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栖山景区都江堰 都江堰风景区南桥

导读:凤栖山景区都江堰 都江堰风景区南桥 1. 都江堰风景区南桥 2. 都江堰南桥具体位置 3. 都江堰风景区南桥介绍 4. 都江堰风景区南桥在哪里 5. 都江堰南桥离都江堰景区多远 6. 都江堰风景区南桥步行街道照片 7. 都江堰市南桥景区 8. 都江堰南桥图片风景图片

1. 都江堰风景区南桥

停车方便!

都江堰南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原名为“普济桥”,桥长约133米,4排5孔,曾多次损毁,南桥的最后一次改修,仍为5孔,桥长45米,宽10米,各种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

2. 都江堰南桥具体位置

都江堰南桥边上小吃店很多,欢迎来品尝。

3. 都江堰风景区南桥介绍

都江堰南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原名为“普济桥”,桥长约133米,4排5孔,曾多次损毁,南桥的最后一次改修,仍为5孔,桥长45米,宽10米,各种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

4. 都江堰风景区南桥在哪里

都江堰在都江堰市:

都江堰市是一个县级市,隶属于成都市;

1、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都江堰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且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5. 都江堰南桥离都江堰景区多远

游览路线:都江堰市区—灌县古城—南桥—都江堰景区离堆大门—卧铁广场—伏龙观—宝瓶口—飞沙堰—鱼嘴—安澜索桥—堰功堂—老君殿—玉垒观—门犀亭—马王殿—南桥(这一路都比较热闹)

最后回到灌县古城,想图个清净可以去驿站开个包间喝个茶聊会天,晚上吹吹都江堰的晚风,听听驻街歌手的歌声

6. 都江堰风景区南桥步行街道照片

奎光塔。

坐落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的奎光路。奎光塔始建于明代,后毁,重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青砖结构、楼阁式,每块砖上都刻着楷体的"清"字。塔身为平面六角形,十七层,高52.67米。塔内有盘旋阶梯可上至第九层(内部实为第五层。以外部出檐算,第九层和第十层在内部均为第五层),以上七层为单筒中空结构。

北面塔门匾额上书:道光十一年辛卯仲冬吉日 "奎光塔" 督学蒲田郭尚先书。 奎光塔与佛教无关,因古塔旧属四川灌县(1988年去县设市更名都江堰市),西部靠近青城山,为点缀风水而建。

7. 都江堰市南桥景区

青云坪大库。

都江堰南桥西侧的青云坪大库边上的支流河道,大型翘嘴,野生鲤鱼,偶尔有扁鱼什么的,另外一些常规的餐条鲫鱼啥的。用本味型饵主打,适量奶香型饵加一小撮酵草!小鱼不闹守大鱼!

还有就是到处都是,比如紫平铺,南桥,然后就是虹口,莲花湖,胥家三文鱼基地,外河,小地方就更多了

8. 都江堰南桥图片风景图片

南桥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距今一百多年历史,在这百年 因洪水、战乱经历过多次损毁和重修。初建时的南桥名叫“普济桥”,这个名字在我国的古桥中很常见,“普济”二字在佛教文化中意为“普济救助,佛祖帮助芸芸众生排除困扰,顺利登上彼岸。”因此作为桥的名字比较合适,也是古人的一种美好祝愿。

那么,为什么又改为“南桥”呢?

四川都江堰地区民间历来有俗语:“灌县出南门——无路。”灌县就是今天的都江堰市的老城区,古代的灌县县城主要在内江北岸,灌县古城南门外即为内江,以前江上没有桥,所有就流传了这句话。现在南桥北边不远处还保留有部分明代灌县古城的城墙遗址。

自从内江上的廊桥建好以后大大便利了人们的出行,随着交通的发展,普济桥成为了灌县往南的重要通道,结束了灌县“出南门无路”的历史,即古籍记载的“雁翅凌空,直指南道”,所以后来人们就把普济桥改名为南桥。

建造南桥的有两位主要人物,一位是清代著名的封疆大吏,四川总督丁宝桢,另一位是当时的灌县县令陆葆德。根据清代吴之英撰写的《普济桥碑》和民国时余定夫的《南桥记》记载,清光绪年间丁宝桢曾主持对都江堰进行大修,征用民工万余人,修复工程结束后朝廷的工程款和粮食有较多结余,“余金二千余两、粟百余斛”。

于是,县令陆葆德上报四川总督丁宝桢,建议用剩余的钱粮在内江上修建桥梁,丁宝桢同意了这项惠民工程,建桥事件也说明丁宝桢是一位廉洁的官员,否则工程款也不会“盈余”。公元1878年冬天,在灌县县令陆葆德的主持下工程开工,历时几个月在内江上建造了一座木质廊桥,取名普济桥,建桥过程和参与人员都立碑记录。

内江是都江堰向成都平原分水的主要河流,水流较大,雨季的时候易发洪水,因此开始建的木质廊桥没过多久在1898年就被冲毁,当时的县令陈伟勋又对南桥进行了重建。到了清末民初,以及近代战乱不断,南桥历经风雨沧桑,多次重建,有时是天灾,有的时候也是人为拆毁,包括灌县古城的城防设施。

1958年,1979年的重建让南桥的桥身逐渐变得更加坚固,外观形制也基本固定,桥面更宽,建筑用材也提升了,整座廊桥雕梁画栋,诗词书画样样不少。2008年的512大地震对南桥破坏程度较大,桥身受损严重,被鉴定为危桥,2009年进行了全面的修复改造,并装饰夜景照明设施,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南桥。

Hash:6413c96e9c91e571ffdaded6acd97c9d65611ea1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