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福建是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
导读:历史上福建是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 历史上没有朝代在沈阳建过都,那么沈阳哪来的故宫?
历史上福建一带都是蛮族领域,东汉末年,中原士族百姓,为躲避战乱南迁,与当地土著混合杂居。西晋八王之乱后,衣冠南渡,大批士人南迁。与当地人融合,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真正发展起来,是在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取得巨大发展。南朝皇帝多信奉佛教,佛教也定为国教。甚至,梁朝皇帝亲自去寺庙当和尚。
福建历经两百多年,这时候有一个信阳固始县人,名陈元光。随父率众南下福建,治闽戍地四十多年。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办学校,劝民读书。还在州内设36个堡,立行台于四境,作为军事绥靖和政治教人的据点。
被闽人奉为“开漳圣王”。后因讨潮寇死事,赠临漳侯,谥忠毅。
福建国土负陆面海,西部武夷山脉将福建与华夏大地阻隔开来,中部“闽中大山带”被闽江、九龙江、截为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三部分,河海的交互堆积形成沿海的冲积平原和海积平原,地理形成海洋、沿海、山区三大国土版块,先后有闽族人、闽越族人、汉族人在这片国土上繁衍生息。
根据朱四海老师的《“一带一路”建设中闽都文化先行战略研究》一文中的介绍,按照种族融合和政权演变,福建历史发展共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种族演变
(1)闽族人
现代考古学所揭示的昙石山文化、壳丘头文化遗址墓葬,证实了先秦闽族和闽文化有三千年以上的漫长历史。其中,昙石山文化遗址考古发现的昙石山人颧骨与解剖学上的日本人颧骨块一致,证实了日本人种可以追溯到昙石山人和闽族人。
(2)闽越族人
闽族人与长江中下游越族人的融合,源于公元前306年越王无疆西征楚国却反被楚灭,部分越族人逃亡到闽族人聚居地,带来了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带来了中原文化和越文化。闽族人与越族人融合为闽越族人,成为了南方百越族的重要分支。武夷山城村闽族王城的考古发掘,证明了闽越国已成为南方一股强大的割据势力。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为消除后患,诏令朱买臣率大军灭亡闽越国,迁闽越族人至江淮内地,闽越族人逐渐被汉化。
(3)汉族人
秦统一天下后,华夏民族从分散走向统一,成为稳定的族群,并在汉朝期间,发展形成了“汉族”这一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朝时期,闽中作为南蛮的一部分,总体上还是化外之地。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汉族人衣冠南渡,大规模移民到闽中,土著的闽越族遗民被汉族以压倒多数的版块迁移方式成为闽中族群的主体。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时期和北宋末年金兵南犯期间的几次北人南迁,使得汉族人彻底同化了闽越族人。
二、政权演变
(1)闽越国
历史上有两个闽越国,一个是闽中郡(秦设郡县制)之前的闽越国,由越王无疆长子玉于公元前306年在闽地创立,属于战国时期的南方少数民族国家,存续约85年。一个是闽中郡之后的闽越国,因原闽越王玉的六代后裔无诸辅助辅助刘邦建汉有功,于公元前202年受封闽越王并迁都东冶,公元前110年被刘彻所灭,存续92年。无诸留下了城村、东冶两座王城,被尊为“开闽始祖”。
(2)闽国
三国时期公元206年,东吴从会稽郡分出建安郡(621年改为建州);两晋时期将建安郡分为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南北朝时期的公元557年,陈朝设闽州(725年改为福州),领建、晋、南三郡;隋唐时期的公元733年,唐朝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组建福建经略军使,领福、建、泉、漳、汀五州,隶属于江南东道。
其中,五代十国时期后 太祖朱温封王审知为闽王,建立南方十国的闽国(公元909年——945年),王审知被尊为“开闽圣王”。
(3)福建省
北宋时期(公元960——1125年),宋朝在闽设福建路,闽地开始有最高等级地方政权,行政区划为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6州和邵武、兴化2军,共8个州级建制,福建史称“八闽”,治所在福州。元朝时期,改福建路为福建省,明朝沿袭旧制,清朝统一台湾后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1885年台湾府独立设省)。
历史上没有朝代在沈阳建过都,那么沈阳哪来的故宫?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后金努尔哈赤第一次在沈阳建都。1619年,努尔哈赤向明朝发起强大攻势,萨尔浒一役,歼明军四万余人,沈阳告急。两年后,又在浑河再创明军,明辽东经略使袁应泰、巡抚御使张铨先后殉国,沈阳失守。攻占沈阳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沈阳从此一跃为帝王之都,改名盛京。后金在此励精图治,开始了统一全中国的大业。清朝迁都北京后,这里仍被视为“龙兴重地”,并且一直作为陪都来派驻重兵把守。
一、辽阳与盛京
1、清朝第一个准都城——辽阳
辽阳,历史上向为关东重镇。辽阳城作为一个都邑出现,始于战国时期燕国辽东郡的首府襄平。秦、汉以降,先后做过辽东郡、曹魏东夷校尉、南燕平州、唐安东都护府、辽金东京辽阳府、元辽阳行省辽阳路东宁府、明辽东都指挥使司的治所。
在清朝定都沈阳之前,长期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中心,直到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定陪都于盛京,辽阳的城市地位才有所下降。辽阳城在历史上没有发生大的城址转移,这归结于辽阳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
辽阳的地理形势为:东临辽东千山山地,西襟辽海平原,南滨黄、渤二海,北依辽河;右联榆关(山海关),左通朝鲜,背靠沈阳,面向中原,交通亟便,近携远控,位处要冲。辽阳城的选址完全符合古代建城的原则,背山面河,处于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而且具备交通便利的优势。
辽阳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除了处于要冲之外,还在于它也处于农、牧业过渡带上。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战国燕、秦两代曾先后于其北疆修筑长城,皆以襄平为其最东端的首城。明代长城向北扩展,到达开原、抚顺一线,向东直抵鸭绿江口。伴随长城的修建,辽阳城的军事职能步步上升中原政权在这里积兵屯粮,使辽阳成为前哨基地。
但是,当少数民族政权在北方占据主导地位时,辽阳又因其开发最早、交通便利、农业繁盛等因素而成为反复争夺的目标。谁占据辽阳谁便可为关东之主,因此辽阳曾有过都城之设。甚至清末,竟有人批评努尔哈赤舍辽阳而都沈阳之举。
2、清朝第一个都城——沈阳
沈阳取代辽阳的关键也是在其具有更优越的地理位置。当努尔哈赤准备迁都时,曾遭到诸贝勒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辽阳城刚建成即迁都沈阳,耗费过重。但是努尔哈赤所考虑的惟在图谋幽燕,入主中原。因此他认为从沈阳西征“路近且直”,而从辽阳西征则“河流间阻,地势下而行程迂回耳”。
从而使沈阳作为辽河渡口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这不仅仅是从军事上的考虑,如果从宏观地理位置来看,沈阳“扼全辽中枢,西南平原沃野,东南则叠嶂重重,隆隆起伏。有沙河、小辽河两流域以护其前,懿路、塞坡岭诸要区以卫其后。东通抚顺,天柱峙其左,西接新民,老边控其冲。前清于此建 ,民国仍以省治,诚以本邑建中立极要塞四达,据天然之形胜也”。正是在这种地理条件的基础上,沈阳自渤海国建立的沈州起,上升到清朝文为陪都盛京。
清盛京城的规模也日益恢宏。盛京城沿袭了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闵忠所筑的四门城;天聪五年(1631)增拓其制,城垣内外包以砖石,改旧四门为八门,旧十字街改为井字街,官城居中。其后不断重修,崇德八年(1643)又在城外四面修建塔寺,康熙年间建关墙,至乾隆朝“叠经修筑,留都京阙规制益宏”,最终完成了盛京城的建设,使该城具备了内城方,外郭圆,四方有塔寺的形制,从内城到外郭有八条放射状大道相通。
缪东霖《陪京杂述》言其城之深意:城内中心庙为太极,钟鼓楼为两仪,四塔为四象,八门为八卦、郭圆象天,方城似地。此虽文人附会,不足为凭,但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京城营造时受中原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从此以后,盛京城便一直是东北地区首要的中心城市。
二、奉天府
明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以遗甲十三副起兵,创建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崛起于辽东。二十七年灭哈达。三十五年灭辉发。四十一年灭乌拉。四十四年,努尔哈赤被尊为英明汗,都赫图阿拉,改元天命元年(1616)。三年发兵征明。四年灭叶赫。六年移都辽阳。十年三月,迁都沈阳,天聪八年(1634)四月,尊沈阳为盛京。
顺治元年(1644)六月,迁都北京,即以盛京为“留都”:“世祖章皇帝统一寰宇,定鼎京师,尊盛京为留都,监往代两都之制,设官分职,管辖八旗驻防禁旅,规模宏确定。”后亦称“陪都”。
顺治元年,朝廷以昂邦章京镇守盛京,至顺治十年开始设立府州县。“奉、锦二郡,旗、民杂处,编户则守令治之,八旗则城守辖之,其大较也。”顺治十年十一月,设辽阳府,领辽阳、海城二县。顺治十四年四月,省辽阳府,置奉天府,驻盛京城,即今辽宁沈阳市老城区。为京府,设府尹,领辽阳、海城二县。
康熙元年(1662)六月,置锦县。因规制为京府,但无附郭县,奉天府尹于康熙三年四月奏请:“盛京为发祥重地,请升辽阳为京县,与宛(平)、大(兴)一律。”部议以辽阳县不与奉天府同城,且为外县,与京县品级不合,不便改为京县。上谕在奉天府内设立一县,在山海关以外、开原以内,应添设府州县。
康熙三年六月,添设奉天府府丞、治中、通判、推官等官缺;置附郭承德县及开原、铁岭、盖平县,升辽阳县为州,并原有的海城县,由奉天府直辖;置广宁府,属奉天府尹,以锦县为附郭县,置宁远州及广宁县来属;同年十二月,改广宁府为锦州府。由此,奉天府在官制和行政区划设置上,均具备了京府规制。
奉天府尹除领有府级政区外,还直接领有厅州县,奉天府尹直属厅州县区域被称之为“奉天府尹本属府”。康熙六年七月,裁推官。康熙末,奉天府尹本属府领承德、海城、开原、铁岭、盖平5县及辽阳州,锦州府领锦县、广宁2县和宁远州。
雍正四年(1726)十二月,于吉林置永吉州,于宁古塔设泰宁县,于伯都讷设长宁县。雍正五年,置复州厅。雍正七年四月,裁泰宁县。雍正十年,设九关台同知。雍正十一年七月,改复州厅为复州,置宁海县;设义州,隶锦州府。雍正末,奉天府尹本属府领承德、海城、开原、铁岭、盖平、宁海、长宁7县及辽阳、复州、永吉3州,锦州府领锦县、广宁2县和宁远州、义州。
乾隆元年(1736)七月,裁长宁县,地属永吉州。乾隆二年八月,设吉林(船厂)理事通判、黑龙江理事通判。乾隆三年二月,裁黑龙江理事 判。乾隆十二年十月,裁永吉州,吉林(船厂)理事通判改属宁古塔将军。
乾隆二十八年四月,设兴京理事通判,是为兴京厅。乾隆三十七年三月,设岫岩厅。乾隆末,奉天府尹本属府领承德、海城、开原、铁岭、盖平、宁海5县及辽阳、复州2州和兴京、岫岩2厅,锦州府领锦县、广宁2县和宁远、义州2州。乾隆年间开始,《清实录》中有“奉天省”记载。
光绪元年(1875),崇实等奏请变通奉天吏治章程,奉天府尹加二品衔,以右副都御史行巡抚事,旗民词讼命盗案件悉归府尹管理。裁奉天府治中,设奉天驿巡道;改奉天府理事通判为军粮同知。所属各厅州县缺,照热河之例满汉兼用,均加理事同知、通判衔。
光绪三年,升兴京理事通判为兴京抚民同知,是为兴京直隶厅,领通化、怀仁县;设凤凰直隶厅,领岫岩州及安东、宽甸县;改岫岩厅为岫岩州,隶凤凰厅。同年,奏在凤凰城设边关兵备道,又升昌图厅为昌图府,领奉化、怀德县。
光绪四年,凤凰城边关道称分巡东边兵备道。光绪六年,设海龙厅,属奉天府;设康平县,属昌图府。光绪二十八年,析承德县地置兴仁县;兴京直隶厅增领临江、辑安县;升海龙厅为海龙府,领东平、西丰、西安、柳河4县;置辽源州,属昌图府;升新民厅为新民府,领镇安、彰武县;置绥中县,隶锦州府。
光绪三十年,置洮南府,领靖安、开通县。光绪三十一年八月,裁奉天府府尹、奉天府府丞兼学政,作为京府的奉天府被裁撤。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说到故宫,很多朋友最先想起来的是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也就是明清二十四帝居住和办公的紫禁城。然后就是朱元璋手里建造的,基本已经毁弃得差不多了的南京故宫。
但大家知道吗?在东北的沈阳,还有一座知名度比不上前二者的故宫。可能有人想问,历史上没有朝代在沈阳建过都,沈阳哪来的故宫呢?众所周知,辽东是满清的龙兴之地,而漫长的时间里,辽东的中心都是辽阳,清太祖努尔哈赤便定其为都城,还在辽阳城东太子河东岸修建了新城“东京城”。
后来因为沈阳物产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无论是西打明朝还是南征朝鲜都更为便利,于是将都城迁到了沈阳。
也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努尔哈赤迁都是迫不得已,辽阳汉人反对情绪太大,动不动就在水源、食物里下毒,努尔哈赤实在吃不消。再加上明朝将领马世龙、毛文龙等意欲围困辽阳,努尔哈赤这才赶紧撤到沈阳,并将沈阳改名为盛京。这一搬家,就得有住宿和办公的地方。沈阳原先不是哪个政权的都城,没有旧的宫城或其它大型建筑群可供使用,只能现修。
从这里也能看出,努尔哈赤迁都的决策十分仓促,因为通常王朝迁都,得将新都城修建好再搬,比如明朝从南京迁往北京,朱棣就是等宫室修好才动身。
努尔哈赤下令在原沈阳旧城的中心,快速修建了议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这是营建沈阳故宫的开端。
大政殿又称八角殿,起初叫大衙门,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等事情都在这里进行,顺治也是在这里登基的。
十王亭则是八旗各主旗贝勒、大臣议政及处理政务之处,在大政殿两侧呈八字形依次排列,拱卫着大政殿。
说明一下,大政殿、十王亭是满族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这11处建筑就像11座帐篷,只是帐篷可以移动,亭子移动不了,似是 向汉人建筑靠拢。这是满族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进步。
接着,努尔哈赤以大政殿所在的城中心为基准,划定八旗的居住区域。东侧属正红、镶红旗,北侧属正黄、镶黄旗,南侧属正蓝、镶蓝旗,西侧属正白、镶白旗,而各旗的贝勒府邸只能在本旗的地界内盖造。
努尔哈赤死后,继任的皇太极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没有搬到父王的宫殿,而是将自己的四贝勒府改建为新的皇宫。
随后几年间,皇太极以自己的宫殿为中心,续修了由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麟趾宫、关雎宫、衍庆宫、永福宫等组成的大内宫阙。原来的皇城中心大政殿和十王亭成了东路建筑。
这其中,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华丽大气;崇政殿位于中路前院正中,也就是俗称的金銮殿;凤凰楼坐落于沈阳故宫中路建筑群的中轴线上,是当时沈阳的最高建筑,站在楼上,整个沈阳全景尽收眼底。
清宁宫是皇太极和皇后的居所,即中宫。麟趾宫住的是贵妃娜木钟,关雎宫住的是皇太极的真爱宸妃海兰珠,衍庆宫住着淑妃巴特玛,永福宫住的是庄妃布木布泰,即顺治的母亲,史上有名的孝庄太后。
满清入关之前,沈阳故宫的重要建筑基本就是以上这些。入关后,清朝的政治中心基本集中在了北京,联系蒙古各部落的木兰秋弥,又在承德避暑山庄举行,所以左看右看沈阳都没有什么继续营造的必要。
但乾隆好大喜功,似乎觉得这么简单的皇宫配不上先祖的身份。从乾隆四十六年起,在西路修建了一系列建筑,包括扮戏房、戏台、嘉荫堂、宫门、文溯阁、仰熙斋、碑亭和九间殿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文溯阁专为存放《文溯阁四库全书》而建,仿照浙江宁波的天一阁,外观两层,实为三层,每层六间,取《周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古今图书集成》亦收藏于阁中。这也算是给尚武的满清腹地,营造出了一分文化的气息。
总体来说,沈阳故宫极有女真文化的特色,所有宫室皆修建在三米多的高台之上,高台周围有围墙和巡逻更道,便于瞭望敌情,时刻警惕来犯之敌,充满了军事堡垒的特征。
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三位帝王的相继营造,沈阳故宫共有建筑100余座、房间500余间,总占地面积63272平方米,建筑面积18968平方米。
单看这个数据好像挺大,但是南京故宫皇城面积6.53平方千米,北京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与这两者相比,沈阳故宫很小。
但不管怎样,它也是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中国关外唯一的皇家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康熙、乾隆、嘉庆等皇帝东巡时,都以沈阳故宫为住所。最后一位东巡的清朝皇帝是道光帝,自他之后,清帝内忧外患,再也没有东巡。
随着沙俄与日本的势力介入,沈阳故宫没能逃过侵略者们的祸害,沙俄军队曾在东北盘踞三年,昔日的皇城成为了俄军的操练场,日军也从沈阳故宫中掠得许多珍宝。到了近代,经过修复的沈阳故宫大部分建筑恢复原貌,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7年成功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
Hash:d778c9da1b20db6801269f4202faad1b2f20b5e3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