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张学良公馆附近景点 西安张学良公馆参观感想

导读:西安张学良公馆附近景点 西安张学良公馆参观感想 1. 西安张学良公馆参观感想 2. 西安张学良公馆参观感想体会 3. 西安张学良公馆心得体会 4. 西安事变纪念馆观后感 5. 西安张学良公馆观后感 6. 西安张学良公馆参观感想与收获 7. 西安张学良将军公馆观后感 8. 西安张学良公馆实践报告 9. 参观西安张学良纪念馆有感 10. 参观西安事变旧张学良公馆心得体会 11. 参观张学良公馆感受

1. 西安张学良公馆参观感想

西安事变纪念馆参观心得

  说到西安,最先让你想到的是什么?大雁塔?兵马俑?羊肉泡馍?我最先想到的是西安事变,因为我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题目就是西安事变,那个时候年龄还比较小,学完课文,也不知道西安在什么地方?但是从那个时候就特别地敬佩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就想着,长大了,一定要来西安,长大了,一定要当兵,要做像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似的人物。今天来到西安,就急着要先去西安事变纪念馆。

  现在的西安事变纪念馆就是张学良将军公馆和杨虎城总将军公馆,他们的公馆都是具有民族建筑风格的小楼。室内展出的张、杨将军的生平、史迹,从这些展品,足以表明他们是一位坚毅、自信、深沉、乐观的铮铮铁汉。

  几十年过去了,西安事变纪念馆,已成为峥嵘岁月的历史见证,当年的一代风流,一个壮志未酬年轻爱国将军,在这里,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多少年过去了,人们并没有忘记张、杨二位将军,他们的名字将记录在千古功业的史册,将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

  一个上午,我一直在激动、惊叹的情感交融之中,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并在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的公馆拍照留念。只可惜西安事变纪念馆留言桌上的笔没有水了,我的留言,只在在电脑上写了。


2. 西安张学良公馆参观感想体会

今天是九月十八日,说起九月十八日,我就会想起那些令中华儿女痛彻心扉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我也在这一天,搜集了关于九一八事变的资料,让我们这些年轻的一代,更加了解这一事变:

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1931年9月18日傍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

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

随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同时,九一八事变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就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

从1929年起,日军陆军参谋本部和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三省先后秘密组织了四次"参谋旅行",侦察情况,制定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作战方案。1931年8月,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在日本全国师团长会议上叫嚷:满蒙问题只有用武力解决。随后进一步做了发动此次战争的各种准备。在完成了发动侵略战争的周密准备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反对张学良和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在民族大义和各爱国党派、人士的影响下,东北人民奋起抵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出 了东北义勇军和各种抗日武装。

1936年2月,东北各抗日部队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联军团结广大群众, 进一步开展了广泛持久的抗日武装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

读了这些资料,我更了解了九一八事变,同时,作为中国未来的栋梁,我们也一定不能忘国耻,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要证明给世界,今天的中国已不是昨天的中国,中国会变得更加强大!


3. 西安张学良公馆心得体会

1925年东北军打败孙传芳后,首次进入上海。纨绔子弟遭遇花花世界,自有一番风流。当他第一次和宋美龄见面时,宋当时未婚,在上海也是知名闺秀,才貌双馨的美女。两个人当时都只有二十多岁。少帅一见面,立刻为她出众的气质倾倒,称她为“美若天仙”,宋美龄也为张学良的风度倾倒,称他为“莱茵河畔的骑士”,此后两人频频约会,宋美龄带着这位关外年轻的“胡帅”出入于上海的社交界,而从少年起就在青年基督教会接受过洋派熏陶的张学良也礼仪得体,风度翩翩,跳舞、游泳、高尔夫球,无不老道精通。两人一时成为十里洋场的最耀眼的明星。他们非常愉快。

少帅晚年回忆这段往事,不忌讳赵一狄女士在场,情不自禁地脱口对采访他的美籍学者王书君说:“若不是当时已有太太,我会猛追宋美龄(这些蒋介石都不知道)。”那时蒋介石也几乎同时也在追求宋美龄,不过蒋介石当时只是个上校,当然也是一颗冉冉飙升的政治明星。

有记载的是,张学良在上海渡过了一段美妙的时光。令人揣测的是,这段时光带来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愫。在国势动荡、兵荒马乱的岁月,婚姻的背后维系的是利益甚至是江山。

当张学良把惊魂未定的蒋介石安置到西安城的一间公馆后,蒋介石的第一句话就是:汉卿,在华清池的五间厅里,还遗落一个文件包,那是我随时随地带着的,是机密,万不可落入他人之手呀!张学良立即赶到那里,幸好包还在,张学良觉得有必要打开看看——结果,他震惊了。里面除了秘密的军事调防计划,还有张学良几年来,一直给宋美龄写的书信。当然,这些信完好无损,显然没有被打开过。

后来,在西安事变风波过去以后,蒋介石独自去了上了一趟钟山,他焚烧了一批信件……

再后来,1945年在陪都重庆,宋美龄用笔名写的一部3万来字的爱情小说——《往事如烟》。

“夫人是我的保护神。”西安事变发生后,原本与蒋介石结拜为兄弟的张学良,转眼成了蒋介石眼中绝对不能饶恕的罪人。张学良始终认为,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之所以不杀他,是因为有宋美龄的“保护”。

张学良曾说:“西安事变后我没死,关键是蒋夫人帮我。我认为蒋夫人是我的知己,蒋夫人对我这个人很了解,她说西安事变,他(张学良)不要金钱,也不要地盘,他要什么,他要的是牺牲。蒋先生原本是要枪毙我的,这个情形,我原先也不知道,但我后来看到一份文件,是美国的驻华公使JOHNSON写的,他写道:宋(指宋美龄)对蒋先生说,‘如果你对那个小家伙(即张学良)有不利的地方,我立刻离开台湾,还要把你的事情全都公布出去’。”

在张学良的眼里,宋美龄是“绝顶聪明”且“近代中国找不出第二个”的优秀女性,他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语言。张学良在此后撰写的《西安事变反省录》里曾明确说:“如果夫人事变之前就在西安,也许不一定会发生西安兵变。”这是为什么?学界认为,出身的相似、年龄的相似、通英文、受过西方教育的相似,使宋美龄与张学良之间,肯定有比 蒋介石多得多的共同语言。

张获得自由后曾有一句感慨:“宋美龄活一天,我也能活一天。”这句话,对形容宋美龄与张学良之间的关系,再合适不过了。

2001年10月,张学良在夏威夷檀香山病逝。消息传到美国,与“少帅”交往70多年的宋美龄悲痛不已。已行动不便的她,随即交代辜振甫和其夫人严倬云代表她,赴夏威夷参加张学良的追思礼拜与公祭。追悼会上,辜夫人将一束署有“蒋宋美龄”的十字架鲜花,置于“少帅”灵前。


4. 西安事变纪念馆观后感

  参观结束后,全体党员面对党旗再一次举起右手,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入党誓词的十二句话,句句千钧,让党员热血沸腾,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与信仰,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活动最后,党支部书记马平与大家共同回顾了西安事变的相关党史内容并诵读党章。大家一致表示,处于新时代下的我们,更要时刻铭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不负青春与韶华,立足本岗,为建设西北而贡献青年力量。


5. 西安张学良公馆观后感

第一首写于1935年秋,诗题为《游华山感怀》,这是一首七绝,全诗如下:

极目长城东眺望,

江山依旧主人非。

深仇积愤当须雪,

披甲还乡奏凯归。

看到这个年头,我想朋友们就知道当时的时代背景了,此时的张学良,握有百万雄兵却不能抗击外侮,家乡沦陷,悲愤无比。在华山峰顶,极目向东,他仿佛看到了蜿蜒雄伟的长城,东北江山依旧,可是,主人不再,大好河山,被蹂躏于外侮的铁蹄之下。

第二首,写于1936年10月,也就是第一首诗后的第二年。诗题为《登华山有感》,也是一首七绝。

偶来此地竟忘归,

风景依稀梦欲飞。

回首故乡心已碎,

山河无恙主人非。

不用解释朋友们也知道,这首诗跟前一首表达了同样的情感。但是,我们从中看不到他对未来必胜的信心了,这首诗,相教第一首,感叹感伤多了,信心却不见了。一年过去了,张学良的心情有了不小的变化,时局让本来信心满满的他,变得失望,他多次请求收复家乡失地,但得到的都是拒绝抵抗。


6. 西安张学良公馆参观感想与收获

张学良公馆在沈阳,也叫大帅府,门票60元。


7. 西安张学良将军公馆观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让我知道,只有人民拥护和支持的政府,才能让国家看到未来。中国共产党及其所经受过的苦难,牺牲,今天的幸福来自昨天的奋斗,多少人的血才造就我们今天的辉煌。

历史是沉痛的,这种历史却永远保存在后代子孙的记忆中。如果希望有颜色,那么它一定是红色。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却那段屈辱的历史,都对那段被活体实验被肆意滥杀的历史而愤慨!那就是中国抗日战争。有一本书记录了这段历史,明明白白,原原本本。这本书就是《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出自美国人斯诺之手,跨越世纪,经久不衰。一本书能够写的这么令人热血沸腾,这么为之震撼,这么真实,这么接地气,可见作者斯诺用心良苦。


8. 西安张学良公馆实践报告

公交线路:地铁1号线 → 地铁2号线 → 4-20路,全程约31.8公里1、从城西客运站步行约160米,到达汉城路站2、乘坐地铁1号线,经过5站, 到达北大街站3、乘坐地铁2号线,经过11站, 到达韦曲南站4、步行约380米,到达地铁韦曲南站(徐家寨)站5、乘坐4-20路,经过15站, 到达王曲城隍庙站6、步行约820米,到达张学良公馆


9. 参观西安张学良纪念馆有感

西安事变 念馆几个字是罗坤学先生题写的。

西安事变纪念馆是在张学良将军公馆和杨虎城将军止园别墅旧址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座专题性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事变旧址的专门管理机构。所辖的张学良将军公馆和杨虎城将军止园别墅旧址,是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 参观西安事变旧张学良公馆心得体会

防空警报响彻天空,又是一年"九一八".

"勿忘国耻 奋发图强"这八个字,是对英雄的承诺、对和平的珍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门前,矗立着一座巨大的台历状建筑物——"残历碑",上面千疮百孔。

88年前的今天,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反诬中国军队所为。悍然袭击驻扎在北大营的东北军。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

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沈阳城次日即告陷落,不到半年东北沦陷。3000万同胞开始了暗无天日的亡国奴生活,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90年后的今天,当警报再次在华夏大地上响起。 我们要清楚地知道: 为什么要牢记这一天?记住这一天,是记住"不抵抗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88年前的今天,没有多少人意识到,国家已是大难临头。

当日本关东军偷袭东北军北大营时,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正在戏院观看京剧;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荣臻,正在给父亲做寿。东北地区及辽宁省的军政要员们,大半不在岗位上。日军开始攻击后,东北军用电话向荣臻报告,荣臻下达的命令竟然是:"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牢记这一天,是铭记为国奉献的无数英雄!牢记这一天,是不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左邻右舍在两旁……笑声满堂啊"

一首1935年的《松花江上》;

一首2004年的《家在东北》;

大豆还是那个大豆,家乡还是那个家乡。

从苦到甜,从漂泊到安宁,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国国力强盛、人民幸福的真实写照。牢记这一天,是因为"九一八",敲响振聋发聩的警钟——只有祖国强大了,人民才会有尊严,才不会受欺负!

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11. 参观张学良公馆感受

西安张学良公馆不要预约门票

张学良公馆是曾经张学良的居住地,一共有3栋三层洋房,风格是西班牙式的小楼,最底下一层是半地下。小楼青砖红瓦,建筑样式一模一样,就连老旧的程度都一般无二。楼门北开,顶部都是花形铁钉,状若刚刚绽放的花蕾。


Hash:c4fa1a0165c0e8269d0b7b56d0fd62244d3a7a57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