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人温暖的记忆!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地方成遗址,如今是这样的……

初冬的一个周末,我们踏上威远刘家洞煤矿寻踪之旅。当我们一步一步靠近这块曾经沸腾的矿山,脑海中温暖的记忆,也慢慢从心底浮现。

▲俯瞰煤矿全景

刘家洞煤矿坐落在威远县山王镇双塘村,1959年建矿,年设计生产能力9万吨,以生产低硫高热优质煤而著称。但终因煤炭资源枯竭,于2007年关井停产。

▲炼焦高烟囱

还未走到煤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掩映在绿树丛中,风吹不垮、雷击不倒的那座高高烟囱,这是煤矿炼焦场拉力烟火道,高达20多米,全部用青砖砌成。烟囱外部还用粗壮钢筋,弯成一排排从下而上的“U”字形,稳稳地砌入烟囱墙体,用于维修工人上下爬行。

在烟囱下右方20米左右,是煤矿入井口。在矿井右边,是一排低矮砖混青瓦房,这是煤矿调度室。如今调度室外墙壁上,还遗留着好几块黑亮亮的黑板,依稀能见上面“公示栏”“安全曝光台”等,见证着那个“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火热劳动场面。

▲机修车间

再往烟囱右方,是两间机修车间,车间仅有房梁架构,上盖小青瓦,屋顶下却无隔墙。宽大的机修车间面积足有近两百平方米,当时里面摆满了电机、车床、液压机等车、焊、钻、铣、刨各种机修工具,每天日夜灯光闪烁、机器轰鸣,随时为煤矿井上井下生产提供服务。而今房内早已空空如也,在风雨中静默过去辉煌的时光。

▲炼焦场

▲精煤梭槽

烟囱下靠近小溪流河边,是一排排整整齐齐的炼焦炉,长长的精煤梭槽,将洗好的精煤流入炼焦炉,每隔一米左右便留一个出火孔,再覆盖上炉沙和高温耐火砖,然后燃火炼焦。每当夜晚来临,整个炼焦场出火孔腾起高高火焰,几百个出火孔的火光,将煤矿上空映得一片通红,远在几十里外的威远县城,都能看见火光暖暖照着。

▲理发室左水泥桌凳

▲职工澡堂

烟囱正下面,是一排排男女职工澡堂,利用炼焦产生余热烧热水,每个澡堂又分大池小池,大池粗洗可用香皂肥皂,小池清水不能用香皂肥皂。我们每年冬天快过年时,成群结队到这澡堂洗澡,好干干净净过年。在澡堂的左方半坡上,修了几间窄窄的理发室,平时只为职工服务。而我们小孩,非等到父母卖了鸡蛋拿出两角钱,一角五理发,剩下五分自己零用。我常常带上自己攒的零花钱,或到澡堂对面职工食堂买个三分钱的馒头,或再加几分钱到煤矿供销社食堂,买上一碗二两臊子面,吃得津津有味。

▲煤矿伙食团

从理发室出来,往下走过一级级石梯,再穿一座小桥,桥连着一道围墙,围墙边有一道大门,大门上方写着 “职工俱乐部”几个大字。进了大门,是一个很宽很大的水泥坝子,坝子四周立有水泥杆子,杆子上拉有一根根粗电线,上面吊着一盏盏明亮大灯,每当夜晚煤矿组织篮球比赛,年轻小伙子打起球来生龙活虎、勇往直前,引来围观人群一阵阵热烈欢呼声和掌声。有一年春节,我利用挖草药攒下的零钱,买了两三百本图书,加上父亲订的《大众电影》《小说月报》《龙门阵》等书报,自制了一个图书箱,然后背到这灯光球场边摆书摊。一般一分钱看一本,好看的两分。那个春节,我居然赚了六七元钱,心里美美的,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

▲煤矿招待所

▲ 电影院(左上)

在灯光球场前方,挨着职工食堂的是招待所,大门上方有“招待所”三个大字,字下还留有一个大大的红五星。而灯光球场靠里边,是一个较大的电影院。电影院里有舞台,舞台下是用木板做的一排排凳子。曾经有好几个夏天晚上,我和小伙伴披星星戴月亮,赶到这儿看电视投影《铁臂阿童木》《加里森敢死队》,看电影《刘三姐》《地道战》《南征北战》等。

▲灯光球场

电影院后有办公室、医务室、广播站,更多的是一排排职工宿舍,都是青瓦小平房。而职工宿舍最左边,有一幢四层高的楼房,是煤矿最漂亮的房子,全部分给了青年职工,他们是煤矿生产的主力军。这批青年职工大多没结婚,所以这幢楼也被大家叫作“单身楼”。

▲宿舍遗址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资源枯竭的刘家洞煤矿人去楼空,只留下一处处遗迹。而正是这处处遗迹,还温暖着矿山一代又一代职工及后代,温暖着走近它的每一个人。历史的烟云虽然轻轻散去,但在我们的心底却烙下深深的印记。

来源:内江晚报

Hash:70f571eaa76a3a57a357602e8039a8d3d2d9e85d

声明:此文由 微威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