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寒水果引路人万亩桃园守护者

5月13日,随着一场降雨的来临,在宽甸河口桃花盛开的地方,桃园中的鲜花已彻底凋落,果农们也告别之前的忙碌,变得清闲起来。但一位老人仍奔走在桃园中,提醒果农做好树体的护理工作。

老人名叫曹学春,今年79岁,是宽甸满族自治县果树产业协会会长。他把毕生的心血和热情,全部投入到大山深处的1万多处果园里,成功推广了燕红桃、寒富苹果等优良水果,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作出了杰出贡献。

实现儿时梦想 引进满园果香

作为沿江燕红桃项目的发起人和技术负责人,只要一谈到果树,曹学春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小时候家里穷很少吃水果,当时就想将来去学种水果,让每个人都能吃上,就是这么一个想法让我一直坚持到现在。”曹学春回忆说,宽甸因地处全国大苹果、大桃栽培区划北限边缘,很多优良水果品种难以安家落户。很长一段时间,宽甸水果产业发展落后,宽甸人吃的苹果和大桃全靠外进。

后来,怀揣着梦想的曹学春到农校学习了果树专业,学业有成后又回到了家乡宽甸。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做了不下百种实验,就是为了找到最适合在宽甸栽种的果树。努力终有回报,几十年中,曹学春共引进115个品种。其中,1980年成功选出燕红桃、银白桃,2000年成功选出寒富苹果、王林苹果、金翠香梨等五个品种,并已经先后应用于生产。

曹学春的成功不仅鼓了农民的腰包,桃园美景也激发了著名词作人邬大为的灵感,他编写出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传唱至今。也因为这首歌,鸭绿江畔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全国闻名,长甸镇河口村也被评为“全国十大美丽乡村”。如今,宽甸沿江一带燕红桃种植户已经发展到了3100户,种植面积达4万亩,年产量8万吨,年产值4亿元左右,户均产值12.9万元。

在成功引进燕红桃后,曹学春自2002年开始在宽甸推广寒富苹果种植,2007年又开始抓“一村一品”发展银白桃项目,均收到良好效果。曹学春的努力彻底改变了宽甸因气候寒冷不能发展水果产业的落后局面,不但让农民吃上自己种的水果,也为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别人的“点金石” 家里的“陌生人”

在果农中的眼中,曹学春是热心淳朴的“点金石”,而对此感触颇深的要属宽甸古楼子乡蒲石河村的杜学宝。杜家房前屋后有2亩多地,之前种山楂年收入才600多元。1991年,曹学春来到杜家,建议杜学宝在院里进行桃树育苗,并保证第二年就能见到利润。了解到曹学春是果树专家后,杜学宝当机立断砍了山楂树,第二年收入果然一下子增加到了5000元。转眼20多年过去了,杜家目前年收入已经达到了30万元左右,大大地改善了全家的生活条件。

在家人的眼中,曹学春是一年见不到几面、令人心疼的老爷子。这些年里,曹学春每年下乡、待在果园里的时间要超过300天,有时候好几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几乎成了家里的“陌生人”。

虽然这些年遇到过各种难题,但曹学春一直甘之如饴,只有一件事让他现在回想起来仍难释怀。那一年,他正长驻在古楼子乡进行秋建。有一天,同行乡干部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没说几句,这位乡干部就把电话递给了曹学春,当时他还以为是果农咨询技术问题,没想到电话那端却传来90岁老母亲的哭声。

原来,当天正是曹学春母亲90岁生日,老人左等右等,等不到儿子回家,于是费尽周折才找到曹学春。“当时心里特不好受,真是忙得把她生日这事忘了个彻底。”说着,曹学春侧过头抹起了眼泪。他当天晚上坐车赶回了宽甸县城的家里陪母亲过了生日,第二天一大早又急忙赶回了古楼子乡。

带着忘我奉献的精神,抗寒水果引种成功了,果园也建成了。但曹学春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一边不停试验搞创新,一边传授果树科学管理技术。据统计,曹学春在发展期每年举办120期培训班,年总培训5600人次,发放自编银白桃、燕红桃、苹果资料1万余份,为宽甸果树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宽甸的果农都称赞他说:“老曹是为人民无私奉献,为党旗增添光辉的老干部!”

记者│于迪 编辑│魏丹阳 崔祎乔

Hash:8d76f4d9e59e567dd88a3b9c4cd66ec767a12198

声明:此文由 今日丹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