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磁山,寻找美丽中国的原型||申礼成 张海江
到磁山,寻找美丽中国的原型
来磁山,探索幸福中国的根源
作者:申礼成 张海江
“磁山文化”的发现,向世界宣告:磁山是粟谷的发祥地,黍的起源地,核桃的最早栽培地,鸡的最早养殖地,陶器最早制作地。正是勤劳智慧的磁山先民早在8000多年前创造了承前启后的辉煌,人类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旧时代,开创了农耕文明的新纪元,这在中华文明史上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磁山文化——中华农耕文明之源。
“磁山这片黄土地,悠悠中华文明源。老祖先靠勤劳智慧敢为天下先。第一次把猎物养进圈,第一次把种子撒进田,第一次把林果植进园,第一次掘窖储粮备长远。在这里磨盘磨棒碾谷米,鸟头形支架下冒起炊烟。告别饮血茹毛旧时代,开创农耕文明新纪元。”磁山文化的发现,给我们带来了远古的信息。
当时的磁山先民生活比较富有,丰衣足食,连年有余,过着欢乐祥和的生活,每一个都生活在文明、和谐的大家庭中………当年的磁山是一个美丽富饶家园。
抚摸着遗址上的表土,隐约之处你可以“看到”我们磁山先民在遗址修筑房屋,把一年下来有所剩余的栗、黍,成熟收获下来的野果等许许多多食物,粮食放到窑穴中去,尽管遗扯被历史尘埃封存了8000多年前,但通过已挖掘出土的抗穴。房址,粮食窖穴………仍可感受到磁山先民改造自然,挑战自然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通过先祖留给我们的遗迹,使我们发出许多思考。
8000多年前的磁山,这里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适宜种植粮食及其它作物。磁山东与鼓山隔河相望,西依红山,远处层峦叠嶂,森林茂密,经常有野兽出没,成为狩猎的好场所。巍峨的红山和鼓山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护佑着这片温馨家园。
在一条弯弯曲曲的河边,有一块高高的台地。远远望去,就能看到台地上排列着一群低矮的房子。那圆锥形的屋顶,好像一簇雨后从地下冒出来的蘑菇。这些房子由木质结构建造,并使用树条或苇子编织的箔把四周围起,用麻绳或荆条捆绑好。房顶由木杆支架好,上面盖有席子,并覆盖着谷草或其它茅草。在屋墙和屋顶上抹有一层厚厚的泥,晾干后用火烧烤,就成了坚硬的屋墙和屋顶。这样建造的房屋,不怕风刮雨冲,相当坚固。地面铺着谷草、兽皮,并放置着生活用品,这在当时地球上人类还处在树栖,洞居中,磁山先民已经住上了现代化别墅。
白天,村子里几乎看不到什么男子,因为他们一早就出去耕种土地,捕鱼打猎,或者干其它活去了。妇女们留在家里忙着家务劳动,她们有的正在用鸟头形支脚陶盂熬小米粥;有的留在家里看孩子;有的在使用最早的纺织工具;有的用网梭正在用植物纤维、动物筋条编织鱼网;有的结伴在洺河两岸森林中,自家房前屋后采集榛子、小叶朴、枣和核桃等野果;还有不少妇女和儿童在南洺河岸边正在拾河贝、丽蚌……
在南洺河的河中,磁山先民正在用鱼网捕鱼,手握前面插着鱼鳔系着绳索的镖枪,正在以快捷的行动,向水中游动的鱼刺去,刺中的鱼终究未能逃脱磁山先民手中。挣扎的鱼被连着鱼鳔的绳索拽了上来。在洺河两岸的森林中,无数的鹿、獐子、金钱豹、花面狸、猕猴等动物在原野中栖息、奔跑,男人们几人一组,正在进行着狩猎,狩猎主要工具是弓箭。箭头用骨料制成,十分锐利,可以射击跑的较快的动物。此外,还有使用陷阱、围攻、火焚等方法。就这样一只只凶猛的野兽在智慧的磁山先民手中被擒获。有的男子在用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石磨盘、石磨棒)把收获储存起来的谷子进行着脱皮;还有不少男子和妇女一同在烧制陶器;有的男子在用谷子、谷糠、采集到的野草来饲养家禽、家畜。更多的男子出现在田间地头进行耕作。
远古时期的磁山,好像一座天然公园,山清水秀,花木飘香,又像一座天然动物园和水产博物馆,飞禽、走兽、鱼、蚌、虾、蟹杂处期间,为磁山先民从事渔猎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数公里外的远山区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近区低山丘陵间灌木丛生,山前空旷的台地上草垫连绵,洺河岸边及沼泽地带水草丰美,河面水域宽阔、浪花飞溅,吸引着众多野生动物在此觅食、栖息、繁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天然的动物“王国”。在这个动物“王国”里落户的“居民”组织或“部落”群体,至少不下20余种,其中主要包括金钱豹、梅花鹿、马鹿、麋鹿、獐子、簏子、赤簏、短角牛、野猪、狗獾、蒙古兔、花面狸、猕猴、东北鼢鼠、豆雁、草鱼、鳖、丽蚌,等等,它们各有各自的生活特点和习性,又各有各自的活动空间及处所,即互相依赖,又相互排斥。8000多年前磁山文化遗址磁山先民生产、生活的画面,正是美丽中国的原型。
自古以来,“福”一直是人们不断追求的人生大目标。“福”的含义是多主面的。旧时有幅春联曰:“四时春为首,五福寿占先”。意思是,“福”包括长寿,富裕、康宁、修德、善终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密切关联,互为作用的。从“福”字的组成,即可看出我国农民对“福”的理解。“福”字左旁是示旁,右旁是一口田,意思是一口人十亩田,有衣穿,就是福。
太行山脚下,洺河北岸,有一方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磁山文化”的发源地——磁山。8000多年前,磁山先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他们已经开始在这里安居乐业,较恬适地饲养起鸡、狗、猪等家禽、家畜,地球上人们瘦骨嶙峋。每天都在饥肠辘辘地采集野果,草根为生,这里已经大面积种植谷物,秋天后收获后,小囤满,大仓满,地球上的人们大都过着裸体或以树叶遮身的野人生活,这里的人们已经穿着讲究,穿着用自己双手纺织的植物纤维的布,佩戴着骨蚌等饰物,体态丰盈,彬彬有礼,有田间劳作,看孩子。8000多年前的磁山先在这片沃土上最早一种植粟谷;栽培核桃;养殖家鸡。其房址选择居高临水,森林茂密的环境居住,在这种生活,生产环境中诞生了针灸、酿酒、民间舞蹈……当时的先民丰衣足食,连年有余,和谐安宁,一年四季有粮食用,有衣穿、生活追求长寿,富裕康宁。
磁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幸福”的诞生地,幸福中国的根源。
历史文化是一种蕴藏,一种魅力,一种财富,一种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磁山遗址的发掘真实的记录8000多年前磁山先民劳动、生活的情景,其文明进步的发展程度举世罕见,为研究原始社会气候、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提供大量的史料,表现出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相融合的奋斗精神。它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空白,为世界农业起源、家禽饲养发端等提供了直接依据,标示着磁山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磁山文化是一座文化宝藏,是及其珍贵,是用之不竭的资源。如何在秉承博大精深的磁山文化基础上,大力弘扬并深入挖掘磁山文化内涵,是摆在新磁山人面前重大课题。磁山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我产去保护、开发、探索……
让农耕之源焕发现代之光
张海江
一、磁山文化神秘面纱的揭开
1972年秋末的一天,磁山群众在村东南台地上开挖水渠时,意外发现了一块磨制精美的石板,表面平整,底部带足。接着,又陆续挖出三、四块类似的石板,还挖出了类似棒槌的石棍等。村民们都很疑惑,不知道这些器物是什么,于是村支书带上这些器物去请教包村干部、公社武装部长王小四。王小四是位转业军人,曾在历史博物馆站过岗,见过文物专家对类似的东西品头论足,他初步断定这可能是出土文物,要求大家不准毁坏,并将挖出来的东西如数上交,不得私自拿回家或是毁掉。王小四当时殊不知,正是他这潜意识的举动,揭开了一个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古老遗址文化的神秘面纱,“磁山文化”这个名字开始在全世界传播,受到各国考古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1976年,磁山文化遗址部分区域发掘正式开始,共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文物上万件,其中陶盂及支架、石磨盘、石磨棒等是磁山文化的代表性遗物。遗址出土的半地穴式房基、粮食窖穴遗迹和成组的祭祀器物群,表明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是人类的活动中心之一;遗址出土的各类农业生产用具,表明磁山文化时代人类已经告别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作方式,进入到了锄耕农业阶段,在人类农业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遗址出土的大量黍粟碳化物,把我国黄河流域植粟的记录提前到了距今近1万年,填补了仰韶文化植粟的空白,也修正了目前世界对植粟年代的认识,肯定了我国黄河流域是世界植粟最早的地区;遗址出土的核桃及家鸡等家畜遗骸,打破了汉代张骞引进西域胡桃的说法,特别是家鸡骨的发现,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记录,修正了当代国际有关专家原认为家鸡最早出现于印度的定论。概括磁山文化的内涵主要是:“黍粟的最早栽培地、核桃的最早养殖地、家鸡的最早饲养地,东亚旱作农业的起源地”。
二、磁山文化蕴含的重要意义
磁山文化的发现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大突破,一度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苏秉琦和安志敏先生,以及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严文明先生等前辈专家,曾先后多次到磁山遗址考察并指导工作。磁山文化之所以能震撼世界,不仅因其数以千计、品种齐全的陶、石、骨、蚌器及以粮食窖穴为主体的生活遗迹,在新石器时代诸文化中独树一帜,为研究该遗存的文化内涵、发展水平及与各文化间的交流或发展关系提供了依据和线索;更主要的是,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物不仅证明了磁山文化时期磁山的农业、饲养业、手工业、制陶业等领域有了较高的水平,而且编织业、纺织业、艺术品生产、宗教崇拜等方面也都有了原始的体现:
一是从文化面貌上打破了过去所谓“彩色陶器”和“单色陶器”的熟悉面孔,从年代上突破了过去仰韶文化不超过7000年的界限,填补了旧石器时代与“仰韶文化”之间年代断代的空白,从而拉开了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早期文化研究的序幕。
二是在粮食窖穴内发现有较多的腐烂粮食堆积,并鉴定出其中含有人工种植的农作物"粟"的痕迹,为研究原始农业的起源及当时的粮食储藏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是发现了较多猪、狗等家畜特别是人工驯养的家鸡遗骸,并发现有大量野生胡桃、榛子、小叶朴等植物标本,改写或纠正了世界家鸡驯养历史及中国胡桃产地的传统认识,也为研究当时的经济类型及其发展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是各类生活用具、生产工具、装饰品的出土及各种装饰技法的发现,为原始“手工业”类别、制作技术、审美情趣、文化艺术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和线索。
五是发现了一批罕见的以陶、石器成组伴出的“组合物”遗迹,为原始自然崇拜或宗教信仰的研究提供了实证。
中科院、社科院及众多国内外考古专家学者,对磁山文化遗址进行了大量的考古研究工作,推出了一批重大的科研成果。特别是2006年至2009年,中科院吕厚远博士的课题组,通过对磁山文化遗址5个窖穴46个灰化样品和1个磁山博物馆馆藏灰化样品植硅体的系统分析,以及不同实验室9个碳14年代学测定,将磁山文化的年限上溯到距今10300年,并提出了“磁山文化遗址不仅是世界粟的发祥地、更是黍的起源地”等一系列新论点,在国际考古界引起巨大轰动。
磁山文化是武安灿烂文化的发端,在绵延8000多年的文明史、两千多年建县史的发展中,武安形成了磁山文化、冶铁文化、商帮文化、戏曲文化、红色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等“六大文化脉系”,这是我们独有的宝贵资源、难得财富,是武安这座城市的“根”与“魂”,是武安参与发展竞争的“名牌”和“无价之宝”。总之,磁山文化不仅是武安先民留给我们的一块“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文明长河中的一朵“奇葩”,我们将把它保护好、弘扬好,使其不断发扬光!
磁山遗址谈建房选址与养生
张海江
人们一度把山区多长寿老人归因于青山绿水,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空气与水源未被污染等因素。毫不疑问,这些条件对健康和长寿是有利的。
依山,山中的森林,夏季可以减少阳光辐射,冬季能减低风速,有挡风避寒作用,还可以吸收噪声,使环境保持幽静。
傍水,用水方便,尤其是那清澈甘洌的山泉水,终年不涸不竭。水的流动和蒸发作用有利于调节空气,清除污物。
依山傍水建房,还要建在土壤清洁,土质干燥的地方,要有一定坡度,不宜建在山脚潮湿的地方。因为潮湿的住宅冬天阴冷、夏天闷热。
磁山遗址、牛洼堡遗址、西万年遗址、等磁山文化系列遗址同属洺河,洺河为滏阳河流域的支流。上下潘汪为漳河流域,虽然河流不同,但从地望上讲,仅距30——60公里,可以说是同一区域。从大的水系分析,这些遗址正好处于太行山东麓,是黄河下游大冲积的顶端。由于地处山麓地带,黄河水不会在这里储集,在农业还没有充分的发展之前,这里一定是有森林覆盖的因而也不会缺乏雨水和泉水。磁山遗址的动物骨骸经过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签定之后,周本雄先生对野生动物作了精彩的描述。磁山遗址野生动物以鹿类最多,包括梅花鹿、马鹿、狗、四不像鹿、獐和麂。其中獐一般生活在河岸边的芦苇丛中,湖边或山边丛林中。还有野猪、猕猴、花面狸等,说明遗址附近当时有较多水草地带,有覆盖面积相当大的茂密森林,其中包括我们发现的胡桃、榛子小叶朴等树种。花面狸则更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种类,新石器时代,磁山地区几种热带和亚热带动物的发现,说明当时华北地区的气候比现代温暖。个体相当大的草鱼、龟、鳖类和丽蚌等水生物,以及赵窑、潘汪等遗址发现的大量蚌具和蚌壳,表明当时水域较宽,流量大,水产丰富,是一处绝妙的美丽水乡。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住宅的卫生标准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日照,太阳指照在居室内的时间和强度。我们知道,人的皮肤接受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后产生维生素D可预防小儿佝偻病发生,太阳光可杀灭居室内空气中的致病微生物,还能给人以青春的活力,提高肢体的免疫能力。科学家经研究以为:居室内每天照射两小时是维护人体健康和发育的最低需要。层高,一般指地面到房檐的高度。人们在住宅一定的空间里生活,由于呼吸造成一定高度范围内的空气成分的改变医学上称之为呼吸带。经测定在呼吸带内二氧化碳和其它有害气体珠含量大大高于其它地方。因此,北方住宅的层高以2.6—3.0米最为适宜。微小气候,居室内不仅要集光照明良好,还应努力制造舒适环境。所谓的热舒适环境是指温度、湿度、风速等被微小气候适宜。当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于人体,并处于最佳组合状态时,能使人体产生舒适感,通常称为最佳热舒适。保证住宅良好的空气质量,要有足够的居室容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日常的室内污染与通风换气问题。
磁山遗址地处华北地区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地带,四周山峦起伏,南洺河,穿越西部山区东入漳河水系滏阳河。遗址西依太行山系脉红山,东邻鼓山,位于南洺河北岸的河旁高台地上,台地高出河床25米。在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适宜种植粮食及其它作物。磁山与鼓山隔河相望,远处层峦叠嶂,山森茂密,野兽出没,成为狞猎的好场所。形成这个特点的原因是由于古代人都靠近水源居住,以后随着水位下降,导致河床下切,人们不断移近河床。距今8500——2500年的“全新世”中期,是“全新世”的高温期,当时共同的河流域平均气温比现在高,雨量也多。根据孢粉分析,距今7500——5000年,我国气候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摄氏度至3摄氏度,降水量比现在多500至600毫米。新石器晚期,磁山遗址的降水量减少和水位下降,因此导致河床下切,近使古代磁山人不断移近河床。
磁山文化遗址发现的房屋基址,是当时我国发现最早的半地穴式人类居室建筑基址。根据已发现的房屋遗迹各柱洞位置。可以推测些房子采用比较进步的本架结构修筑的。当时南洺河流域本材资源相当丰富,加工也比较容易这是当时盛行本架结构的主要原因。
磁山文化从发掘遗址中房址看,房屋建筑为圆形或椭圆半地穴式,即从地面向下挖一个土坑,再搭架盖成的。其中还保留着前期竖式袋状建筑的痕迹,即穴壁内收。房址面积6——7平方米左右,部分房址有二三级台阶或伸出坑外斜坡式门道供人们出入。
磁山遗址中发现了一些房屋建筑构件,这些构件是1、柱子及柱子横绑的本杆,2、用树条或苇子编织的箔;3、席子,可以推测当时建房子,是先立柱子,再在柱子之间横捆几根较细的木杆固定牢固,然后把织好的箔转在外边,并用麻绳、荆条之类东西把柱子、横杆与箔统一连接,在房顶在上面盖上席子,铺盖谷草,在箔的外面及盖有席子和谷草的房顶上厚厚地抹上一层泥,等泥一干,就用火烧烤,直至烧红泥土变硬,这样一来,抹在箔上的泥就成了坚硬的屋墙,席子谷草上的泥土就成了大瓦一样的屋顶。这样的屋顶和屋墙,不怕风吹雨淋,相当坚固。根据发掘出来的种种资料推断“半地穴室”居直的屋顶应该是锥形或蘑菇状,房屋的外形类似蒙古族人民所住的“蒙古包。”
磁山遗址的房屋虽然已经倒蹋了,被历史的尘埃封存了八千年,现在本柱,箔、席子统统都不存在了,但他们的痕迹却深深地印在那微微发红的坚硬的泥块上,可以看出房屋的建筑形式,并且可以发现当时的建筑技术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屋内挖掘建有灶址,灶址冬天作饭取暖使用。地面铺着谷草,兽皮,并放置着生活用品。在居住区还建有圆形式或者方形窖穴,这是窖穴是用来储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食物的“仓库”。磁山先民建筑半地穴房屋门朝南或东南,房屋相当于离巽门,并且一律治阶进室,风水文化一直影响到今天人类。建筑结构使用了柱子、长椽、(或斜梁)、横梁等木结构构件和木骨泥墙。这种结构的出现,是半地穴式建筑发展成为地面建筑的关键,也为后世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形式奠定了基础。磁山先民的建筑与以前纯粹在地面以下的地穴式建筑相比,虽还很简陋,但由于居住地面以下,所以冬暖夏凉,同时因房顶部分在地上,因此通风和日光也比较好。
磁山移植地处华北地区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地带,四周山峦起伏,南洺河水穿越西部山区东入漳河水系滏阳河。遗址西依太行山余脉红山,东邻鼓山,位于南洺河北岸的河旁高地上,台地高出河床25米,这里既不是山地,又不是河流平原,或三角洲地带,而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大平原的交接地区。
八千年前的磁山地区,是一个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的天然地形,这样的格局是一个天然空调器,冬暖夏凉,空气清新。磁山先民有意识地选择磁山定居开创种谷之最,农耕文明,体现出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是中国风水学的开端。通过磁山遗址发现的房址来看,与现代科研得知的住宅卫生标准:采光、屋高、微小气候,空气清洁度等各项指标相比较,八千年前的磁山遗址房屋建筑形成的各项指标已经达到和接近,已经住上了一个个现代化“小别墅”这是在世界上是了不起的创举。这正是环境养生,住房选址养生的起源。
张海江 ,男,1977年3月生,系磁山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国学院大学专家委员会特邀研究员,河北省影视家协会会员,邯郸市影视编导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冀南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武安市作家协会理事。书画诗作品在国内、国际书画展赛中入选,获奖80余次,入编百余部书画典集。潜心钻研、探索磁山文化,近16年,参与过10余次磁山遗址的考古发掘调研,是全国有影响的磁山文化研究专家,撰写了近百余篇学术论文,在国家权威报刊发表,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磁山文化的关注。为扩大磁山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他呕心沥血,充分利用港、澳、台报刊现代传媒和互联网传播,通过不同宣传媒体,纵横交叉全面覆盖向海内外展示悠久的磁山文化魅力,对弘扬磁山文化,展示华夏文明,打造武安品牌,光大邯郸形象,起到了十分积极作用。出版了《中华文明源·磁山文化探索与发现》一书,这部学术著作集科学性、知识性和史料性为一体,补充完善了磁山文化这部大百科全书。执着追求文物事业,全程参与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和磁山遗址保护棚的建设,编写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展览布展大纲,参与策划设计“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展览内容,曾在中国农业大学为广大师生作了《磁山文化遗址——中国北方农耕文明探源》的学术报告,百余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也是中国农业大学建校以来第一个乡村学者走进大学讲堂的人。张海江自学成才事迹被邯郸经济广播电台、邯郸电视台、《邯郸日报》《邯郸文化》《当代人》《燕赵都市报》《邯郸文化网》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
张海江作品展示区:点击以下阅读
河南文苑||磁山文化
河南文苑||磁山文化与中国历法的形成||张海江(三))
河南文苑||磁山,农历最早发源地||张海江(二)
河南文苑||养生与长寿(一)张海江
中华农耕文明之源—磁山文化|| 张海江
磁山人,陶器||张海江《磁山文化的特点》
张海江磁山文化科研成果汇总(部分)
会“说话”的槐树||张海江
磁山文化,“粟”说“谷今||张海江
磁山,黍、粟 探源|| 张海江
Hash:51a9e82040b78228ac209a73b37eedbc5d846f28
声明:此文由 天荒地未老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