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怎样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学生关注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应该尽早着手准备。
  首先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虽然本专业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一定都用得上,但却能有力证明大学学习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专业学习对于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积极投入。在大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基础上,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尽早思考和选定今后的工作方向。投身新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不失为当代大学生艰苦创业的好方法。如果决定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就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兴趣爱好,逐步了解农村的现状、思考农村的问题,研究解决农村问题的办法。具体而言,可以从科技兴农、农村法治与道德重塑、农村文化繁荣、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教育等等一个自己感兴趣或者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方向去努力。
  大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有一点精神。
  可能会有同学、亲人和其它周围的人认为: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是找不到好工作、是能力不强的表现。其实,工作除作为生存的一种手段外,还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除了可以在生活条件优越的城市,在农村同样有广阔的天地。在农村,竞争没有那么激烈,还可能帮助更多的人,做出的贡献也可能更大。当然,在农村工作,经济收入、生活条件现阶段肯定赶不上城市――经济收入除了可以作为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外,更多地是用于提高生活水平,但是对生活舒适度和满意度的体验却体现为多个方面,比如:农村空气好,噪音小,高学历人才比较少,更容易受到重用和得到尊重等等。2003年7月,原西南农业大学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毕业生王寿波,作为志愿者被安排到蚕桑基地――綦江新盛镇服务。2004年9月,24岁的王寿波放弃当公务员的机会而竞选当上綦江县历史上最年轻的村总支书记,成为全国首位志愿者村官。走在通往理想的大路上,王寿波的脸洋溢着灿烂的微笑。如果我们仅止于对生活条件、物质欲望的满足,而这种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因此,“人还是要有一点精神”,有一点“脱俗”的精神,有一点实现比较高尚的人生价值的精神。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以及日前中央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都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这是中央和省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有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浙江林学院作为浙江省唯一的以农林学科为特色的高等院校,一直是推进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重要力量,有着心系“三农”、服务“三农”的优良传统;学校为基层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一批专家教授长年扎根农村为“三农”工作辛勤奔波,“党的好干部”——杨东海,省优秀共产党员、“模范科技特派员”、“农民博士”——邵志鹏,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倒在了扶贫的岗位上。近年来,学校多次组织“院士行”、“绿色浙江”科技服务团,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先后与40余个县(市)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大批科研成果在生态保护、农林生产上得到推广应用,一批批农民兄弟在我校教师手把手的传授培训下掌握了实用技术,走上了科技致富之路。2002年以来学校积极响应省 委、省政府号召,先后选派二十余名硕士、博士作为科技特派员,分赴欠发达乡镇科技扶贫,成为省属院校中选派科技特派员最多的高校;学校每年暑期还组织万名师生深入农村基层、山区乡村,开展科技咨询、资源调查、法律援助、环保宣传、义务支教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帮助。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会议召开后,校党委迅速学习传达会议精神,组织广大师生重点学习“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给林学院的发展将带来什么影响、林学院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展开热烈讨论,把全校师生的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上来,统一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浙江林学院又一次难得发展机遇的认识上来,有效地激发了师生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一定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把力”已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心声和自觉行动。
  为充分发挥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一阶段,浙江林学院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住机遇,理清思路,确立更加贴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办学定位。浙江林学院经过47年的办学,特别是近几年的跨越发展,已发展成为以农林学科为特色,以环境学科为框架,涵盖农、工、理、文、管、法、经、医等八大学科门类,43个本科专业,15个硕士点和15000名学生的多科性大学,拥有一批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搞好农村新社区规划、建设绿色生态家园、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这些工作都与我校现有学科专业有关,林学院都能使上劲。新农村建设不仅为林学院更好地服务“三农”搭建了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直接参与新农村建设,使我们更全面把握农村、农业、农民的新变化,了解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任务、新需求,从而重新思考办学思路,适时调整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向,使我校的办学更贴近经济建设,贴近生产实际,贴近社会需求,实现学校持续快速发展。
  二、整合研究力量,推出研究成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林学院要充分依托生态、规划、园林、旅游、环保、信息、加工等学科优势,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方向、模式等共性问题和新农村建设中关键技术的研究力度,快出多出成果,为深化农村改革,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为省委、省政府和各地编制规划、出台政策当好参谋。要加强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推广、研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的建设,及时总结经验,提供发展范例,发挥示范作用,以此促进全省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面向“三农”,面向基层,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格人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依靠人才。林学院培养的人才思想素质好,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具有“肯干、实干、能干”品质,深受社会欢迎,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5年超过90%。学校将根据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新变化、新特点及时调整课程设置,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能力;继续抓好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抓好毕 业生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确立面向“三农”、面向基层的择业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同时积极配合省扶贫办和省教育厅实施的“扶千名人才,促千村发展”计划,承担培养农民大学生的任务。
  四、继承优良传统,加大科技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立新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依靠科技。学校在切实抓好各项科技合作协议的落实和继续向欠发达地区选派科技特派员的基础上,将组织更多的专家教授走出校门,奔赴农村基层送科技,协助各级政府抓好规划、培训干部、推广技术,把各类讲座办到乡镇,把科技资料发到农民手里,把知识技能送到田间地头,实实在在为促进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变、村落向农村新社区转变、农民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变出力。今年寒假,学校还将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具体内涵,帮助农民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激发广大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积极支持和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浙江林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发展壮大的浙江林学院和拥有“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精神的浙林人,有信心、有能力为浙江省的新农村建设,为浙江省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Hash:e31a404a7a7fd602d02bb4b3dbb3e38e6d475c60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