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着美好快乐记忆的两个部队大院

自我上小学二年级起,我的家从罗家大院搬到了仓南胡同的简易楼,直至我们长大、成家都没有真正离开过这里,直到了千禧年前的大拆迁。我家的位置正北就是陆军总院,东面即是总参二部。两个大院一路之隔都是当地居民特别是小孩最爱去且经常去的地方,因为有许多同学之家就住在那院儿里,更是因为在我们看来,它们不是公园却胜似公园……

两个大院都隐藏于高高厚厚的深墙,于胡同巷尾融于一体又相对独立,仿佛是一个应有尽有的室外桃园,院中就有商店、食堂、礼堂、游泳池,且又都是公园般的景致,院中有园,植被葱郁,花园假山,亭廊小径……以至于无论何时,即便是上学放学或路过,都会尽可能的穿越其中,乐此不疲。

一处是位于南门仓5号的陆军总院占据“大仓”近四分之三的面积,大仓外围院墙和院内仓房墙体都是用大城砖砌成,最早都是戒备森严的军事禁地,南门西门均设有岗哨,医院基本不对外。曾一度挂名为“北京军区总医院(西院区)”,几年前又更名为“陆军总医院”。我们平常称它“总院”(标准发音一定是“总怨”)而不是“总医院”,因为它不仅仅只是医院,对我们来说更大范围是休闲观赏娱乐的游乐园。从大人乘凉散步到小孩练骑车玩耍,从购物到看病,总院都是周边居民的首选之地,这种方式延续到我们的下一代,我孩子小学时的大会竟然还在这个礼堂!作为医院,由于其的地理位置优越及服务提升,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青睐。

院中大半部分都属医院病房楼区,印象中地处南大门附近的平层病房楼格外特别。进入坐北朝南的大厅,左右对称,前后(即南北纵深)有数排走廊,以此划分各科,分散又集中,清晰又易辨。楼内长长的走廊,间间病室扇扇房门南北隔廊依次相对,再转入每一间病房,对面一侧(朝南或朝北)窗旁斜开错落出一个个像观景式阳台的玻璃房窗,由此竟可直出楼体室外。如果从空中俯瞰,定像一个巨型多翅侧翼齐展的飞机轮廓,气势磅礴又平平稳稳,猜想其最初设计理念可能正基于此。

这样房房都可直通步入院子,而不必从楼内-走廊-大厅穿梭出来,既有利于病房通风,又便于病人晒阳换气,一定程度上还避免了病室交叉、人多嘈杂进出拥挤占路的问题,紧急时候还可为抢救运送病人或物品开辟了另一条直达通道,真是一举多得的设计。阳台外周,左右相通,前后自然相围,形成一个又一个天然花园,开放的灌木环绕,绿郁清新,像庭院式,更像是新颖别致的休闲疗养所。

总院里生活区域也很大,内部又分割成片,有军营一般高大整齐的排子房,有错落有致、造型独特、架出地面一米以上独栋木制小楼,还有后来不同年代的楼区,直对大院西门处有一栋二层的大礼堂,除了内部使用,每每周边学校单位甚至东城区属组织的大型活动也多在此举办。我曾就读的中学与它仅一墙之隔,几乎正背靠背,同属大仓之圈围以内,我们学校几乎所有的大型庆祝联欢会都是在这里举办,几乎人人都登上过这里的舞台(大合唱歌舞),因此它四通八达的大门小径都曾是我们上下学、冬季(绕大仓)长跑抄近儿的必选之路。

这里还是我们蹭看内部电影最早最多的地方,“中国电影-新闻简报;朝鲜电影-又哭又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当年大部分都是在这里看的,有时一场(蹭)进不去,就要等下一场,今天进不去,就要等明天后天。记得有一段日子,电影连续放映,白天人多不易混入,我们就等晚场熬夜看,也有过为看电影耽误上课的个别时候。这种便利一方面得益于住的比较近,另一方面是这里的熟人多。——除父母长辈认识的,入小学时同年级的一一班几乎全部同学都是住总院,不同时期我的同班同学G秀英Z叶C莹莹L翠玲等也是住在总院的,有的家后来随父母离休搬离了这里,也有的家从平房搬入了楼房,一直住在院里。

如今这里拔地而起成了密密的居住楼区,原来内部的医院也早已面向社会,近些年又相继建起了“外科大楼”和“干部病房楼”等现代化的高层大楼。昔日的森严大院俨然已成为全面开放的便民保障医院。

另一处就是位于仓南胡同5号的“二部”大院即“老段府”旧址,民国时曾是段祺瑞的住所,我们小时候还称那院称为“大鹰”。最初街门面南而开,后改西开,当年正门前有一对大石狮,还有门楼影壁,大门内有一个大地球仪造型,一只雄鹰傲踞其上,因此得名。后来成为总参的家属院,又称“总参二部”,即总参谋部军训部和兵种部的简称,围墙皆用黑漆漆的大城砖砌成,很长时间都是戒备森严的军事禁地。

作家王朔曾在其早期的诸多作品中都有过对这处中西合璧的建筑院落的描述,以及生活在院里的那段时光的回忆。

最早正门门楼(几经改换和修缮)前有一对大石狮,前门设岗(后改为传达室)后门有哨位,都是实枪核弹的士兵把守。

沿着中轴线路由南向北进入依次是影壁、前大殿、中院(并排跨院)、后跨院、外围,总体形成“回”型。

穿过影壁中拱形的门洞,进入前院,正北就是大殿,西侧并排的房高看起来像是两层,其实只有一层,最初是会议室,后作为舞厅礼堂之用。左右两侧是对称的走廊,前后左右通连着别院它园,都有抄手游廊相接相连接,即使刮风下雨,有游廊遮挡,也是出入无妨。院与院的月亮门巧妙灵动精致,前院廊前有小石桥连接花园和大殿,桥下水池环绕,水中养鱼,曲径通幽又赏心悦目。精致耀眼的五彩玻璃门窗、浑圆的石柱纹饰、别致的护栏造型等等颇具西洋建筑的风格,与中式风格的小桥流水、假石亭台、花草园林巧妙的衔接并协调柔和成一体。

从两侧走廊的过道北进,便是最大的主题院落,东西北三面一圈西洋风格的灰石色二层楼房(与前面的大殿礼堂刚好围合成一个方方正正宽敞露天的院子)。左右两侧均有楼梯,平层的楼下几面分别有拱形和圆形门洞,可穿达后院和跨院。

并排东邻的院子形式相似,也是灰石色二层三面围院式,两院中间一门洞接连,景致氛围却不一样,东侧跨院中间,分散有序的种有桃树梨树等,花开季节,粉白相映,格外诱人,平日也显得清静许多。——有同年级不同班的同学W春燕家住在这个院。

向北穿过又一个小走廊,即进入又一个二层三面围楼的后院,院子比前面的中院要窄小许多,走廊间隔转角之处的廊柱也缩小很多,看那格局,猜想可能是当年保镖护卫及工作人员的办公或住宿区。——为何如此清楚?因为我的同学L兰英家就居住在这个后院。

中院平层之间走廊通连,转角之处瓜棱廊柱,粗重坚实。露天院子以鹅卵石青石板交相铺就,结实耐磨又新颖平阔。紧依礼堂的北侧墙体(即是围楼院子的正南面)还巧设有一个四方的平石(舞)台。这里经常放映露天电影,幕布就势就搭在礼堂北侧墙体垂落在小舞台之上,与电影院的格局形式近似又更加巧妙。

我的小同学C百虹和中学同学C丽萍俩人家同住在西侧主院的二层,C丽萍家几乎就住在二楼正北侧正中的位置,在走廊极目俯瞰,楼下左右中前尽收眼底,更是观影的最好位置。如果您见到过二楼走廊正中总有一两把(折叠)躺椅,那定是我这个同学家的无疑。后来C丽萍家也成了当年我们制作道具、排练节目、学习小组的首选场地。

这也是尤其吸引周边住户特别是小孩子的地方,每每有电影放映,消息就会一传十十传百的扩散,拿着马扎儿的带着小板凳的搀扶着老人的领着孩子的……陆陆续续自发而来。

早期门卫管卡严,更因为最早那两个院子都是有人把守不可随便进的,就会徒生遗憾,而有同学带着或名正言顺的找同学就可以大摇大摆的出入其中,蹭场电影,那种满足感别提有多爽了。

核心区域外围,往西往北便是食堂-锅炉房-后门-营房-土山松林,以及后来建的游泳池。往东往南还有大小不一的跨院小楼-花园假山-八角亭台。再外围便是四通八达的便道小路,后来延院墙建起盖的幼儿园住宅楼多在于此。

生活楼区域外,似乎是为了与外界隔绝,其院体最北侧居然有一溜数十米高的土山,山上林木密布,山间石道凉亭,山脚下有洞口,也又说是过去的水牢,皆因早期后门有部队驻扎,假山一带便成了是军事营区,是不开放的,甚至是不允许靠近的。

一般人员前门进出,后门大多仅供车辆和部队士兵及伙房、锅炉房补给等专车特许出入,时间久了竟发现进出的军车车牌都是以“辰5-004”开头的,感觉像知道了军事秘密一样,其实大概就是部队的番号而已。

我家后窗斜对二部后门,正是近水楼台,沿着院墙一溜的二层营房,墙面上开有一排方形窗户,窗户上方有三角形的窗楣,上面有精美的花型浮雕。另一溜编着号的车库(像现在消防队的格局)等尽收眼底,因此,不但车辆进出清楚易见,就连车辆养护清洗都像在眼皮底下作业。除此之外还可看到战士们列队出操、格斗训练、夜间出动,也见过他们(将一个个军绿木箱和一摞摞胸型靶板抬上车)整装出发打靶,夕阳西下又扛着靶板而归……那场景就像《打靶归来》那首歌里唱的一样!定期定时营房内外都会传出他们嘹亮的歌声、整齐的掌声、竞赛加油和欢呼的呐喊声,阵阵响彻耳畔,声声直入云空……

此外这两个军队大院的小商店和食堂时常会供应一些当年紧俏又受欢迎的东西,也很具吸引力。比如总院商店自制的冒着热气的豆腐,二部食堂四季自制的能看见红小豆子的小豆冰棍……;对了,早年二部队有驻军的时侯,定时定点的还会有军号声,这其中又细分为起床号、吃饭号、出操集合号、熄灯号……,真的是眼福、口福、耳福——“吉祥三饱”!

曾经老宅深院如今已经今非昔比,标志性的铁门、地球仪和雄鹰、石狮子早已不见了踪影,最具特色的建筑群也岌岌可危没有了本来的风采底蕴,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毫无特色快餐式的民居楼房,那些精美的建筑连同那段段辉煌、特殊的历史以及我们曾经拥有快乐,都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

就让我们一点一滴、慢慢细细的回望走过的足迹,梳理经历的过往,把美好和快乐存留收藏于心底!

Hash:0d6de448e327c6f100f4c0510576c99d6f03eee5

声明:此文由 皇城根儿胡同串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