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盛开在江心的一朵芙蓉

江苏镇江西北江南岸的金山上有座寺院,叫江天寺,又称金山寺,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始建于东晋。《金山志》载:“山有佛寺,始建于晋明帝时”,即323-325年间,初名泽心寺。南朝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梁武帝令名僧宝志、僧祐在金山举行盛大水陆法会。宋宗鉴《释门正统》卷四载:“所谓水陆者,因梁武帝梦第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保不作水陆(大斋)普济群灵?“帝因去公之劝,搜寻贝叶,早夜披览;及详阿难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类意,用制仪文,遂于润州(今镇江)金山寺修设。帝躬临地度,命僧祐禅师宣文”。这就是中国佛教举行水陆法会之始。金山寺也因此而驰名天下。

水陆法会又称水陆道场,悲济会,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仪式。宋代以后流行全国,内容是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主要活动有结果洒净、遣使发符、请上堂、供上堂、请下堂、供下堂、奉浴、施食、授戒、送圣等。举行这些法事活动,最少得7昼夜,多者49天。参加法事的僧人少则48人,多是上百人,十分隆重。

宋朝元丰七、八年间(1084-1085年),名僧佛印住金山寺时,有海贾到寺设水陆法会,佛印亲自主持,规模宏大,遂以“金山水陆”驰名天下,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四明人史浩尝过镇江金山寺,仰慕这里水陆道场之盛,乃施田百亩,于四明东湖月波山专建四时水陆。

元朝延祐三年(1316年),朝廷在金山寺举行盛大的水陆道场,命江南教、禅、律三宗诸师说法,参加僧众1500人。至治二年(1322年)又举办了一次规模宏大的水陆法会。正印《金山大会归堂》称:“金山大会,诚非小缘。山僧得与四十一人善知识,一千五百比丘僧,同入如来大光明藏,各说不二法门,共扬第一义谛。”可见,金山寺的水陆道场在历史上享有盛名。

正由于金山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特殊地位,历代对它都倍加关注。唐代武则天的侄孙灵坦出家后,任金山寺方丈,相国裴休的儿子出家后,也曾任金山寺方丈。宋神宗把高丽金钵赐给金山方丈作佛印。元代皇帝在此举办水陆大会,赏赐甚丰。明代释澈法师任金山方丈时,曾为万人开堂传戒,皇帝赐袈裟一件。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多次游金山寺,题字作诗,赠送藏经珍品。

金山寺主要传禅宗临济宗,与高旻寺、天宁寺、天童寺并称为禅宗四大丛林。明代周忱在《赠文海禅寺还金山序》中说道:“历代以来,僧伽攸聚者,常以于计;禅林老宿之欲倡其道者,常在于此,诚四方掸刹之冠。”金山寺历代高僧辈出,唐代有灵坦、法海;宋代有佛印、宝印;元代有应深、行端;明代有德全、正性、释澈;清代有起乐、明诠、观心、隐儒。近代有宗仰、太虚等。

金山寺不仅是著名的佛教寺院,而且珍藏着众多的珍贵文物。如今,金山寺最为著名的文物是苏东坡的玉带、诸葛亮的战鼓、文徵明绘的金山图以及周鼎,并称为“金山四宝”。历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如王安石、苏轼等都多次畅游金山留下许多诗文书画、碑刻,有些成为千古绝唱。

唐朝诗人张祐的诗曰:

一宿金山寺,微茫水国分;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

树影中流见,钟垢两岸闻;因悲在城市,终是醉醺醺。

宋政治家王安石《题金山寺》一诗也很有气势:

天日苍茫海气深,一船西去此登临;

丹楼碧阁皆时事,只有江山到古今。

东坡曾多次游历金山,与佛印、宝觉、圆通等法师交往甚密。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中秋,东坡携友重游金山,江涛滚滚,月色如画,命绹歌咏了熙宁九年(1076)在密州写作的千古名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苏东坡还给金山寺题了一首回文体诗,描写了金山寺的迷人风光: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金山寺自东晋至今,历经沧桑,屡有兴废,曾用名江心寺、泽心寺、龙游寺等。1948年发生火灾大雄宝殿和藏经楼毁于一炬。1949年后,政府几次拨款修整寺庙,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金山寺重新交给佛教团体管理,对寺庙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在慈舟方丈带领下,1985年动工重建大雄宝殿,1990年建成并举行了大殿落成及佛像开光仪式。新建大雄宝殿既保持了佛教寺庙的建筑特色,又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歇山重檐,飞椽斗拱,雕梁画栋,坚固庄严。红色廊柱,黄色琉璃瓦,内外是精美的彩绘。把殿堂内外装饰得金碧辉煌。内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尊大佛,仪态安详,端坐在正中的莲花座上。两边是十八罗汉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大佛背后是巨大的海岛塑像十方三世佛菩萨、护法诸天隐现其间。海面上有十八尊者像,海岛观音独占鳌头,两侧侍立善财、龙女,法像庄严。大殿正中悬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大雄宝殿”金字匾领。

慈寿塔最早建于南朝齐梁时代,原为两座宝塔,南北相对而立,后倒坍。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年)建成一座八角七层塔。明朗隆庆三年(1569年),明了法师重建,清同治、光绪年间加以修葺。现存的塔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修建,砖身木檐,仿楼阁式,七级八面,每级四面开门;在楼梯盘旋而上,每层有走廊和栏杆可凭栏远眺,面面景色如画。东面焦出如碧玉浮江,南面长山葱葱郁郁,西面的金山鱼池波光粼粼。北面的瓜洲古渡在烟波中若隐若现。王安石在《金山》诗中生动描绘了登塔感受:

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

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金山还有法海洞、白龙洞朝阳洞和仙人洞“四大名洞”。其中法海洞最为有名,洞中供奉着法海和尚的石像。法海俗姓裴,是唐宣宗远相裴休之子。他初来金山时,寺庙倾毁,杂草丛生,半山崖有一条白蟒蛇经常出来伤人,百姓不敢上山烧香。法海勇敢地与白蟒斗法,将白蟒赶入江里。他燃指一节,立志修复古刹。在僧徒和周围群众的支持下,法海修庙盖屋重续香火,被称为“开山裴祖”。法海圆寂后,弟子们在他坐的石洞里雕了这尊法海石像供奉他。

民间有法海和尚自恃神通广大,干涉青年婚姻的传说,《白蛇传》使法海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它的传奇色彩反而掩盖了作为金山寺祖师、一代名僧的本来面目。

金山寺与日本佛教界也有较深的源缘。唐代以来,不少日本僧人飘洋过海,来金山寺参禅学经。唐代有空海法师,宋代的荣西、觉心、成寻,元代的古沅、邵元等僧人,都到过金山寺,为中日两国佛教界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Hash:df721da401214cff93ba2e4516071f0bf7b9e9bd

声明:此文由 鹰眼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