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解读之记忆篇
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解读之记忆篇
第一旅游网:www.toptour.cn 发布时间:2016-08-26 字号:【大中小】
2016年4月7日,河北省旅游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河北“涞易涞旅游区”面向全球征名的结果,“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脱颖而出,成为“涞易涞旅游区”的正式名称。
“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涵盖涞水、易县、涞源三县,景区总面积6646平方公里。她依托野三坡、白石山、易水湖、狼牙山、清西陵等高品质旅游资源,以山地旅游度假为核心功能,融景区观光、乡村休闲、户外运动、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绘就了一部优美景观长卷。当我们穿越太行巅、淌过生生不息的拒马河、俯瞰这里的青山绿水、探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瞻仰红色历史的伟绩、畅游河流注脚的湖泊、攀越长城雄关时,她雄奇壮丽的风光和源远流长的文明脉络将深深扎根于灵魂深处。
2016年河北省首届旅游发展大会将在这里举办,为此,我们对“京西百渡”展开多视角、多方位解读,希望通过解读,让您对“京西百渡”所涵的太行山脉和这里的上下五千年历史,都有更深刻、全新的认知……
之
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自古就是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汇之地,千年拒马河沉积的历史文化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一方土地上,深深刻进繁衍生息在这方土地上一代代人的头脑里。
巍巍太行孕育了拒马河,百渡因拒马河而生。发源于河北省涞源县的拒马河,经河北省涞源县、易县、涞水县进入北京市房山区,在河北省与北京市交界的铁索崖处分流为南拒马河、北拒马河。拒马河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塞外游牧文明的衔接地带,自古是山区与外界文化碰撞交融之地和物资交换的重要交通途径。
天地玄黄,孕育创世文化 古代先民逐水草而居,拒马河沿岸及周边孕育而生的古人类遗址包括野三坡古智人遗址和南屯仰韶文化遗址;就中华文明而言,炎黄文化五千载,合符釜山定中华,涞水釜山其山形如覆釜,四周村庄有合符文化传说,且山下有南釜山、北釜山、东釜山、西釜山4个以釜山命名的村庄,代代相传。
包容万物,参悟佛教文化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兴盛于唐。佛教虽是舶来文化,但其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的精神在与中华文化的碰撞交融中,迅速融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拒马河流域亦得到非常好的传承。涞源阁院寺千年古刹,清西陵的永福寺,拒马河流域的众多佛教遗存都彰显着佛教文化的根脉和传承,释放着佛教文化的灵光。
异彩纷呈,交织民俗文化 拒马河流域横跨3省市,流经村镇数以千计,其流域内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包容并蓄。尤以涞水县冀中笙管乐、易水砚制作技艺等为代表的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丰富了拒马河流域的文化内涵,赋予其不竭的生命力。
在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三座千年古县里,到处可见拒马河“留下”的古代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文明的创造,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始终流传……我们溯水而上,寻觅拒马河书写的遗产与文明。
涞水——祖冲之的家乡
当我们进入小学教室,第一次接触到小数点,第一次听老师讲“π=3.14”的时候,老师就讲到祖冲之。河北省涞水县就是祖冲之的家乡,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更成为涞水县历史文化的代表,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比欧洲早1000多年。
涞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2.8万年前,“涞水智人”便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人类早期的历史文明足迹。这一重大发现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意义,彻底推翻了原来人类学界关于“中国的古人类发展到北京猿人以后就灭绝了,以后中国的智人都是从非洲迁徙而来的。”这一观点。经考证,“涞水智人”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种,即黄种人的特征。这充分证明,涞水的野三坡是中国智人的故乡。在人类史上,是智人最早使用天然火,创造了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与文化,智人时代对人类的繁衍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涞水智人栖息的史实,佐证着涞水县域人类发展史的地位。
据古籍记载:今河北省北部古时称北幽陵,而涞水为北幽陵域。商喾置九州,到唐尧时,涞水属冀州。虞舜定十二州,涞水属幽州,夏复属冀州。西周初,封召公奭于北燕为侯国,建都于蓟(今北京西南附近),涞水即属幽州燕地。战国时期,燕国因内乱,一度被齐国攻占。后燕昭王从郭隗之议,招贤纳士,赶出齐军,收复失地,重划燕国疆界,涞水仍属燕国。同时,在今北关村北拒马河周城湾建起土城一座,称逎城。
涞水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为平西抗日根据地腹地,杨成武、萧克等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工作和战斗在这里。闻名世界的著名歌剧《白毛女》就是取材于涞水野三坡的民间故事“白毛仙姑”;这里还散落着关于杨家将抗辽的神秘记忆。
涞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涞水是华夏音乐始祖伶伦发明乐律、研制乐器、培训乐工的地方。涞水张家洼一代还是燕国初期建立都城的地方。到了清代这里更是王公贝勒的陵寝聚集之地。目前,涞水县共有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项,县级12项,包括高洛音乐会、伶伦祭祀典礼、涞水踢石球、祖冲之世家与故里、野三坡“老人官”选举制度、明清仿古红木家具制作工艺等源远流长。其中高洛音乐会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祭祖和宫廷鼓吹乐遗存的“音乐活化石”。这一古老艺术珍品,不仅在国内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研究华夏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音乐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传承了中华民族音乐史的根脉。
黄帝被尊为“人文始祖”。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黄帝时代,是中华民族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开端。近年来,经过多人的努力,在涞水县鳌头山发现了疑似“黄帝城”的遗址。经考证,该遗址城墙底宽3米左右,上顶宽2米左右,其建筑模式为“堆”,符合原始初建城墙特征。据有关专家介绍,城墙建成后经历了多年地壳运动,将原近水平的层状墙结构变成穹状,多处形成了穹状地带特色。墙体地处山顶,自然风化、降水和风力是无法自然形成,说明是5000年前人工建成。这里祭祀黄帝的活动流传至今,涞水县鳌头山每年农历四月初六“黄帝城”祭祀黄帝活动就是好的佐证。
涞水民俗文化丰富,民间艺术兴旺。在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下,这里不仅是2016年首届河北省旅游发展大会的举办地,还是环首都旅游圈和太行山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重点打造的旅游产业聚集区之一和知名山地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易县——战国都城遗址燕下都,燕太子丹送别荆轲之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千古流传,而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方就在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易县的燕下都城门外。当时,出了都城南门,就是滔滔奔涌的中易水,再向南则是南易水。
燕下都是战国时期燕国鼎盛期所建的都城,其轮廓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4公里至6公里,中有古河道纵贯,河东侧南北向有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根据现有遗存,学者将燕下都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市民居住区、墓葬区和古河道五大部分。
燕下都遗址发掘是“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该遗址中出土的“燕宫门透雕龙凤纹铜铺首”,成为河北博物院标志性的“镇馆之宝”。这个形象常常成为象征性装饰,出现在河北各个文博机构的院墙、展厅内。这件巧夺天工的青铜器,穿越2000多年时空后,仿佛还在镇守着“悲歌之士”们走过的城门……
易县从公元前1700多年前到战国后期的公元前296年,有易氏、白狄、鲜虞、中山国世居易水;易水流域的白狄部落,据说中国饮食业的鼻祖易牙也来自于此。考古队在这里发掘出了8000年前的陶刻面具、磨制石耜和精美玉器。
易县,曾经留下多少古老的故事,写下多少英雄的传奇,现在还一直被传颂。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传诵千载佳话,易水河寒风萧萧荆轲刺秦王留下千古绝唱,大唐玄宗皇帝御批道德经幢历经风雨而千年不朽,紫荆关负山阻河,是军事建筑与自然风景结合的经典之作,世界文化遗产、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的清西陵……这里是革命老区,革命遗迹遍布全县,英雄故事有口皆碑。聂荣臻、杨成武等革命前辈,白求恩、柯棣华等国际共产主义战士,都曾在易县生活战斗过,多少英雄事迹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著名的黄土岭战役和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更是写下了抗战史上永不磨灭的悲壮与辉煌。
由著名作家沈重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被编入了全日制小学教材,被拍成了电影。黄土岭战役也被拍成电影《太行山上》。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易县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易县文化遗存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拥有300多处古文化遗存,40处国家、省、县三级文保单位,其中唐代道德经幢(又称御注老子道德经)、紫荆关、望龙山“睒(shǎn)子洞”辽代三彩大罗汉蜚声中外。
燕下都的五座古塔,相距不远起源不同,却都记述着燕国名士的传奇故事。其中,荆轲塔、镇灵塔、燕子塔讲述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而白塔和黑塔则讲述了“羊左之交”的传奇。还拥有“六项非遗”:东韩村拾幡古乐、摆字龙灯、易水砚传统制作技艺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后山文化、燕子古乐、绞胎瓷制作技艺三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初夏时节,走进京西百渡易县,风光无限。古松林中,清陵巍然伫立;太行山下,易水湖风起涟漪;狼牙山下,玫瑰、牡丹竞展欢颜……
千年古县,绿色易州,被人们称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伴着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时代强音,易县将旅游产业紧紧融进县域发展的血脉,吹响了建设京西生态旅游文化名城的嘹亮号角,勾勒出一幅“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全景易州”的宏伟蓝图。
涞源——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乡,中国文化遗址的摇篮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由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创作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一直传唱至今。每当歌声响起,仿佛又把人们带入“王二小当年把日寇带入的埋伏圈”的画面中。虽经多次修订的小学语文课本,体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小英雄王二小》依然得以保留。王二小的原型就在涞源县,王二小,1929年出生在涞源县上庄村一户贫苦农民家里,
太行山麓下的京西百渡的涞源,地处华夏腹地,山川秀美,气候适宜,是中国远古人类和文明的摇篮。数百万年前,这里制造出中国最早的石器工具,燃起了中国第一堆文明之火。沧海桑田,生生不息,远古人类艰难的行踪踏遍了太行山和拒马河之间,不灭的篝火闪烁在拒马河与桑干河两岸。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创造的灿烂文化,遍布河北南北。涓涓细流,百川归海;星散古国,辐辏升华,这些都昭示着我们的祖先跨进文明之门,最早的“中国”人从这里出发,走向未来。
京西百渡的涞源,是一个神奇而又陌生的地方。在城东有一座飞狐山,山上有一座飞狐庙,庙中供奉着一尊飞狐仙子,相传,有千年飞狐在飞狐山上吃了万年松果,从此飞天而去。历史上自隋至明,涞源曾以飞狐为县叫了767年。大师金庸笔下的飞狐系列之作,指的是发生在涞源十二大美景之一的“飞狐铁壁”一带。美丽而又充满灵气的雪山飞狐,在历史的尘封中闪现,成为涞源人民心目中的图腾,如今飞狐塑像已成为涞源的城市标志。
京西百渡涞源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这里还可以看到拒马源中石器时代遗址,涞源原名广昌,即为地域广阔,草木繁茂之意,涞源盆地中的拒马河沿岸,气候宜人,逐水而居的人类,很早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在拒马源北侧台地上(农业局北侧),文化层包含物有打制石器、烧骨、烧果核、红褐色素面陶片、黑褐色素面陶片、陶支架、碳等。据测定这处遗址距今已有9000±100多年,这一时期属母系氏族公社的萌芽时期,人们还过着狩猎、采集生活。这一发现,将人类的陶瓷史提前了2000年。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也在涞源县境内,位于拒马河南岸,文化层内包含物有石铲、红陶泥质磨光钵口沿、红陶夹沙划纹陶片、黑陶夹沙素面陶片等,属仰韶文化中期,距今约6000年,农业、家畜饲养、渔猎、制陶技术都已发达,婚姻已由“群婚”发展为“对偶婚”,这里就是一个氏族部落的遗址。
在京西百渡涞源探访除了数不尽的自然奇景,还有看不完的人文景观:“阁院寺”中辽代的铁钟,让人叹为观止,钟高1.6米,口径1.5米,重约2吨。口部分铸6个钟耳,钟身铸铭文,有汉、梵两种文字。据钟身铭文记载,此钟铸于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是为皇帝和公主祈福铸造的,是我国现存唯一有明确记年的辽代大钟,因钟铭文中有“飞狐”字样,被称为“飞狐大钟”。飞孤大钟音质极好,六个钟耳音质略有不同,或浑厚或清脆,用手轻拍,嗡嗡作响,用力撞击,声传十数里,余音袅袅达数分钟。史书称其“浑浑然有太古之韵”,显示了古代高超的铸钟技艺。在拒马源泉群之一的“涞水源”北侧,有涞源的标志性建筑“兴文塔、泰山宫”。古塔殿宇错落有致,与清泉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东塔松涛”是涞源古十二美景之一,著名的民间故事杨家将就是发源于这里,众多的历史遗迹仿佛在诉说着美丽而忧伤的传说。
涞源,山水城市,天生丽质,藏在深山,有山有水,宜耕宜收,亦冀亦晋,似古似今。在这里山因为水的依恋而平添了几分雄峻与豪迈;水因为山的妩媚便沾惹了几分灵动与柔美。涞源,采山水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聚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全域旅游、山地旅游之目标,奏响涞源强富美的交响曲。
当您闲暇之际,置身壮丽的太行山脉,观川流不息的河流、流连珍贵的文化遗产以及京西百渡的奇景人文,都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奇妙体验。
(任英文周汝军王凯东赵云龙)
来源:中国旅游报责任编辑:钟金林
(关键词:京西)
男子在北京西站持刀追逐扎刺旅客 2015-08-18
北京西城:做好旅游公共服务文章 2015-06-23
北京西城:做好旅游公共服务文章 2015-06-23
南京站—南京西站明年开建城市观光轻轨 2018年建成 2015-04-22
北京西站北广场公交车道全天封闭管理 设防恐管控区 2015-02-07
Hash:edea31cf16267c9295a1ec7295585c929f66cfaa
声明:此文由 第一旅游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