌成,与赵州桥结构相同。拦板上刻有狮猴等兽,形象逼真,大券两 对刻二龙戏珠及飞龙、飞凤,雕工精细,栩栩如生。桥大券正上方有"弘济桥"3个石刻大字。始建年代待考。明万历十年(1582)重修。因修桥时四面八方捐助,故名弘济桥。至今保护完好,车辆畅通。

黄粱梦吕仙祠

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邯郸城北10公里处邯郸县黄粱梦镇。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殿宇建筑180余间。附会唐人沈既济的小说《枕中记》而建。始建年代待考。宋代已有建筑,至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扩建而初具规模。现存主要建筑有八仙阁、八卦亭、钟离殿、吕祖殿、卢生殿、钟鼓楼,以及清代东西行宫等。影壁镶嵌"蓬莱仙境"4个石刻大字,相传出自得道成仙的吕洞宾之手。丹门原有明嘉靖帝题匾"风雷隆一仙宫"。吕仙祠古建筑群间有石海、假山、亭榭,松柏青翠,环境幽雅,历代文人骚客多游于此。现修葺一新。

赵苑旅游区

赵苑坐落在邯郸市区西北部,占地2100亩,是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地带规模最大的、融古代文化与现代游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园林。

赵苑正门坐南面北,整个建筑是群雀式建筑,雄伟壮观。高高耸立的两门柱之间,镶嵌着巨大的“古赵名宝”—和氏璧。鲜明地突出了古赵特色。

苑内景观由四部分组成:

东部为古名胜遗址区。在插箭岭、梳妆楼、照眉池、铸箭炉等古赵遗址的基础上,又兴建了气势雄伟的赵王殿、诸子百家殿、历代帝王宫、古代兵器陈列馆和成语典故园等。

南部为苑囿区。区内荟集鸳鸯园、野炊园、家家乐游艺园、植物迷宫园、吉祥园、鲜果园等,六个园中园风景如画,各具情趣,是家庭、集体游玩,情侣、挚友外出漫步的理想去处。

西部为现代游乐区。主要项目有:九宫城、枪手乐园、水上世界、元辰殿、胡服骑射场、垂钓园等。

古武当山

古武当山位于武安市西北的太行山深处,距邯郸市70公里,是一座道教历史名山。山顶一唐代古碑上记载有“古武当山”字样,经专家考证认定是久为国内道教界寻找的著名的北方武当山,其历史早于国内其他武当山。

古武当山自然风光秀美,文物古迹众多,山势奇特,五峰相望,顶顶有庙,峰峰插天,杆被繁茂,满山葱郁。进入景区,您可先乘缆车直达山顶,上庙主峰海拔1437.7米,真武庙建在山顶处,庙内供着道大神真武大帝和太极宗师张三丰。北顶老爷顶,南顶奶奶顶,中间有一天桥连接。置身山顶,极目远望,遍山水云水,如入仙境,真是“神在庙中坐,庙在云中行”。

黑龙洞风月关

黑龙洞位于峰峰矿区新市区滏阳河发源地,神麋、南鼓两山南北对峙的“滏口陉”处。洞下的泉水概称“黑龙泉”。黑龙泉是太行山区地下河水流向地面的一部分。据《水经注》记载,此处“泉源沸腾,滚滚如汤,其水冬暖夏凉”。清泉从岩缝、石洞喷射而出,犹如群龙吐水。其中大泉二十余眼,小泉不可胜计,水质清甜可口,黑龙洞便是最大的喷水口。  黑龙洞上的庙宇建筑群称风月关,又名“滏口祠”,座落在神麋山阳一条东西长数十米的石券之上。券西口石上刻有“风月关”三字。由西门拾级而上进入庙院,院内坐南向北建有卷棚式歇山顶、深宽各三间的黑龙庙,庙内有黑龙爷塑像。庙东侧建有上下两层琉璃瓦顶的昆山明月阁,阁内供有观音菩萨像,前厅西墙上还嵌着明进士张应登亲书“登昆山明月阁观泉”诗的石刻一块。据史载,该阁、庙均始建于唐代,由于历代重修改建,已失去原貌,但其建筑庄重紧凑,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赵王城

亦称赵都宫城,位于邯郸市西南郊约4公里 处,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战国古城址。

赵王城由东城、西城、北城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形,总面积505万平方米。遗址周围保留着残高3至8米蜿蜒起伏的夯土城墙,内部有布局严整、星罗棋布的建筑基台,地下有面积较大的十几处夯土基址,四周有城门阙遗迹多处。

西城比较完整,近正方形,边长约1420米,遗址上现存五座大土台,其中部偏南有一座长285米,宽265米,高19米的“龙台”,是当时宫殿主体建筑基址。由“龙台”往北尚有两个大夯土台,形成南北一条中轴线,在中轴线两侧还残存着地面夯土台及地下夯土建筑基址6处,这是以“龙台”为中心的一组规模宏伟的殿宇建筑群。

东城与西城仅隔一道城墙,南北最长处1442米,东西最宽处926米,城内中部偏南尚存南北对峙的两大土台,相传是赵王阅兵点将的“南将台”和“北将台,两台之间及南北均有地下夯土基址,是东城以将台为主体的南北中轴线建筑群。

北城为不规整的正方形,除西墙南段地面尚有部分残墙外,其余仅有地下墙址。遗址西部的土台,面积仅次于“龙台”,与西墙外侧的土台东西对峙,也是一组殿宇建筑群基址。

赵王城建于赵国迁都邯郸前后,据记载,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把国都从中牟迁到邯郸,历经八王,共158年,至赵王迁八年(前228年)为秦国所占。公元前209年,秦将章邯攻赵王歇,下令“夷其城廓”,一代名都从此毁坏,以后逐渐变为废墟。这座古城遗址,经历了两千多年,至今仍雄伟壮观,它对于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城布局和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Hash:f49c3d484de2557b2e319eccd855cd13cbb1e103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