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碑林,你知道多少?

碑林区位于西安城区中心东南部,总面积23.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2.89万。自隋唐明清,先后是大兴城长安城和西安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碑林区历经1400多年的历史变迁,因辖区内有中外闻名的宋代“碑林”而得名,是一个古城文化与现代文明精粹汇集的中心城区。

古迹遗址

全区旅游资源丰富,汇集了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14处,全国4A级旅游景点3处,还有各种遗址古迹共27处。书院、寺院、城墙、街坊、牌楼、以及仿古建筑各具风格;儒教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金石文化相互辉映。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

西安碑林(国家4A级旅游景点):位于今文昌门内西侧的三学街上,北宋京兆学旧址北面。始建于北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为保存唐代开成年间所刻的《十三经》而建)宋代为孔庙,1950年扩建为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石碑博物馆,占地3万平方米,陈列面积3千平方米。西安碑林是我国保存古代碑刻时间最早,内容最丰富的地方,从1950年起,曾经有多次整修,扩充陈列室,调整内容,增加了碑石,目前碑林博物馆主要由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组成。现在共有7个陈列室,6个陈列廊,8个碑亭,共存碑石1788座,其中新增678座,包括碑48,墓志509,经幢50,造像牌70,刻线画1幅,是一座书法艺术宝库,其中,还有供临时巡回专题展出的陈列室四间。

现已和城墙景区联合创建国家5A级景区。

西安博物院(小雁塔)(国家4A级旅游景点):位于西安永宁门西南三里。2007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院以著名唐代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雁塔为中心,整体按文物鉴赏、旅游观光、综合服务三大功能区设计,形成了一个集博物馆、名胜古迹城市公园为一体、文化气氛浓厚的高品位的历史文化休闲场所。院内收藏了西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13万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4400多件,以展示的珍贵文物,唐代千年古塔、悠扬的雁塔晨钟、秀丽的园林景观而闻名。

小雁塔, 原为唐长安城开化襄城公主宅,文明元年(684)唐睿宗为其父皇高宗李治献福而立为寺,初名为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690)改名荐福寺。清康熙(1662——1722)年间再修塔寺。1965年对小雁塔加固修复的同时,保留了其无塔顶和塔檐檐角残缺的现状,维护了古建筑的文建风貌,是唐长安城中著名皇家寺院荐福寺的佛塔,已有1300余年历史,是西安地区保持了初建时原貌的唐代建筑,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每日敲响的“雁塔晨钟”被誉为长安八景之一。现是全国第一批重点保护单位和“西安旅游十大景点”之一。

西安事变遗址:西安事变纪念馆位于西安市建国路69号,是在“西安事变”重要旧址张学良将军公馆、止园杨虎城将军别墅(现为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旧址纪念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张学良将军公馆、杨虎城将军止园别墅、西安事变指挥部、新城黄楼、高桂滋公馆、五间厅等旧址。展出有“张学良将军生平”等历史照片、大量历史文件及文物等。1997年6月,西安事变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94年6月,被中共西安市委、市政府命名为“西安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次年5月,又被中共西安市委、市政府确定为第一批国防教育基地。2004年6月,被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少工委命名为首批陕西省“红领巾实践教育基地”。西安事变纪念馆是陕西省首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之一。

西安城墙(国家4A级旅游景点):西安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隋、唐都皇城的遗存上历经八年扩建而成的,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建筑,为国家重点文物单位。城墙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总周长11.9公里,城墙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1983年省、市人民政府成立了西安环城建设委员会,开始对西安城墙及护城河、环城林进行全面修整。如今,环城公园花坛草坪遍布,它的雄伟壮观和多姿多彩,为古城增添了无限风光,也让古城墙焕发了新的生机。

现已和碑林景区联合创建国家5A级景区。

钟楼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距今已有600余年。原址在西安市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现址,成为一座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昔日楼上悬一口大钟,用于报警报时,故名“钟楼”。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每边长35.5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如今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市中心,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隋灭北周后,在汉长安城东龙首原一带营造新都。于开皇二年(582)兴建,开皇三年即迁入新都宫城,定名大兴城。大兴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是现存明清之西安城的7倍。唐建国后,仍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仅作了局部修建和扩充。唐末天元年(904)朱全忠迫昭宗迁都洛阳,并令拆长安宫室屋木自渭水浮入黄河运往洛阳。隋大兴、唐长安城作为国都320余年,至此全部废毁。隋大兴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东西对称。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北宋吕大防又作图刻石以期永垂后世,此图仅残存一部分,是至今保存的隋大兴唐长安城的最古老地图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

兴庆宫遗址:位于西安市东门外咸宁西路北,现修建为兴庆宫公园,占地面积52公顷,其中湖面150亩,是西安市最大的文化遗址公园。公园设计既继承了我国民族传统风格,又吸收了国外造园的艺术特点,宫殿与园林风光各有千秋,别具一格。兴庆宫公园已经走过四十余年的历程,主要景点不断翻新改造,园内生机勃勃,风景宜人。每年都有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和花卉展出。使人们在游览历史遗迹中,回顾千年沧桑,凭吊兴衰,在观赏中回味盛唐的灿烂文化、美丽传说。兴庆宫不仅以它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优美的园林风光吸引着中外游人,更是西安市民休憩娱乐的最佳场所。

董仲舒墓:位于西安市碑林区和平门内下马陵。下马陵东至和平门,西通柏树林街南口的碑林博物馆,在这条街偏东北侧就是董仲舒墓所在。墓现存圆丘形封土,底径6米,高2.5米,墓前立墓碑一通,墓后数米是一座六角凉亭,并有近代建祠堂三间。董仲舒墓又叫下马陵,据记载,董仲舒去世后,汉武帝亲自为他选择安葬之地。这位汉武大帝出于对董仲舒的尊敬,每次经过董仲舒墓,三十丈之外便下马步行,从此后也便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骑马者,乘轿者,凡经过董仲舒的墓前,都要下来步行。因此民间就称此为下马陵。

宝庆寺华塔:为中国隋朝之塔。位于西安南门内书院门街西口北侧,是西安历史文化散步道的第一个景点,华塔是宝庆寺内之塔。 唐文宗(公元827——840年)时以五色砖在寺内建塔,因五色似花,称宝庆华塔(古时华与花同用)。宝庆寺华塔高约23米,七层,平面呈六角形,内有石刻佛像及经幢等。1957年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中书院:为明代官办的地方性学术机构,明清以来享有盛名的学府。书院建筑形制宏大,环境宜人。讲堂名曰“允执堂”,六楹。生徒宿舍六楹,住屋四楹。1612年增建“斯道中天阁”一所。清康熙三年(1664年)又建“仁在堂”及“醒钟楼”。院内房屋总计370余间,占地面积130.36亩。建有池塘假山、亭阁石桥,风景秀丽。1991年兴修书院门古文化一条街时,恢复修建了石牌坊,匾额上书“关中书院”,为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仙宫:又名八仙庵,位于西安市长乐坊,始建于宋,元至正(1341——1368)年间增修,原为唐代兴庆宫遗址的一部分,现在是古城西安最大的道教庙宇。总建筑面积8200多平方米。八仙庵相传建于宋代。元、明、清各代屡次翻修,格局日趋完善,建筑日益壮观,其建制分中东西及西花园,中路有灵宫殿,八仙庵(主殿),斗姥殿;东路有吕祖殿,药王殿等地,西路有邱祖殿,监院房等。殿堂建筑均保留了明清两代风貌,风格古朴,布局紧凑,庄严雄伟,是西安现存最完整的一座道观。公元1900年,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到西安避难,曾颁发1000两白银,命八仙庵道长李宗阳修建牌坊,并赐八仙庵“敕建” 二字,高悬于庵前门领之上。新中国建立后,当地政府数次拨款整修。八仙庵现占地110亩,由山门至后殿,分为三进。山门外,有清光绪二十年砖砌大牌坊两座,门外的影壁上刻有 “万古长青”4个大字。山门两端,钟、鼓楼分立左右。第一进殿5间,第二进分前、后二殿,第三进正殿门楣上悬有清慈禧太后亲笔题写的“洞天云籍”4 字匾额,大殿两侧,是东西跨院。

卧龙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柏树林街,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创建于汉灵帝时(168——189年),隋朝时称“福应禅院”,距今已一千八百多年。宋初有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终日高卧,时人呼为“卧龙和尚”。宋太宗时(时76——997年)更寺名为“卧龙寺”。1957年7月31日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隆巷高家大院:西安市兴隆巷42号高家大院,是西安市保护最完整的民居院落之一,2001年被西安市政府确立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升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高家大院建于清代中叶,是著名剧作家、教育家高培支先生的故居。高培支(1881——1960),西安易俗社的创始人之一,曾4次担任易俗社社长,并于西安解放后率先将易俗社上交国家。易俗社是世界上现存的三家最古老的剧社之一。

高家大院保留了古朴、传统的民居建筑风格,历经了百年沧桑。该院坐北朝南,上房为硬山明柱出檐二层楼层建筑。二道门为三开门,即一个正门带两个偏门。过厅也是硬山明柱出檐式建筑,且前后、东西相向对称,带有耳房。院内两侧的厢房都是“房子半边盖”的典型陕西民居。大门为生漆木门,拴马桩立于门侧,两个门墩上浮雕麒麟蝙蝠梅花鹿等吉祥动物。过厅的房门上刻有牡丹梅花、宝剑、方鼎;上房的门上则为梅、兰、竹、菊四君子图案。二门及其门上的砖雕精美异常,除花鸟竹木以外,“平安福”“苍竹”等字如浮空中。整个大院古韵四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家大院的门楼雕砖及房屋的木质构件,具有典型的地方建筑装饰艺术风格。该院落从房屋结构到室内家具陈设都完整地保留下来,这样完整的院落如今在西安已很难见到。

芦荡巷39号姚家大院:姚家大院始建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大院坐西向东,分为南、北两院,两院之间一墙相隔,原本无门相通,2007年整修时,在隔断南北两院的墙上开了一扇小门。北院是一栋砖木结构二层楼房,1930年修建,占地面积约360平方米,是大院当时的主人姚文青在原有建筑基础上,结合北方窑洞式房屋、南方楼阁,以及西方的拱形窗户改造而成的。楼下是窑,冬暖夏凉;楼上宽敞,站在阳台上可俯瞰前面两院及门口和街道。二楼屋檐所用的天卷式构造,是一种典型的明代构造。挑梁的房架结构也被古建专家评为特色之一。另外,槅扇门、木板楼梯、楷书“青门安居”门楣、墀头上的砖雕图案等,也使得老宅古意甚浓。

郗家老宅:位于碑林区东关南街亘垣堡6号。老宅大约建成于1891年。在这座古老的清代宅子里,诞生了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郗朝俊。郗朝俊,字立丞,号励勤,华阴县南洛村人。1901年考为庠生,次年入关中大学堂攻读,1905年被学堂选送日本。留学期间,深受孙中山“推翻满清,建立民国”思想影响,于同年参加同盟会,并主办《关陇》杂志。1911年先后毕业于政法大学、中央大学、并获法学学位。辛亥革命胜利后,他曾先后担任国民党陕西各种职务。期间,致力教学,伏案著述。1961年,他与康继尧作为辛亥革命仅有的两位陕西代表,赴京参加辛亥革命50周年纪念会,受到周恩来总理,董必武副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郗家老宅属于清代传统民居,由于郗家分家的原因,原本前后100多米长,五进五院的大宅布局已经不再完整。老宅总体为木质结构,以石为基础,由木柱支撑,分为上下两层,二楼木质走廊栏杆上雕刻着精美的莲花仙桃、花蔓,一对开口龙头从栏杆柱上伸出来,气势非凡。一层木门上有精致的香炉、花卉、人物等传统木雕。它不仅是名人故居,也具有历史价值。经过百年岁月,老宅历经世事沧桑,却依然完整、精美、考究,它不仅浓缩着关中地区的文化历史,也蕴含着当地的建筑特色,反映了当时西安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和人居环境。

于右任故居:坐落于西安书院门52号,始建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故居面宽三间,进深八十米,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由门房、花园、听房、厢房、上房、后院组成,为砖木结构的三进院落。

于右任先生名伯循,字右任,1879年出生于陕西三原县,他是国民党元老、民主革命的先驱、辛亥革命元老、书法大师和著名的诗人。1947年,于右任将家室迁回现书院门的于家老宅。2002年在中央及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开始故居的筹备复建。2009年,在于右任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落成开放,现为西安市首家私人故居纪念馆。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

罔极寺:是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太平公主为其母武则天所立。取名于《诗经》“欲报其德,昊天罔极”之意,称罔极寺。寺内建筑布局严谨,山门内韦驮殿、金刚殿、钟鼓楼大雄宝殿、卧佛殿依次排列。有清朝所建金刚殿及明朝碑碣、山门外独角兽、唐朝莲花座等重要文物古迹。

(来源: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

END

Hash:c4a8aaf9cfa63e304670296e138ca8e2f319e796

声明:此文由 魅力碑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