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满族村寨景点 满族村满族村寨

导读:抚顺满族村寨景点 满族村满族村寨 1. 满族村满族村寨 2. 满族民俗村 3. 满族自治村 4. 满族风情村 5. 满族文化村 6. 河南满族村 7. 东北满族村 8. 满族古村落 9. 满族村落文化 10. 十家满族村 11. 满族民族村

1. 满族村满族村寨

林水涧休闲度假基地位于林营子村,拥有集餐饮民宿区、水上娱乐区、休闲健身区、露天烧烤区和儿童乐园为一体的独立拓展活动场地200亩,与赤峰市区、锦山城区、平庄镇距离均在50公里范围内,主要进行户外CS、浑水摸鱼、悠悠船、垂钓、餐饮、民宿等项目,主要接待校园研学旅行、乡村观光旅游、亲子体验、青少年夏令营、企业团建等团体活动。2020年,林水涧“致青春”民宿营地、旅游接待中心红色文化馆投入使用,可同时容纳100多人用餐、住宿,进一步提升了旅游接待能力,已经成为赤峰周边城市近郊游理想目的地。

通过成功举办十家村满族文化节、水果采摘节、农民艺术节等品牌活动,同时加大利用抖音、快手视频新媒体宣传,扩大了十家满族乡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节假日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逐年增多,凸显了特色村寨建设拉动旅游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强劲动力,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进程,为十家满族乡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十家满族乡年均乡村旅游人数超过10万人次,年均旅游收入也是逐年大幅增加。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让农民腰包鼓了起来,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得到提升,也有效构建起了民族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

如今的十家满族乡正乘着乡村振兴的强劲东风,由昔日的“大山区”变成“热景区”,并先后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国家级荣誉。

下一步,十家满族乡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融入“清新喀喇沁、健康生态游”的发展定位,打造推出“头道营子村-十家村-林营子村”“楼子店村-上烧锅村”等精品旅游路线,积极与马鞍山文化旅游研学基地、亚太森林组织多功能基础、美林谷亚高原体现度假区、山戎部落旅游区、王府文化旅游名镇、玉龙川田园综合体景区有效衔接,进一步拓宽产业兴旺视野、瞄准生态宜居靶心、提升乡风文明水平、加快有效治理步伐、夯实生活富裕基础,不断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2. 满族民俗村

不是。

京加路北京段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是一条贯通怀柔区南北走向的公路,南起怀柔城区,经雁栖地区,怀北镇,流璃庙镇,汤河囗镇,长哨营满族乡,喇叭沟门满族乡出境到河北省。沿路多山区,民俗村遍布两侧,雁栖湖,青龙峡,红螺寺等景区吸引着众多游客。

3. 满族自治村

[吴]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 老姓包括:兀扎喇氏、武佳氏、乌苏氏、乌苏占氏、乌雅氏、吴札库氏、吴尔锡氏、吴灵阿氏、乌拉氏、吴穆氏、乌尔瑚济氏、乌苏哩氏、乌色氏、乌尔古宸氏、乌尔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乌礼苏氏(达斡尔族)、吴扎氏(索伦)、吴克定氏(赫哲族)、乌恰尔坎氏(鄂伦春族)、乌济奇特氏(蒙古族)、吴氏(汉族、朝鲜族)等。附:满族吴姓隶属镶白旗吴扎拉氏(吴氏) 吴扎拉氏又写为“兀喇氏”,取首音吴为姓,祖居长白山,隶属镶白旗满洲,始迁祖忒秋和儿子敦得力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奉命到凤凰城驻防,居住在现白旗乡吴家堡子处,后营子村岔沟和民主二队也是其聚居地,岫岩满族自治县黄花甸子乡关门山村的吴姓就是从吴家堡子移居过去的。今散居于凤城的宝山,蓝旗乡蓝旗村杨木沟,吴家四沟,岫岩的黄花甸,关门山,东沟的黑沟,宽甸的毛甸子等地。按辈排字为:“荣贵继世广,福庆永鸿章。

华国忠明治,维新裕保良。”

4. 满族风情村

2018 年,福州市少数民族人口约14 万人(常住人口8.87 万人,流动人口约5 万人),56 个民族成分齐全。在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中,畲族有4.7 万人,约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3% 。万人以上少数民族有畲族、回族;千人以上少数民族有满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和土家族等。全市有连江小沧畲族乡和罗源霍口畲族乡2 个民族乡,82 个民族行政村。民族行政村中,畲族村80 个,回族村1 个,满族村1 个,主要分布在罗源、连江、永泰、晋安、福清、长乐6 个县(市)区。全市少数民族属散杂居型,呈大分散、小聚居状态。

5. 满族文化村

准确的说,关于满族的发源地有中西两种观点:中国考古学家认为是长白山与黑龙江之间,故称为白山黑水;而部分外国历史学家则认为是黑龙江下游,现属俄罗斯远东省份的森林山地。前者较后者笼统,而两者又都没有超出白山黑水的范畴。

满族人祖先的发展历程

满族人的祖先叫做靺鞨,是一个原始的渔猎部落。靺鞨在先秦的时候称为“肃慎”,刘汉至曹魏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自称“勿吉”。隋唐之前,勿吉化分为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黑水、白山七大部落。隋朝时正式更名“靺鞨”。唐帝国的光芒点亮了世界,也吸引了深山老林人的目光,一部分靺鞨人成为了唐朝忠实的学徒。

其实,最终只有粟末靺鞨与黑水靺鞨人从落后封闭走向开化,跨出森林,来到平原,接受文明的洗礼。然而,粟末靺鞨与黑水靺鞨的崛起,却先后经历了200余年的时间差。唐高宗时期,大将李勣灭高句丽,内迁20万民众,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之后,臣服高句丽的白山靺鞨归顺唐朝;伯咄部与安车骨部化整为零,鸟兽散尽;粟末靺鞨则迁剧营州(今辽宁朝阳市);黑水靺鞨继续在北部丛林中摸索和挣扎。

6. 河南满族村

北魏定都洛阳,所以说河南人有鲜卑人的后裔是没错的,但是数量也没那么多,鲜卑人改汉姓有个对应表,里面没几个大姓,姓元姓陆也不一定是鲜卑人,很多姓本来就是汉人常见姓氏。而且鲜卑人也不仅仅在河南,由于西魏、北周和隋唐在关中的经营,陕西估计和河南差不多,整个中国应该都有分布,比如余秋雨,是浙江人,就考证认为自己系出鲜卑。总之,汉人中有鲜卑后裔,不局限于河南,数量也极少。至于满洲人,虽然融入汉族了,但是由于现在社会开明,大部分满族人已经恢复身份了,其中还有很多是汉军旗乃至普通汉人。河南有多少,也一目了然,不多。

至于其它北方民族,融入汉族的实在不多,数量较多的可能就是汉晋南迁的部分汉化极深的胡人,从高句丽强制内迁的官民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胡人处境不比汉人好,金代迁入中原的猛安谋克绝大部分被蒙古人和红巾军屠杀(城里的女真人挨蒙古人打,乡野的猛安谋克部民被汉人农民打),只有东北的女真人幸存下来。总之,河南也不多。至于先秦融入中原的胡人,那就是一笔糊涂账。

最后,说明一下,皇汉不喜欢无限细分民族,尤其是汉族自身,君不见喊“取消民族识别”声音最大的就是皇汉吗?再发表一下自身对皇汉的期许,希望皇汉不是因为民族主义乃至种族主义而讨厌满清,而是出于对满清文化破坏和压迫人民的角度。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讨厌“恶”而作恶,而是捍卫文明。比如说,假如一个皇汉能对1453年和1644年同样痛惜,对古埃及、古苏美尔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印度产生共情,对其它民族的优秀内容表示欣赏而不是排斥,我觉 是更为合理的。我希望用汉语翻译一切文明成果,我希望汉族能博采众长,我希望汉文化永远不变得狭隘。

7. 东北满族村

满洲人,即满族人。满洲 (Manju)是满族的族称。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也就是说大清朝什么康熙乾隆的都是满洲人的后代。 但是如果是在清朝之前说XXX是满洲人,意思就是东北地区的女真。 直到后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全境、内蒙古东部及河北承德市建立伪满洲国,后来1932年由长春改名,废止伪满洲国的称呼。称作为满洲国的原因也是因为早期东北地区叫做满洲。

8. 满族古村落

1、中榆树甸村

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喇叭沟门的满族乡,距离喇叭沟门原始森林不远!

村落的面积虽然不大,但青山环抱,鲜花满园,村中的民宿很成熟,有“北京最美的乡村”之美誉!

整个水长城周边的区域无论是山水美景还是农村乡镇,都是搭配得那么完美,四季流淌着的怀九河蜿蜒曲折,处处生动,也是一副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卷,所以村子也是越来越繁华,这里就是西水峪村!

2、怀柔官地村

3、怀柔慕田峪村

4、怀柔北沟村

5、怀柔田仙峪村

6、怀柔三岔村

7、怀柔区琉璃庙镇双文铺村

8、怀柔区雁栖镇神堂峪村

9. 满族村落文化

  满族乐器   皮鼓和腰铃 吉林省独有   皮鼓和腰铃 二者都是极具满族特色的乐器,在满族的萨满祭祀歌舞中,这两种乐器是必不可少的。

皮鼓是打击乐器的一种,一面蒙皮,好的皮鼓敲击声响透亮。而腰铃的声响则清脆悦耳,是吉林独有的乐器。曹保明介绍,因为这两种乐器无处可买,只能自己制作,所以民间涌现出很多制作能手,在我省的满族村落,制作皮鼓和腰铃也是很普遍的现象。九台市其塔木镇的关云德一家就是族人中有名的制作皮鼓和腰铃的世家,制作乐器的手艺从关云德父亲一辈开始世代相传。他制作的腰铃舞动起来清脆悦耳,可以说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传承人之一。  朝鲜族乐器   金季凤自创13根弦伽亻耶琴   长鼓 主要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它朝鲜族聚居地区,又名伏鼓,起源于古代的细腰鼓。鼓身木制,呈圆筒形,两端粗而中空,中段细而实。鼓身外涂红漆。因鼓腔大小和蒙皮薄厚有别,可发出两种不同音色,粗端为柔和深沉的低音,细端为清脆明亮的高音。  圆鼓 外形呈扁圆形,故有扁鼓之称。鼓框为木制,两面蒙一般用牛皮或羊皮制成。鼓皮张力可松紧,音高可调。朝鲜族的圆鼓经常与杖鼓、筒箫一起合奏,并在民间乐队中居于领奏地位,另外,它还是民间舞蹈的道具,表演时奏者边击边舞。已成为节日、假日和喜庆场合离不开的节奏性乐器。  伽亻耶琴 朝鲜语称“嘎呀高”,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琴身长约1.5米,琴框是长方形的边框,右为琴首,左为琴尾,一般有13条琴弦,形状近似于古筝。  洞箫 是一种吹孔气鸣乐器,箫同笛的发声原理完全相同。  曹保明介绍,在东部长白山地区,以金季凤为代表的朝鲜族乐器制造家们制作了大量朝鲜族民间乐器。其中金季凤还成立了自己的乐器制造厂,制造圆鼓、长鼓、伽倻琴、洞箫等有乐器。  “一般的伽倻琴是12根弦,而金季凤制作的伽倻琴与普通的不太一样,他做的伽倻琴多一个雁足,也就是13根弦,多一根弦,多两个音,用他做的琴弹奏出的曲子更有朝鲜族的韵味。”曹保明说。  圆鼓、长鼓、伽倻琴和洞箫都是富有朝 族民族特色的乐器。  蒙古族乐器   苏玛四胡 浑厚深沉   四胡 是一种拉弦乐器,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是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我省民间艺术家、著名四胡演奏家苏玛制造了大量四胡,并且独创了一种演奏四胡的方法。“一般的四胡都是用手指拉弦演奏的,但是他因为手指短,发明了一种用手掌代替手指拉弦的演奏方法。演奏出的声音更加浑厚深沉,别有一番味道。”曹保明说。  8种乐器均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

10. 十家满族村

满族人都去东北一带他们的故乡了。

首先是清朝入主中原多年,为了加强统治,满清高层宣扬汉族文化,积极推行“汉化”,尤其是清朝末年,几乎所有的满族人都开始使用汉语,本族语言却少之又少,与汉人之间的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为了“血统纯正”,“满汉不通婚”的观念还在,不过也没多少人在执行了,而皇族与叶赫那拉等贵族作为统治阶级,自然会保留姓氏。

不过这一切都随着满清灭亡而烟消云散,保留原本的姓氏非但不会有任何好处,反而会遭遇杀身之祸,相比之下留着姓氏也没多少用途,还不如改名换姓图个安稳。

再者是辛亥革命的冲击,辛亥革命的胜利是推翻满清统治的重要武器,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所说的就是赶走满族人,恢复汉人地位,那些贵族自然是“鞑虏”了,所以在辛亥革命之后,清政府名存实亡,许多人害怕革命党人会出手打击,恢复汉人天下,因此为了保命只能选择放弃满族乃至贵族的身份,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汉人”,在性命面前,什么荣华富贵都不在那么重要了。

最后就是满清入住中原期间,强迫汉人“剃发易服”,打破了汉人长久以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而中原百姓原本文明程度较高,满族人不过是关外的蛮夷,入关之后,满族人为了镇压汉人,实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戮,“扬州十日”等惨案历历在目。

这些蛮夷如今骑到了汉人头上,肆意进行屠杀,作威作福,还是那句话拳头够硬自然没人敢惹,曾经他们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没有人敢与之作对,不过现在却不一样了,满清灭亡,曾经高傲的上层人士们都成了过街老鼠,别说是继续嚣张跋扈了,一旦暴露自己满人的身份,想必都会引来一阵毒打,特别是叶赫那拉氏,因为出现了慈禧这样臭名昭著的人,成了百姓们的眼中钉,满清灭亡之后,叶赫那拉后人几乎不敢露面,在这种情况下这能隐藏身份,苟且偷生。

11. 满族民族村

马佳] 拼音---Majia 名人---马佳图海, 马佳升寅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马氏。 [佟佳] 拼音---Tongjia 名人---佟佳扈尔汉, 佟佳隆科多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佟氏。 [富察] 拼音---Fucha 名人---富察额色黑, 富察额师泰, 富察托庸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富、傅氏。 [费莫] 拼音---Feimo 名人---费莫温达, 费莫温福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马、麻氏。 [瓜尔佳] 拼音---Guaerjia 名人---瓜尔佳费英东, 瓜尔佳鳌拜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一作瓜尔嘉,后改汉姓为关、白、石、(包)鲍、汪等氏;近人关天培、关向应,即属其族裔。 [钮祜禄] 拼音---Niuhulu 名人---钮祜禄额赤, 钮祜禄穆克登布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郎、钮氏。 [索绰络] 拼音 ---Sochuolo 名人---索绰络德保, 索绰络景星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式之一,后改汉姓为索、曹氏。 [依尔根觉罗 ] 拼音---Yeargenjeilo 名人---依尔根觉罗阿山, 依尔根觉罗穆精阿, 依尔根觉罗鹤年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赵、 辽东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现今仍是满族人民集居的地方。在辽东诸多的满族姓氏中,满族集居地人民通常将佟、关、马、索、赫、富、那、郎八个满族姓氏,推崇为陈满洲著姓,同时又将其俗称谓“满洲八大姓”。然而,现今俗称谓八大姓的满族著姓姓氏,是自清代中期以后而冠用和改用的汉字姓。而历史上,他们是女真人的直系后裔,是早期进入辽东地区的满族先世。 查寻辽东满洲八大姓的姓氏起源和演变,是研究满族社会发展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是满族谱牒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它将对满族早期的社会诸方面状况提供有力的历史依据。仅就上述因由,本文将辽东满族望族中的八大姓氏的历史演变过程,做一探析,并请方家斧正。 满族的姓氏在历史长河中,演变频繁。 “满洲虽始有定性,后皆指名为姓。辽东的满族八大姓氏在近代冠、改汉字姓中,亦是如此。《养吉斋丛录》记有: “凡公私文牍,称名不举姓,人皆以其名之第一字称之,著姓然。其命名或用满语,或用汉文;用汉文,将用二字,不准用三字,以其与满语混也。”

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清代中后期满族各氏族在冠用汉字姓与改用汉字姓过程中,出现了极不规范的趋势。

这种趋势的出现,连封建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也感到震惊,不得不下达如下谕旨:“八旗满洲、蒙古有姓氏,乃历年既久,多有弃置本姓沿汉习者。即如牛呼纽氏,或变称为郎姓,即使指上一字为称,亦当曰牛,岂可直呼为郎,同于汉姓乎?姓氏者,乃满洲之根本,所关甚为紧要。今若不整饬,因循之久,必将各本姓遗忘,不复有知者。”然而,统治阶级的震惊与整饬,实际上并没有起到任何束缚满族各姓氏冠汉字姓与改汉字姓的作用,甚至在皇室宗族内部,不规范的冠以汉字姓的事例也在出现。清太祖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的后裔,满姓为爱新觉罗,但在这一时期,有一族支竟取汉字溥字为姓,一直沿用至今。在这种不规范的冠用汉字姓与改用汉字姓的民族文化融合中,辽东满洲八大姓也在上述前提下,分别由原来的满洲姓氏分别冠用和改用了汉字姓,姓氏为:佟、关、马、索、赫、富、那、郎沿用至今。 1.佟姓宗族。佛满洲佟姓氏族成员遍布辽东每一区域。近代和现代地名佟佳江,佟佳、佟甲、佟家等诸多村堡名,都是他们生活过的地方。佟姓或童姓、仝姓,同为满族一姓,是为同音异字,皆源出佟佳。佟佳清初为姓氏佟佳氏。关于清初佟佳氏,《满洲八旗氏族通谱》对佟佳氏成员佟养正做了如下记载: “佟养正,镶黄旗人,世居佟家地方。其祖达尔汉图墨图于明时,同东旺、王肇州、索胜格等,往来近边贸易,遂寓居开原,继迁抚顺。”在史料记载中,明末清初佟姓为佟佳氏,是以地名佟佳为姓氏的,而其氏族成员多有进入明边进行贸易之人。作为以地为氏,是明代女真人冠用姓氏的一大特征,他们是处于不断地迁徙及渔猎采集生活中的需求,而以栖居地为姓氏的,诸如觉尔察氏、章佳氏、索绰罗氏等都是如此。但这些姓氏是出现在明代的女真姓氏,其以地为氏的范畴近似于今日的佟家村,章家堡等近代以姓命名的地名相仿佛。但是,这些自明代以后所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其所用姓 氏并非是他们氏族的原始姓氏。 在明代中期以前,据朝鲜《龙飞御天歌》记载:“女真中有夹温一姓”。经史料查证,夹温是远在金、元时期的女真姓氏,亦是夹谷姓氏的谐音。夹谷是金代一个较大的女真人著姓。《金史·列传》中有十数位夹谷姓氏之人载人传记之中。如:“夹谷清臣本名阿不沙,胡里改路桓笃人也。姿壮雄伟,善骑射。皇统八年,袭祖驶达猛安”。 “夹谷衡,本名阿里布,山东西路猛安益打把谋克人也。大定十三年,创设女直进士举,衡中第四人,补东平府教授。”关于夹谷这一姓氏, 《金史·国语》注释为:“夹谷曰仝”。仝与佟、童是汉字中的同音异字,又同为夹谷姓而演变为朝鲜史料中所载的夹温姓氏。这一姓氏历史上,曾被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先世应用过,史料亦有记载,如“依兰豆漫夹温猛哥帖木儿、童凡察、童叫场、佟塔失、佟努尔哈赤”等。从上可知,今日建州女真人的后裔,冠用汉字姓的佟、童及仝姓,均是出自金代的女真夹谷姓氏。 2.关姓宗族。满族关氏是由清前女真姓氏瓜尔佳氏而改用汉字姓演变的一个姓氏。满语kor,汉译为“馆”, “阁”之意,亦可译为:“住所”之意。瓜尔佳氏氏族,是清初辽东地区人口众多历史地位十分显赫的一个氏族。宗族改用汉字姓关姓,是于清代中期以后改用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早在清前,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始创业之时,今日满族关姓的先世瓜尔佳氏成员即投身在后金政权的一统大业之中。后金时期,氏族中许多成员为有清一代的开国元勋。曾被清太祖努尔哈赤封为辅政五大臣之一的费英东,早在1588年与父索尔果一道,亲率所属苏完瓜尔佳部五百户归附。费英东在后金政权初创时期,勇猛善战,屡立战功,被授于一等大臣。此外,尚有图赖、刚林等诸多瓜尔佳氏族成员成为有清一代重臣,并以其卓著的业绩而名垂青史。 瓜尔佳氏是以地域而命名的姓氏,这一姓氏的应用,由明伊始直至清初。瓜尔佳氏部分史料亦有称之为哈尔佳者,但二者之间只是谐音上的变化。远在明代以前,今日辽东满族关姓的先世是由金、元时期的女真姓氏古里甲姓氏演变为瓜尔佳姓氏的。其姓氏演变,已在清代乾隆年间钦定修撰的《满洲源流考》中得到证实。古里甲姓氏在金代史料中屡有记载,《金史·列传》第四十九记有: “古里甲石伦,隆安人,以武举登第。”从金、元时期的姓氏古里甲到明清之际的姓氏瓜尔佳,显然从读音上即可发现,是由音移变化而形成的。但在金代,古里甲作为女真人的氏族大姓,《金史·国语》注释为:“古里甲曰汪”,即译汉字姓为汪姓。追溯今日辽东满族关姓的先世,历史上最初生活在黑龙江及松花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此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部族数经迁徙,而分居在东北各地。但作为瓜尔佳部族的原始居住地,据清史学者李林先生考证,“原是辽代五国部辖地,金代改称胡里改部,即今日黑龙江依兰县境内”。而今日辽东的瓜尔佳氏后裔,则是南迁中迁至辽东的,氏族后裔所用的瓜尔佳姓氏是于迁徙居住中,以地为氏而形成的姓氏。由古里甲至瓜尔佳音移上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巧合。历史上,辽东关姓宗族的姓氏演变应为:金、元时期,古里甲(汉译汪姓);明、清初,瓜尔佳;清代中后期至今,关。而关姓则属于改用汉字姓所用的一个姓氏。 3.马姓宗族。满族马姓在辽东地区分为汉军旗人和满洲旗人两个不同的血缘集团。由于两个不同的血缘集团冠汉字姓相同,又同居住生活在辽东地区,所以极容易产生源流上的混淆。汉军旗人马姓,是指清代 中前期投归、降俘和其他原因而加入满族民族共同体的原汉族马姓氏族。他们在加人满族民族共同体编入汉军八旗后,也和满洲八旗各氏族一样,撰修族谱,并在族谱撰修过程中,将其马氏姓氏之中加一“佳”字,形成马佳氏,使世人难以区别谁是女真人后裔,谁是中原汉族人的后裔。 满洲八旗中女真人后裔的马姓宗族,清代前期,他们的氏族姓氏为马佳氏。是以地名命姓氏的一个宗族。《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记有:“马佳,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散处于绥芬、马佳及各地方”。在人物传记上,史料对马佳氏的先世多有记述。“赫东额,镶黄旗人,世居马佳地方,国初来归。国初,赫东额同亲弟尼马禅率满洲五十五户来归。” “罗尔机,正红旗人,世居马佳地方,国初来归。其子罗多理原任护军校。”由此可知,满洲八旗中的马佳氏氏族,是清代中期以后冠汉字姓马姓的一个氏族。他们冠姓时,是在原女真姓氏马佳的称谓中,取其头一字马字为姓而形成了形似汉姓的马姓姓氏。 在满族社会发展史上,马佳氏仅仅是清代中前期至明代的马姓氏族先世的姓氏,并已从相关的史料中得到佐证,是出自地域而冠之姓氏,对此,《马佳氏谱书》亦有记载: “我马佳氏发源于满洲马佳地方,世居嘉理库城。”可是,在此以前,史料记载中并没有出现马佳氏这一姓氏,据《马佳氏谱书》族源记述:“原夫我远祖,所自出实与费莫氏之先,同属一源。会遭家难,播迁于嘉理库马佳地方,因以为氏”,“马佳、费莫实为同族”。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历史上女真人马佳氏这一姓氏的出现,是由宗族遭受灾难而拨出一支择地另居后产生的。这一支的原姓氏应是金、元时期的费莫氏。费莫氏据《满洲源流考》记载:“旧时称作裴满氏。”《金史·国语》记有: “裴满曰麻。”即金代的女真裴满姓氏,汉译为麻姓。这样,金以后,今日辽东满族马姓宗族的姓氏演变为:金、元时期裴满氏(汉译麻姓);元末明初费莫氏;明至清代中期以前演变为马佳氏;清代中期以后音移冠用汉字姓马姓。 4.索姓宗族。满族索氏是于清代后期而冠用的汉字姓。此前,宗族的满族姓氏为索绰罗氏。《索绰罗氏谱书》记载,其氏族“原居长白山一带,在康熙年间分迁至辽东岫岩、兴京一带”。然而,《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却又记载为:“索绰络氏,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散处于辉发及各地方。”辽东地区索氏的先人松果托(松吾突),清初史料多有记载: “松果托,满洲镶红旗人,世居辉发地方,国初来归。以闲散白身身份随军入关。至山东,梯攻临清城,率先登城,授骑都尉。定鼎燕京时,从征山海关,击败大顺军马步兵二十万众,叙功加一云骑尉,三 遇恩诏加至一等轻车都尉。此后,其子孙相继承袭数世。”根据史料所记载,辽东索绰罗氏的先世原为海西女真人,他们随海西女真人的数次迁徙,由松花江流域来到辉发河流域。 “国初来归”并人建州女真的具体时间应是1607年,努尔哈赤统一扈伦四部收复辉发部时归来的。他们氏族在迁徙前原居住地在松花江下游,即明代呕罕河卫、肥河卫、兀者卫等地,是于明代中期定居在辉发河流域的。并在这一时期以地为氏,冠称索绰罗氏的。 据《满族宗谱研究》一书考证,索绰罗氏在明代中期定居辉发河流域以前,其先世为黑龙江尼玛察人,而原居住在“肥河卫、呕罕河卫的女真人为益得里氏”,益得里氏与尼玛察氏同宗。尼玛察在女真语中是尼玛哈的转音。尼玛哈在金代属于女真尼庞古部,其姓氏为尼忙古氏,金代译汉字 为鱼。应当指出的是,远在金代的尼忙古汉译为鱼,今日的满语尼玛哈nimaha,汉译也为鱼,语意上没有变化。结合上述,索绰罗氏族的姓氏演变,由金代起,先后沿用了尼忙古氏、尼玛哈氏、益得里氏、索绰罗氏,而最后以多音节姓氏的第一字索字冠用了汉字姓,沿用 至今。 5.赫姓宗族。赫氏是辽东地区的满族著姓之一,他与何氏同是由满族姓氏赫舍里氏取其头一字冠注汉字姓演变而来,两者之间为同音异字。赫舍里氏宗族分居辽东各地,氏族中存藏有记事全面的宗族谱书。谱书中对其氏族的迁徙、源流均做了翔实地记述。 赫氏是在清代后期光绪初年冠用汉字赫姓的。在此以前,其姓氏为赫舍里氏。 “赫舍里,原系河名,因以为姓。”赫舍里这一姓氏是氏族在由原始居住地迁徙后而以河名冠用的姓氏。赫舍里氏的先世,历史上生活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金代归胡里改路。元末明初之际赫舍里氏先世随其他姓氏的建州女真人一道,开始了迁徙。迁徙中,他们先后迁徙到缓芬河流域、图们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最后定居在苏子河、浑河流域。 赫舍里氏氏族定居苏子河、浑河流域后,在清前为后金政权的缔造,氏族成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硕色巴克什,正黄旗人,穆瑚禄都督第七子,特赫纳之孙也。国初偕其弟希福巴克什来归,太祖高皇帝以硕色兼通满、汉及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命在文馆行走。其子索尼,亦兼通满、汉、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由头等侍卫授吏部启心郎。三年考绩,所任称职,授骑都尉,随大军征讨,所向有功。”,清前赫舍里氏从其迁徙的历史记载中可以得知,这一姓氏是于明初而冠用的。在此之前,他们的先世应追属为金代女真纥石烈部人。在元末明初的迁徙中,其部族分居在今延边布尔哈河、汤旺河、陇乌河流域。金代纥石烈部族人,姓氏为纥石烈氏,是以部为姓的。纥石烈氏,译汉姓为高姓。纥石烈一姓,《金史·列传》记载:“纥石烈恒端,西南路忽伦宋割猛克人,袭兄银术谋克。泰和伐宋,充行军万户,破宋军两千于蔡州,加宜武将军。自寿州渡淮,败宋步骑一万五千于鹞子岭,遂克安丰军。” 从金代史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女真纥石烈氏早在金代就已是一个族众繁多的氏族,并由于族众庞大,远在赫舍里氏宗族冠用赫舍里这一姓氏以前,即有其他族支纥石烈氏中冠用新的姓氏分离出来,由纥石烈氏冠用汉译高姓的一支,即是这样分离出去的。至此,今日辽东满族赫氏宗族的姓氏演变分别为:金、元时期,纥石烈氏(译汉字姓为高姓);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赫舍里氏;清代后期至今,赫氏。 6.富姓宗族。今日辽东地区满族中的富氏与傅氏,为同一原始满族姓氏中富察氏的后裔。富与傅二者之间,只是在冠用汉字时所出现的同音异字。满族富察氏是清代道光末年,仿效汉族文化习俗,取其满族多音节姓氏中的第一个音节富、傅,而冠用的汉字姓。 早在明代中期以前,今日富氏的先人在迁徙中,曾经居住在今日吉林省伊通县境内的阿什河、斡泯河流域。富察氏是以地命名的姓氏。《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有: “富察,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甚繁,散处于沙济、叶赫……长白山及各地方。”“富察氏先世旺吉努,满洲镶黄旗人,世居沙济地方,后金初年率族众投归,清太祖努尔哈赤将族众编为半个佐领,由其统领。”族众在女真各部的统一战争中,多有业绩,史料中立传之人达十数人之多。 查寻富察氏宗族在明代以前的迁徙足迹,他们氏族的原始居住地在黑龙江中下游地区。氏族在随着历史上女 人的数次大规模迁徙而逐步南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迁徙途中遗留下多处氏族居住过的遗址,在宗族谱书中所记注的蜚悠城即是其中的一处。 远在金、元时期,富察氏的氏族姓氏为蒲察氏,并为金代的女真大姓,亦是金代的望族。《金史·列传》中记载了十数位蒲察氏族中成员的传记。“蒲察琦,本名阿怜,字宗卿,棣州阳信人,试补刑部掾。” “蒲察鼎寿,本名和尚,上京曷速河人,钦怀皇后父也。赋性沉厚有明鉴,通契丹、汉字,长于吏事。”蒲察氏在金代,据《金史,国语》注释: “蒲察曰李”,即汉语译为李姓。由此可知,今日辽东满族富姓(傅姓)的姓氏演变,从金代起即产生音移变化,而没有产生译意上的变化,故此形成了由蒲察氏——富察氏——富(傅)氏的全部演变过程。 7.那姓宗族。那姓满族宗族在辽东满族氏族中为八大姓氏中的第七个姓氏。 那姓这一姓氏出自于音移的多音节满族姓氏纳拉氏。纳拉氏是以其历史上氏族的居住地纳拉河流域,以河名冠用姓氏的。纳拉氏虽为满洲著姓,但在明代氏族却散居在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及各地方。史料对纳拉这一姓氏的记载为:“虽为一姓,各自为族”。这样,史料的记载就证实了明代纳拉氏姓的女真人,并非同一宗族。 辽东的那氏满族宗族,是以氏族宗谱中所载,以一世祖纳齐布为祖先的纳拉氏后裔,即明代中后期的哈达、乌拉两部纳拉氏氏族。除此以外,在海西女真其他部中的纳拉氏氏族,与此部纳拉氏氏族,并无血缘关系连带。如辉发部纳拉氏在辽东《纳拉氏谱书》中将其姓氏的冠用业已说明。“辉发部先世,原系黑龙江东海岸窝集部尼玛察地人。本姓依克得里氏。其始祖昂古理、兴济理二人,自黑龙江载木植主获利,移迁于察鲁居焉!察鲁地有扈伦国纳拉姓噶杨阿、图莫图二人平素结好深厚,俱由察鲁移居张地,四人聚约修睦,昂古理、兴济理因附其姓。宰七牛祭天,改姓纳拉。叶赫部先世系蒙古人,姓出默特,始祖兴恳达尔汉,奉明国成祖皇帝之命,率其部民兵等,卫守东省开原界此北围场,遂灭扈伦国。张地所居的纳拉姓部寨屯村,因据其姓。” 从上述资料记载中,民间纳拉氏存藏的史料已将纳拉氏的宗族血缘关系阐述清楚,即海西女真四部中,辉发与叶赫两部的纳拉姓氏族,与哈达、乌拉两部的纳拉氏氏族先人,不属同宗。由史料记载中可以得知哈达、乌拉两部的纳拉氏先世,原居住地为黑龙江中下游,他们在元末明初之际进行了两次规模较大的迁徙,于明末迁至兴京地区。 明代时期的纳拉氏氏族姓氏是由音移变化而来的。这一姓是纳兰产生的音移变化。在此之前,金、元时期女真的纳兰姓氏为纳刺姓,部名为纳喝。纳喝部在历史上曾居住在今吉林省叶赫河流域。而在金代,纳刺氏的女真姓氏汉译过来为康姓。由此可知,今日辽东满族那氏的姓氏演变,一直是沿用原始姓氏音移的方式演变下来,直至清代中期冠汉字姓至今。 8.郎姓宗族。郎氏满族宗族是由满族姓氏纽祜禄氏而冠用的汉字姓,他们冠用汉字姓的最初时间据其氏族谱所载为清代乾隆年间。郎姓姓氏是由纽祜禄满语niohe,汉译为狼而演变为郎,用作姓氏的。这一姓氏,是满语的汉译姓氏。 纽祜禄,“原系满语地名,因以为氏”。氏族居住在长白山、英额等地方。在清一代,纽祜禄氏氏族成员, “仕官难以枚举”,清王朝开国元勋额亦都,即是纽祜禄氏的氏族成员。 纽祜禄氏宗族,是先期进入苏子河、浑河流域的建州女真氏族,他们在元末明初之际,由原始居住地黑龙江、松花江中下游,历经三 大规模的迁徙而来到佛阿拉地区。其中,史料记载中的长白山地区仅是他们氏族在南迁中的一处中间居住地。 金代,纽祜禄氏的姓氏为女奚烈氏,据《金史·国语》记载: “女奚烈日郎”,即女真语汉译为郎姓。在清代官修史料《满洲源流考》中记有:“纽祜禄氏旧作女奚烈氏”。由上述记载中可见,今日郎姓的姓氏,在历史上没有像其他女真氏族姓氏那样,发生过诸多的变化,而是自金代起即汉译为郎姓。远在金代,女奚烈氏在官修史料中即有记载,如“女奚烈斡出,仕至植州刺史,被行省牒徙州人于金胜堡”。又,“女奚烈守愚,字仲晦,本名胡里改门,真定府路吾直克猛克人也”。金代,由于女奚烈宗族庞大,朝廷对女奚烈宗族组建的弟子军以其宗族姓氏 予以命名。 辽东满族郎氏,由金、元至今日,只由女奚烈氏在明初演变为纽祜禄氏,再由纽祜禄氏汉译冠姓,冠用了郎姓这一姓氏。 清代中期以前满族的姓氏,除沿袭了金、元时期的女真姓氏外,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所载录的满洲姓氏,大部分采用了以地为氏的冠姓方式,在现居辽东的满族八大姓氏也没有超越这种范畴。 在满族氏族沿用金、元时期的姓氏过程中,由于在历史各个时期受到社会环境发展的诸方面因素影响,几乎全部原始姓氏发生了谐音变化。这些变化的实质,是与所处社会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女真人的原始姓氏多为复合音节的女真语词组,在女真语言不断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中,其语音也在逐步发生变化。至清代初期,由于受民族文化融合的影响,语音变化程度更为加剧。但变化的结局,仅仅反映在语言音节的谐音上,并没有在语言本质上产生变化。反映在对照金代有史记载的女真姓氏上,各姓虽然在自金以后的历史岁月中,多有随地命姓而脱离原氏族姓氏 者,诸如八姓中的佟佳、瓜尔佳、马佳、索绰罗、赫舍里、富察、纳拉及纽祜禄氏,但这些以地为姓的姓氏多有和原始姓氏谐音相沿之处。 在女真人以地为氏的命姓中,尚有部分满族宗族,由于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将本支的姓氏从满语中汉译过来,加以沿用。这类汉译的姓氏,早在金代即已出现,并一直发展着。由金代女真姓氏中译成的仝姓,古里甲译成的汪姓,裴满姓译成的麻姓,纥石烈姓译成的高姓,蒲察姓译成的李姓,都证实了这一点。 辽东满族八大姓氏的历史演变,是满族人民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金、元时期起,满族先世姓氏在历史不同时期的变化及宗族内部血缘集团产生的裂变而出现的新的姓氏上看,满族及其先世在姓氏上的演变过程错综复杂。早在金、元时期,清皇室的先世一直为夹谷姓,泽译仝姓,而至明末却冠用了爱新觉罗这一姓氏。马佳氏的先世由甫亦莫氏改称费莫氏,此后又以地为氏冠用马佳为姓。从而使部分姓氏的出现,发生了随意不规范化趋势。在清代中期以后满族各氏族汉字姓和改汉字姓中,这种趋势发展的更为复杂,更为不规范。纽祜禄氏各支在冠汉姓时,其姓 氏早在金代就已汉译为郎姓,而在这一时期,有的族支却改用汉字纽字为姓,还有的改汉字牛字为姓。索绰罗氏除以原姓第一音节索为姓外,部分族支改用汉字曹字为姓,诸如此类甚多。 在满族姓氏演变过程中,随名姓也对满族姓氏演变曾经造成了许多障碍。随名姓氏使人们一时无法剖视其姓氏的历史本来面目。如:纳拉氏中的辉发部纳拉姓的随姓问题(前文已略述),如果不通过民间谱书资料进行佐证,是无法查寻这一姓氏源流的。在清代中前期,由于满族民族共同体处于鼎盛发展时期,至使许多中原汉人 其他民族成员加入到满族民族共同体中。部分汉人被编人到汉军八旗之中。这部分汉军八旗氏族,有的在编撰宗族谱书时,有意的将本宗族的姓氏效仿满洲八旗氏族的姓氏加以称谓。如李姓改称为李佳氏,康姓改称为康佳氏,马姓改称为马佳氏,连明代降将尚可喜在修谱时,也将本宗族的姓氏改称为沙各达哈拉。满族民族共同体中的汉军八旗部分宗族,除在这一时期效仿满洲八旗氏族的姓氏外,许多宗族在先世源流上也加以附会,多将自己的先世溯为女真氏族成员,使世人难以辨别其姓氏的缘尾。 综上所述,在辽东满族人民集居的区域,由于地域不同,历史上姓氏演变称谓不同,而所泛指的满洲八大姓氏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将佟、关、马、索、叶、富、那、郎列为八姓。还有的地方将叶姓换成齐姓加入到八姓之中称谓。然而,本文所提及的八个姓氏是辽东具有代表性的八个姓氏,亦是由金代女真人后裔而形成的八个满族宗族,是具有区域代表性的。他们可以直接涉猎于满族先世的渔猎采集及迁徙生活,揭示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最终体现民族文化融合的必然历史结果。

Hash:c15673602c281340b173e73aaebf282b89b43b0b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