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大学生能做什么?

导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大学生能做什么?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与经营的关系如何 传承非物质文化的名言?

收集一下民间的风俗文化吧,然后保护和传承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与经营的关系如何

这个问题很大,实质上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这一对矛盾。从学理上将,合理的传习制度设计和运作实践是能够与生产经营相协调。当然这是有前提的,首先要确认非遗对象是否是具备可生产性的,是否有市场价值;其次,需要对非遗的生产工艺与非遗的核心要素这些涉及到非遗价值的部分予以认真考察;最后最重要的是,不能偏离非遗价值传承的这一主旨,需要思考迎合市场的同时如何保证非遗所承载的农耕文明特色,思考生产环节、设计环节、内容宣传环节如何既能内合非遗精神、外显非遗魅力。
但是,不得不承认,学理与现实差异很大。最常见的是,非遗市场化后就往往丢失了非遗传习的初衷,涌入大众消费浪潮被其左右。分析那些现象,如连锁经营、标准化生产导致传统工艺丧失,娱乐化宣传引起非遗文化平庸化。总之,市场是把双刃剑,缺少了价值观与制度约束,盲目市场化无疑于自掘坟墓。

传承非物质文化的名言?

1. 工匠精神: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其实,“工匠”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连。把做的事看成有灵气的生命体。

2. 手工时代的中国工匠相信愿力无边,不管是做佛像,还是打家具。即使只是打造一个金丝楠木柜子,可能都不是一个工匠一生就能做完的。往往是爷爷做出粗坯,父亲做完粗工,孙子再精雕细琢,穷尽三代才打造出一件精湛的柜子。陆续建造了一千六百年的莫高窟,那是多少代无名工匠,用尽了自己的体温去焐热了菩萨的慈悲。

3. 时间不可逆流倒转,洞穴人不再岩壁上作画,希腊人不再用大理石雕刻,工匠不再去山洞里描绘飞天,人们不再往纸上涂墨汁,没有人再对着原野画麦田,咖啡馆外面看星空,这些美的事物都在消亡,如同可怜的自然界。但人们也发现,媒介和工具不是消亡是替换,当每一件新的技术变革出现,美神都会换一件衣服,栖息在新的载体上面。就像从岩壁到甲骨,从纸张到kindle电子书,书籍的形式在变,阅读一直被继承,审美永远在变,但美一直存在。说书人会死掉,故事却始终流传。

4.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Hash:e4c06b8180a2b72befd77c5855f319cba44e4c31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