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遗址多临海 海鲜是先民家常菜

魅力大连·创意之巅

半岛晨报

大连市广告协会大连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

联·袂·推·出

决定一座城市是否伟大的关键因素,不是面积与人口,而是其内涵。城市内涵的形成非在一朝一夕,它与城市的地理历史息息相关。海洋文化之于大连,如同血液之于身体,早已融入城市的每一寸肌理。史前时代,当先民乘坐木舟漂洋过海、在辽东半岛发现新大陆的那一刻,海洋与远古大连人之间的文化传奇便已开篇。由贝丘遗址可见,早在史前,这片海已是先民可信赖的食物来源;到战国时期,大连已向内地输送渔产;清代,大连海参更是远销闽粤。此外,大连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人文都可看见海洋的烙印。尊重大海、善待大海、善用大海,它们作为海洋文化的核心精神,影响着大连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A海鲜是史前先民重要食物

海洋与大连人结缘,要追溯到史前时代。大连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000年,主要分布在黄渤海岛屿与黄渤海沿岸。陆续发现的贝丘遗址表明,早在史前,海鲜已是大连先民的重要食物。先民食用贝类后将贝壳抛弃,经日积月累形成了贝壳积层。

先民食用的贝类种类繁多。以长海县广鹿岛吴家村遗址为例,出土了牡蛎、荔枝螺、红螺、毛蚶、青蛤等10余种海洋贝类。在旅顺口区老铁山郭家村、庄河市黑岛镇北吴屯等遗址,也都陆续发现了贝类积层。可见,先民们早已向大海索取衣食资源。受当时生产工具的限制,先民主要在沿海滩涂采集藻、贝和鱼虾,海鲜是史前先民的重要食物。

大连临近海洋,咸水贝丘遗址成了史前大连的鲜明特征。在中国内陆靠近江河湖泊的地区,陆续发现的贝丘遗址均是淡水贝类,如云南滇池东岸的贝丘遗址。而咸水贝丘遗址,则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具有海洋特点的地域。

原始渔业催动文明进步

先民在黄渤海岸定居后,陆续出现了制石、制玉、制陶、农耕、狩猎和捕鱼的行业。在小珠山二期文化时期(至今约5000年前-6000年前),大连地区的渔猎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大连通史》记载,从小珠山下层、吴家村和郭家村下层、北吴屯上层发现的渔猎工具,可知渔猎经济在当时占有重要地位。渔具可归纳为射鱼和网鱼两种捕鱼方式。

郭家村遗址,出土有石镞、骨镞、牙镞和蚌镞。郭家村距海较近,这些镞除了用于射兽以外,也用于射鱼。此时期遗址出土的编织渔网的网梭,表明当时织网技术达到较高水平。其制作方法是,将动物肢骨劈开,一端磨尖、一端作柄,柄中有圆孔,有的网梭还保留肢骨的关节部分。各遗址出土的刻划纹筒形罐上,常见网纹装饰,是当时以网捕鱼的实证。

原始渔业的出现,催动了远古大连社会的文明进程。人们在谋求生存中不断学习、交流,最终迎来了铜石并用的时代,这是大连先民在文明征程中的一个重大进步。

史前遗址为何多临海

“很多人以为,石器时代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由这片海来穿针引线,时空的距离不再遥远,远古先民的遗迹就在我们身边。 ”大连民间考古资深人士王德亮说,新石器时代遗迹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大连主城区,如西岗区英雄纪念公园旁的烈士山,就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积石冢;凌水、南关岭都有史前遗迹被发现。

纵观大连史前遗址,一个鲜明的特征是,它们均分布于近海地域。王德亮说,根据目前掌握的辽东半岛贝丘遗址分布的海拔高度分析,距今6000-7000年之间的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较高,几乎多与海岸线隔有一段距离。距今4000-5000年的遗址则主要分布在距海岸线较近的平地和坨子上。比如大连市的小磨盘山贝丘遗址,位于黑石礁凌水桥的西北,距离海岸约1公里。这是一座孤立的山头,其西北是连绵不断的山岭,东南则是一条峡谷。峡谷中有一条随季节变化的山溪性河流,并直接入海。先民居住的高度变化,与海水侵入和后退有关。

临海而居,更多地体现了先民的谋生哲学。“人类活动离不开食物。先民迁徙的目的地,要保证有充分的食物和水源。 ”大连地方史专家王万涛表示,先民乘着木舟漂洋过海而来,终于在大连寻得一方可以落脚的宝地。靠海生活可以满足先民生存所需,大连地区海中有鱼,山上有果,先民们在此可以安稳地生息繁衍。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是当时古人生活的主要内容。

名词解释

贝丘遗址 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用后抛弃的贝壳为特征。大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有的则延续到青铜时代或稍晚。贝丘遗址多位于海、湖泊和河流的沿岸,在世界各地有广泛的分布。在贝丘的文化层中夹杂着贝壳、各种食物的残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还往往发现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由于贝壳中含有钙质,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保存完好。

B文明进程

战国时期 大连已向中原地区输送渔产

在战国时代,大连属燕国辽东郡辖地,这是大连地区有明确记载的设治之始。此时,大连社会已呈现繁荣的景象。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是时燕国“……南通齐、赵,东北边胡。上谷至辽东……有鱼、盐、枣、栗之饶。 ”渔业和盐业是燕国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战国时期,“辽东之煮”(煮海水取盐)给燕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燕国被人们认为具有与齐、楚等大国同等的经济实力。考古发现,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甘井子区大连湾大嘴子遗址上层,已经有煮盐的痕迹。

在战国时期,盐业的发展是海洋文化贯穿大连发展史的一个力证。直至明清,大连地区的盐业一直兴盛。而渔业也是燕国的重要经济部门,燕国向中原地区输送的渔产,主要产自包括大连地区在内的辽东沿海。旅顺铁山尹家村出土的滑石铸范,可同时铸造3个大小不等的铜渔钩,表明当时大连地区已有铸造铜渔钩的作坊,可以成批地生产,以满足人们钓鱼使用。

元朝时期 海运航线向大连输入瓷器

元代,大连隶属于辽阳行省管辖。辽阳行省地处边陲,人口稀少,只有辽西与辽南大连地区人口相对稠密。大连地区又临近中原,水路交通较为便捷,产品交流、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瓷器、金属制品通过海运航线,来到大连地区进行交易。从已出土的瓷器来看,庄河桂云花乡桂云花村、蓉花山镇楼家村,旅顺水师营寺沟、三涧后夹山,普兰店同益乡等地均出土了许多位于河北南部磁州窑的瓷器。

1989年,旅顺口老铁山东南黄海海域40余米深的海底中,打捞出青瓷高足杯、碗、粗瓷,印证了海上航线的存在。又以金属制品为例,大连地区出土的度量衡器说明大连社会的商业经济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清朝时期 大连海参海米远销闽粤

在清代,庄河、青泥洼、旅顺、金州等海域已经是成形的渔场。每年,清朝各渔区捕捞最多的是黄鱼带鱼鲅鱼梭鱼、虾类、蛎蛤等,还有如海参、蚬子海带海蜇和飞蟹等。如此丰富的海产品,除供大连地区居民食用外,还运销关内地区,一些海鲜干制品如海米、海参等远销闽粤等地。

就捕捞技术而言,捕捞船只基本是木帆船,小型如划子、大舢板、乖子、马槽等,大型的有樯帆,但大船比较少。从业态形式上看,主要采取个体捕捞、合伙捕捞、船主雇用捕捞等三种形式。

C未来展望

城市发展离不开海洋

对于现代大连市民来说,海洋意味着什么?采访中,记者收集了多位市民的看法,汇总后主要有以下几点:海洋可以提供食物,海洋提供了美丽的景致,海洋上诞生了海运行业,海中更有油气等丰富的资源……海洋决定了大连人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是城市的一种情怀,更是大连市民的骄傲和精神寄托。“盛夏有的城市气温高达近40℃,而大连因为靠海,相当于一个天然的大空调。 ”32岁的市民刘洪津谈起家乡时自豪地说。

这片海已抚育大连人7000年。从远古到今天,时间在变社会在变,这片海始终以馈赠者的姿态,毫不吝啬地滋养着人们。作为现代人,人们对海洋的依赖度越来越高,而每个人对海洋的理解和认知也不尽相同。祖先的经验告诉人们,只有尊重大海、善待大海、善用大海,才能真正领悟海洋文化的精髓;海洋文化是大连这座城市内涵的根,影响着城市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半岛晨报、海力网首席记者满文飞

Hash:65401573cc7edb1d0287ea6be18dff31169e0c0d

声明:此文由 半岛晨报discard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