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舰!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基本确定,157件文物打捞出水!

甲午战争的硝烟弥漫,为历史染上最悲怆的颜色,曾经辉煌一时的北洋铁甲海军化为碎片,遗落深海。

图片来源:新锐大众

近日,在甲午海战沉船遗址海域,考古队打捞出157件文物,根据文献记载,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基本确定为"定远舰"!

威海卫是中日甲午战争终战之地, 为逐步探明威海湾内北洋海军沉舰分布情况和保存现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受山东省文物局委托,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甲午战争博物院、威海市博物馆联合组队,自2017年开始开启了威海湾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并于2018年夏,在刘公岛东村外发现一处沉舰遗址。为调查保护沉灭在威海湾内的北洋海军战舰遗址 ,在2019年开展“2019·山东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第一期调查项目”。

此次水下考古项目调集了国内30余名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及相关技术人员,以抽沙揭露方式,对沉舰展开专项调查。

历经二个月的水下考古调查,现已基本确认清代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的沉灭位置,并收获一批沉舰遗物,这是2014年以来北洋甲午沉舰系列调查与研究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

125年后,甲午沉船遗址打捞文物157件

时隔125年,那些埋葬在深海的历史碎片,终于被找到了,拾起像是一块块历史的拼图,拼凑起那段悲壮的记忆。

7月20日,“2019·山东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第一期调查项目”在威海刘公岛启动,在7月12日至8月31日期间,项目全面开展了水下抽沙作业。

当前,已累计潜水作业计751人次,潜水时间约3849分钟,此次调查项目历时59天共发现17处水下疑点,打捞文物157件。

出水文物包括铜、铁、木、玻璃、橡胶等材质,以铁质品数量最多,见有梁架、铆钉、角铁等;铜质品有弹壳、水龙头、管材、铜钉、铜铜钱等;木质品有甲板、铁甲垫木、木盆、木塞等;此外还发现少量橡胶垫、皮鞋底、青花碗片。

器类涉及船上构件、武器弹药、生活器具、个人物品等。代表性文物包括长方形舱盖,铜质标牌、炮台甲板木、铁甲垫木、主炮引信、37毫米哈乞开司弹壳、毛瑟枪子弹,橡胶垫圈,皮鞋底等等。同类物品在以前的“致远舰”“经远舰”遗址调查中有发现。

每一个出水的文物都是历史的宝藏,带着百年前的雨雪风霜,经历了时代的风浪和冲刷,对于研究甲午战争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

用生命去探索,惊喜与惊现并存

要知道,每一样文物的打捞出水背后,都是考古者用生命探索的成果。

考古人员王泽冰告诉记者,“在水下,我们就是生死与共、性命相托的伙伴,对队友必须是绝对的信任。”潜水探摸工作采取潜伴制度,两人一组携带搜索绳下水,如果其中一人发生携带气体不足等意外情况,潜伴会及时采取救助措施。

尽管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每次下水仍然要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海底环境复杂,而且水下考古受天气、潮汐、洋流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更大。

电影里,潜水是一件极其浪漫的事情,翱翔在深邃的海岛,古老沉船横亘眼前,成群的鱼儿游弋身旁,美丽的珊瑚随处可见……但在考古队员眼里,水下考古是门严谨而艰辛的科学事业,这里没有浪漫,更不是猎奇,容不得半点马虎,需要的是绝对的专业和敬业。

现在水下考古的主要战场是在水下深度三十米之内,水深超过四十米便进入技术潜水模式,在水下停留的时间很短,人不能直接从水下出来,而要经过减压环节,面临减压病的风险较高。

由于携带的是打到气瓶里的压缩空气,人如果一下子出水,肺中的气体就会成倍释放,就像一罐可乐里面有压缩气体,摇晃后突然打开会一下子喷涌而出。

不仅如此,在水下压强的环境中,氮气会在血管中形成小气泡,上升的过程中慢慢随着呼吸排出去。为安全起见,会有专业潜水表注明在水下各个深度可以停留的时间。

但是潜水无法确保零风险,减压病是这个行业的死敌。减压病不一定致命,但可能会致残。氮气聚集在血管中,会在关节处堆积,一下雨就会感到疼痛。如果气泡循环到心脏、大脑,还会造成生命危险。

尽管水下考古由于受到技术、资金、时间等条件限制,往往一个项目要历经很长的时间,但每一个考古人对这个事业都怀有极大热情,并期待发现更多水下的历史宝藏。

对考古人而言,每一次潜入海底都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在这片写满历史风云的海域,他们更期待用一次次挑战,去寻找时光留下的印记,亲手把那些百年前的物件打捞出海,是一件神圣而有意义的事情。

抽沙“寻宝”定远舰,发掘百年遗迹

9月2日,“威海湾一号甲午沉舰遗址保护区域划定论证会”在刘公岛上举行。

在论证会上,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王泽冰介绍了整个考古流程。考古队利用多波束、浅地层剖面等海测仪器采集遗迹数据,结合文献材料,准确锁定“定远舰”的埋藏位置。

随后,考古工作选择在遗址上方进行抽沙作业,在深达1—3米的厚厚泥层下,发现并逐步揭露出一段舰体遗迹、采集提取部分沉舰遗物。

在探摸的过程中,考古人员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抽沙,由于抽沙量非常巨大且抽沙的范围有限,很难直观地了解沉舰的全貌,只能通过抽一点、看一点的方法逐步地摸索了解,以此来评估整条沉舰的保存情况,进而来确定是否打捞等。

虽然探索的过程极其艰辛,但是靠近历史的每一步都是值得期待的。

海底长期堆积起来的人类文化遗存丰厚,比大陆上任何时代存在的遗存都要多。

甲午海战遗址和文物,深藏着威海的历史底蕴,是一个时代高度浓度的历史标本,每一件文物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故事,可以真实地再现历史的细节,这是文献资料所不能替代的。

“定远舰”的前生今世,从历史中来,到时代中去

“定远舰”为清朝委托德国坦特伯雷度(该地二战后划归波兰,现名什切青(Szczecin))的伏尔铿(Vulcan)造船厂建造的7000吨级一等铁甲舰。

1885年入编北洋海军后列为海军旗舰,1894年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争中主动开炮迎敌,其主炮威力与超强的铁甲防护能力在海战中有着不俗的表现,一度被誉为“永不沉灭的定远舰”。

后续在威海卫保卫战中,不幸被日军鱼雷艇偷袭而中弹受损,紧急移船到刘公岛东村外搁浅,不久即因战局崩溃主动自爆以免资敌。战后被日军大肆拆卸,武器与舰材被当作战利品运去日本

百年风云一闪而过,多少往事都随着那莽莽沧海滚滚东流去,但“定远舰”定格是甲午国殇的奇耻大辱,是刻在中国人心头的一道百年未愈的剜心之痛,是一段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恸历史。

历史是最好的选择,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今日,我们寻找散落深海的文物遗迹,寻找那锈迹斑斑的历史残骸,寻找定远舰的沉没遗址……追寻历史是为了铭记过去,铭记那段苦难,从历史中来,到时代中去,以史为鉴,走好眼下的每一步。

Hash:fc0b28f7ff381b7e826744f25e8d0e9ce34786e2

声明:此文由 威海新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