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党史| 追寻史诗 致敬悲壮——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重访 |郝安专栏
(一)
沿着毛泽东当年走过的路,在芳菲四月的微风细雨里,我们驱车前往 浏阳文家市,去追溯中国共产党早期跌宕起伏、金戈铁马的一段历史。
文家市距湖南省会长沙百余公里。这个省界小镇因为在中国革命史上发生过一件大事而名扬天下。94年前,秋收暴动失利的三路人马,就是在这里集结会师,兵发罗霄,上山割据,进军井冈的。
会师旧址里仁学校,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是一座墙垣高大,四进两厢的砖木结构古楼。虽然经过了上百年的风浸雨蚀,饱历沧桑,但染上了革命印记的这幢殿宇,远远望去仍不失庄重巍峨。院落两边墙上,保存有“打土豪分田地”、“建立 工农政权”等内容的红字标语。斑驳色褪的字里行间,留下的是昨天鲜血与土枪长矛共写的那页悲壮历史。
在一处壁框内,镶嵌着一面缀有五星、镰刀、锤子图案和“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字样的红旗。这是 秋收起义部队的第一面旗帜。想当年,它曾经是怎样的凛凛威风,猎猎飘展,召唤过多少劳苦大众云集麾下,干革命,闹翻身,求解放。如今,这面弹痕累累、功勋硕硕的战旗,被作为重要的革命文物供放在这里,风采依然。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它行着注目礼。
拾级上阶,漫步庭院。左侧一栋红柱红门红窗的连廊,有一间标明是毛泽东当年的住房,屋内一把破椅,一张旧床,陈设极为简单。另一间木板墙面的大屋,是前敌委员会会议室,高敞、明亮。1927年9月19日夜里,毛泽东就是在这里,慷慨陈词,力主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引兵井冈。
还有战士的住地,秋收起义部队的伙房,都依旧貌复原。我们细心地浏览,翻阅着这一页页过往的历史,思绪万千,感慨万端。
眼前的一切都默默无语,但一切又都是那样的生动鲜活。就像时光倒退,回到了狼烟烽火的艰难岁月。高大的古樟,简陋的桌凳,原始的桐油灯盏,暗旧的镂花门窗,都在述说长存的一段段英勇悲壮的红色故事,都能让我们在历史的宏厚述事中,寻找到共产党人的思想源头,感受到一代英雄的力度,了解到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曾经遭受的苦难,领略到当国家和人民罹灾患难的时候,与我们血脉相承的祖辈,是如何义无反顾承负起民族解放大业的精神风貌。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二)
中国革命是一首史诗;秋收起义是其中最激越的一行。
如今,岁月裹挟着 秋收暴动的厮杀和枪炮声已经远去。然而在我们的回眸中,分明还能看到它掀起的巨浪是何等的排山倒海,拍岸的波涛又是何等的惊天骇地。
1927年,是中国革命史上最为悲痛也最为悲壮的一年。这一年,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曾经面临过一次危及生死存亡的考验与选择。
本来,国共合作大革命高潮迭起,华夏大地出现光明。孰料, 蒋介石举起肮脏之手,把多难的中国又涂抹得一片黑暗。面对残酷、暴戾、屠杀的白色恐怖,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就是在这个党史上有名的“ 八七会议”上,毛泽东用浓重的湖南方言,石破天惊,提出了著名的论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生死关头,年轻凛然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被征服。他们毫无惧色,毫不气馁,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以血与火的抗争作出了最凝重最明智的应答。
秋收起义,黄麻起义,广州起义,年关暴动……从罗霄山到大别山,一系列武装起义相继爆发,农村革命根据地陆续建立。
1927年那个初秋的“八七会议”,虽然只有一天的时间,却实现了党在政治路线和政策上的重大转折,把中国革命引向了崭新的阶段。
星星之火熊熊燃烧,终成燎原之势。“八七会议”也就成为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重要历史转折点。
(三)
会后,毛泽东把他的思想、理论付诸实践,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到湖南,真刀真枪拉起了一支工农革命武装,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呼啸着冲破樊笼,冲决罗网,在9月9日的呐喊声里,揭竿而起。
秋收起义开始的部署是兵分三路,会攻长沙。但由于当时的形势是敌大我小,敌强我弱,不久起义部队便各路受挫。在万分危急的时候,毛泽东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当机立断作出放弃攻打长沙的决定,并以前委书记的名义,命令各路起义部队迅即赶到文家市汇合。
9月20日,初升的朝阳照耀着文家市,工农革命军1500余人集合在里仁学校的操坪,举行会师大会。战士们围拥着一身老蓝布衣衫,穿一双草鞋的毛泽东,静听他作出发前的讲话。
这是一个舍弃了一切形式,只剩下思想的露天会议。毛泽东用最明白的语言,说出了一直压在人们心头的话,他的声音在晴空里回响:中国革命没有枪杆子不行。这次秋收起义,虽然受了挫折,但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的武装斗争刚刚开始。我们的力量是伟大的。反动派并不可怕,只要大家团结得紧,继续勇敢战斗,终能用小石头,打烂蒋介石的大水缸。
翌日清晨,在火一般的朝霞中,起义部队高擎红旗,向着 井冈山进发。
湖南省浏阳市文家市镇秋收广场的红旗雕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四)
离开文家市后,工农革命军一路跋山涉水,沿着湘赣边界逶迤南下。这时的革命还处在低潮时期,斗争环境异常恶劣和艰苦。饥饿、疲劳、疾病和死亡接踵而至,失败、消沉的情绪如不散的阴云,笼罩着这支新生的革命队伍。
一些人动摇了,离队了,逃跑了。
怎么办?应该怎样保存好这支革命队伍,中国革命的道路究竟应该怎么走?
瑟瑟秋风里,毛泽东暗暗凝神,以最坚韧的毅力,做着最切实际的思考。
9月29日,不及千人的队伍到达江西 永新县的三湾村。当晚,毛泽东就在“泰和祥”杂货铺里召开前委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这就是人民军队建军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
首先是整编组织,把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称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团。缩编后,部队的机构、人员虽然减少了,但却精干了,便于实行机动灵活的指挥。
第二是在部队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改编中,班、排都建立了党小组,各连建立了党支部,营团建立了党委。“支部建在连上”,这是毛泽东创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建军思想。从此以后,它成为了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保证军队革命性质的一项基本制度。
再就是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军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官长不准打骂士兵,军官接受士兵的监督,经济公开。这些民主措施,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从根本上改变了旧式军队官兵对立的关系。
三湾改编,是毛泽东创立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使这支军队开始以一个完全崭新的面貌出现。
(五)
犹如一本书,翻过去就成了历史。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翻过去的历史并不会就此湮灭。尤其是它的精华之处,往往在岁月的打磨中历久弥新。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百年后,我们重走建党之路,翻开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去追溯历史,缅怀先辈,为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汲取力量、永远奋斗,为的是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的是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感悟,新的思考。
从霹雳一声暴动,到红旗打上井冈山,毛泽东开辟了一条“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这时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人不知革命希望在何方。毛泽东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
这条道路的起点就在文家市。由文家市起步,进军井冈山,从军事意义上来说,既是撤退又是进攻,是从敌人力量雄厚的城市撤退,是向敌人力量薄弱的乡村进攻。实践已经证明,这是一个正确而伟大的战略转移。
这一步在党史军史革命史上的意义极其重要。因为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历史的演进,看到早期共产党人理论和实践的升华,看到一般的农民起义、啸聚山林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险山恶水间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同和衔接,看到首先攻打大城市夺取全国胜利与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不同和替代,看到不同帝国主义支持下不同军阀割据的形势如何使红色政权得以存在和发展,看到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最先进的思想理论如何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的伟大飞跃。
头戴斗笠,肩扛梭镖,一开始羸弱得多甚至没有任何军事优势的秋收起义暴动队伍,面对穷凶极恶的反动军队的追击围剿,却左冲右突,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取得伟大胜利,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点。这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抉择的英明,是中国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如果我们把整个中国革命比喻为一盘棋的话,那么毛泽东把秋收起义保存下来的武装力量带到井冈山地区,在农村创建革命根据地,就是这盘棋的关键一着。
这着棋走得实在高明,它一反教条,力排众议,创造了革命首先在农村积蓄力量的模式,从此革命有了坚实的立足之地。
这着棋掷地有声,经它碰溅出的火花,铺天盖地,燎原万里,终于把旧世界里里外外烧了个透。火光中,新生的中国如同东方光芒四射的一轮朝日,在20世纪走过一半的时候,喷薄而出。
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党的历史铸就的精神谱系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文家市,连着井冈山,连着 延安,连着北京。在那个伟大的事件过去90多年后,我们相约来到这里,就是共同去叩访一座永远的精神宝库,去倾听一个伟大的历史回声,去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穿越革命年代、建设时期,跋涉一段段改革历程,我们迈入意气风发的新时代。
路漫漫其修远兮,奋斗永远在路上。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站在上个世纪血与火的年代和新世纪和平发展的新时代构成的历史交点上,我们追寻史诗,致敬悲壮,收获的是忠诚,是理想,是信念,是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皆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品格。
Hash:b1c6275dcd2dc1d365c33ed0897d88576b4501b1
声明:此文由 七一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