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生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一级文物金器
中国人制作金器的历史源远流长,甘肃玉门火烧沟夏代墓中出土的金耳环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金器。历史上金器盛行的时代往往是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富庶,百姓安居乐业的王朝,如西汉河北保定满城中山靖王刘胜之墓及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之墓,1970年陕西西安何家村唐代金银器窖藏和1987年陕西宝鸡法门寺地宫的发掘,1958年北京明十三陵——定陵出土明神宗朱翊钧的金翼善冠和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乾隆御制金瓯永固杯,这些都堪称国宝级文物。
巴蜀是我国使用金器最早,工艺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约等同于中原商周时期的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贴金青铜人头像和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历经数千年至今依然耀眼夺目,熠熠生辉,足见当时金器制作技艺的炉火纯青。本文聚焦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所藏金器,以年代为序,所选金器藏品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与读者一同赏析。
▌[东汉] “偏将军印章”金印
金印通高2厘米,钮高1.2厘米,边长2.4厘米,重108.95克,系汉代龟钮方形金印,经科学仪器检测其含金率高达96%。该金印发现过程极其幸运。1982年,市民刘定全在嘉陵江边上散步无意拾得,自愿无偿捐赠给重庆市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前身)收藏。印篆刻阴文“偏将军印章”五字三行,字迹清晰工整,篆刻挺拔遒劲。据东汉应劭所编的《汉官仪》中明确规定:“诸侯王,黄金玺,橐驼钮。列侯乃至丞相、太尉与三公、前后左右将军,黄金印龟钮。”又据文献记载,偏将军系将军的辅佐,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亲自拜授,在军队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声望,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云长和赵子龙都曾官拜此职。东汉“偏将军印章”金印现陈列在“壮丽三峡”展厅,2005年10月被广大观众评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东汉]“朔宁王太后玺”金印
金印形制大小字体与“偏将军印章”完全一致,1954年出土于陕西宁强阳平关。印采用浇铸技法,首先将黄金熔化成液态后倒入预先制作好的模范中,待其冷却凝固成器后,再在背部錾刻多边几何形同心圆式甲壳制成。龟四肢伸张趴伏,造型活灵活现,古朴生动,头探出张望,背部微微向上拱起,显得小心谨慎,憨厚可爱,给人一幅稳重安详的神态。这两枚东汉金印年代之久远,保存之完整,材质之名贵,今世罕见。
▌[南宋] 金腰带扣饰
出土于重庆市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石室墓中的金银器窖藏,与之共同埋藏的还有金碗、金手镯、金钗、银罐、银渣斗等。2005年6月,由南川市文管所征调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保存。腰带由11块正方形,1块圆形,2块长方形扣饰组成,长度107.2厘米,宽度6.8厘米,采用锤揲、掐丝、錾刻、珠化等诸多工艺制成,精湛绝伦。首先利用黄金延展性强的属性,捶打制成薄片,使四周向上突起,然后再掐丝和錾刻出主体图案——缠枝瓜果(荔枝),最后珠化出荔枝身上的颗粒。荔枝颗粒饱满,枝叶舒展盘绕、脉络清晰。此腰带是墓主人彰显地位的象征。《宋史·舆服制》规定,只有御史大夫、中丞、侍郎品级的官员才能佩戴荔枝纹革带。
▌[南宋] 花卉纹金碗
碗口径15.2厘米,底径6厘米,高4.2厘米,重189克。敞口,弧壁,呈莲瓣状,共分六瓣,圈足。碗口錾刻缠枝牡丹纹一圈,内底绘荷花图案,圈足上钱纹一圈,皆取富贵吉祥之意。碗造型端庄规整,金色璀璨光芒,绝非普通豪强所能拥有。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非三品以上官及宗室、戚里之家,毋得用金扣器具,用银扣者毋得涂金。”古人认为使用金器吃饭能够延年益寿,驱邪避凶,奢望“金身护体,百病不侵”,金碗正迎合了追求长生不老,贪图永世荣华的上层统治阶级的心理。
▌[元] 金盂
口径8厘米,底径5.5厘米,高2.5厘米,重56克。敞口,唇沿,弧壁,平底,外刻有“连盘四两七钱半 元”八字铭文。该盂系1982年3月在重庆市江北区上横街织布厂房拆迁改建施工中发现的明玉珍墓陪葬品之一。通体素面无纹,不事雕琢,光洁润滑,规整端庄,包浆匀净,给人一种幽雅柔和之感。明玉珍是元朝末年众多农民起义军一支中的领袖,曾率部在重庆建立大夏政权,是历史上第一位在重庆建都并称帝的人物。明玉珍墓又称“叡陵”,是重庆目前唯一发现的一座帝陵,也是全国罕见的农民起义领导人墓葬,对研究明玉珍和重庆地方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明] 学士登瀛金钗
钗长16.4厘米,宽6.5厘米,重52克。1957年重庆市江北区大竹林砖瓦厂蹇芳墓出土。蹇芳墓又称驸马坟。据《巴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吏部尚书蹇羲之子蹇芳早卒,永乐帝赐以早殁的公主,封为驸马,实行冥婚。明学士登瀛金钗制作技艺极其精巧奇妙,绚丽华贵。钗脚呈长针状,钗头呈灵芝状,寓意吉祥长寿,镂空累丝,层次丰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钗正面亭台楼阁错落排列,曲苑回廊,小桥流水,藤枝缠绕,高阁上人们正凭栏依窗观望桥上行走的马队,桥上三位学士官员模样的人正在马上谈笑风生,神采飞扬,喜气洋洋。童子仆从鞍前马后地侍奉伺候,抱琴捧盒,鸣锣开道。钗背面刻《三学士诗》:“冠世文章绝等伦,瀛洲学士盛时人。玉堂金马声名旧,明月清风气象新。阆苑朝回春满袖,宫台醉后笔传神,平生自是承恩重,每赐金莲出禁宸”“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长生不老年年在,松石同岁万万春。”末署“岁在戊申仲冬吉日造”钗上人物表情生动自然,屋檐门饰清晰可见,历历在目,让人不由得感叹制作工匠那对巧夺天工、匠心独具的双手。雕刻技艺发展到了明清,越发追求精益求精,华美富丽,将繁缛细腻的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钗通常由两股簪子合制而成,亦是爱人夫妻离别时定情的信物,女子将钗一分为二,一半赠予郎君,一半自己保留,待日后重逢时相认。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在《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就是描写记叙这一场景。
❖本文《璀璨生辉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一级文物金器》
原文刊载于《收藏》杂志2019年9期
本期《收藏》微信责编 王金坪
sczz029
Hash:b517fc5f19f51e76989a12556ecfb8b6f3459781
声明:此文由 收藏杂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