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武街驿, ​王昌龄打马走过旧战场

临洮武街驿:

王昌龄打马走过旧战场

山间小村,耕地的村民,忽然,从脚下的黄土中发现层层白骨,这里究竟埋葬着什么人?

千年前,十几万人曾在此,血腥拼杀,这是阵亡者的遗骸么?

著名诗人王昌龄,打马从这里留下了千古名篇。

1 一场血战

临洮县城,往东而行,我们就开始了一趟古战场和唐诗的寻访之旅。

千年前,在临洮城外东川,武街城外,一场大血战在一个深夜发生,唐军夜袭吐蕃军队,十万人的吐蕃军败亡,后唐军追杀至长城堡,这就是历史有名的长城之战。战后的第十年,意气风发的王昌龄打马从这里走过,此地依旧是“白骨乱蓬蒿”。

古长城遗址

这里是通往定西渭源的公路,路况差。坑坑洼洼,车忽上忽下,在坑与坑之间起伏。五六公里后,到了一个岔路,分别通向渭源和定西,我们继续沿渭源方向前进。给我们带路的郑鸿云对那场发生在千年前的大战,做过多次调查。他给我简单介绍了情况。

路上的地名很有意思,第一个大地方名叫东二十里铺,后面还有三十里铺、四十里铺,就是不知道有没有五十里铺。铺是急递铺的意思,是宋代出现的一种速递模式,一直延续至清代,明代达到极盛。急递铺内设铺兵,他们或者步行,或者骑马一个铺接着一个铺传递紧急军政信息。

今年大雨不断,一向光秃秃的山林,忽然间长满绿草。田间的林木野草则更加旺盛。路边大树的缝隙中伸出手臂来,试图阻挡我们。

那场血战,发生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这不是一场突然而来的大战,而是早有预谋的袭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比较详细,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大体情形是这样:

战地野花

吐蕃人先伪装要在河源会盟,实际准备大军进袭。虽有大臣提出警告,但突袭未能避免。吐蕃将坌达延、乞力徐率十万寇临洮,进军到兰州、渭源,掠取陇右牧的牧马。吐蕃人重在摧毁唐军事潜力,其重点目标是陇右牧放养的十几万匹骏马。此时,唐明皇刚刚登基,为稳定人心,不得不启用在同契丹人作战中失利的薛讷为将,让他以白衣摄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此外,还有右骁卫将军郭知运、太仆少卿王晙等参与此战。冬十月,唐军出动十余万人,马四万匹。唐军七百勇士在王晙率领下,夜袭吐蕃宿营的大来谷口。吐蕃人大乱,第二天夜再次袭击,吐蕃军溃散,逃至洮河边,后再战长城堡,吐蕃军彻底失败,损失数万人。

这是大战的简单过程,如今1300多年过去了,我们还能找到当年的遗迹吗?

2 白骨层叠

两山相夹,山谷间河水流过,公路修建在距离河床稍高的坪上。我们穿村越镇而过,直奔窑店镇。过了三十里铺后,走上不远,眼前出现了一个山谷逐渐分为两岔。

我们拐入了通往马家大坪的路。上到坪上,左手是大片农田,玉米、洋芋大豆形成纵横交错的格局,田埂长满不知名的野草,阻挡着我们的去路。路边一个高地上,种一大块的紫花苜蓿,细小紫花,顺着茎密密麻麻地排开了,空气中飘着淡淡花香。初一看,我以为是薰衣草,询问才知是紫花苜蓿

沟壑纵横古战场

这里就是当年埋葬吐蕃兵的地方。层层紫花下,无数豪杰的埋骨地。郑鸿云曾考察过几次。七八年前,他曾经向一位姓张的村民做过调查。

村民说,他家的承包地,根本就种不成。白天,种上去,夜里就被人挖开了。挖地的人自然是盗墓人了。犁地时,地里经常翻出人骨。有人曾挖开看过,有人骨但没有棺木。而且人骨也不是有规律放置的,而是被随意摆成了各种姿势,一个压着一个,一个靠着一个。脖子位置偶尔发现很小的玉石坠子,或者黑色小玉璧。显然,这不是正常的墓地。只能属于战后埋骨之所。

沿着水泥路,往前走上数百米,就到了村子里。穿过村子再往前,就是大峪沟。这个大峪沟也就是史书中说的大来谷。这里山间有大量的坪地,据说就是吐蕃兵驻扎的地方。

详细考察大战情形,吐蕃兵驻扎在大来谷口,而薛讷则率领唐军主力驻扎在武街城。武街城距离此地大约二十里,遥遥盯住吐蕃军的侧面,逼迫吐蕃军只能扎营驻守,否则就落入唐军四万骑兵的追击之下。而大战尖刀则是陇右牧使王晙。王晙将人分为两拨,一拨七百勇士为突击队,后面5里外安排了一批人摇旗击鼓,虚张声势。结果吐蕃人大乱。后来,王晙曾任兵部尚书。

哥舒碑

看完大来谷口,我们按原路回到公路上,准备去看看武街城。这个古城,人们有武阶驿、武街驿、武街城多种称呼。说明,这个地方谜团重重。

武街城在马家大坪斜对面的田家大坪上。沿着公路前行十余里,仍旧过河,穿过一个水泥搅拌站,前面走了不远就无路前行了,道路正在硬化,无法通行。又沿河而走但也没有找到路,也没有村民,无法问路。我们穿过层层玉米高粱,走过洋芋地里的小沟,就到了田地边上,眼前是一道极深的大沟,沟是从上面大来谷口延续下来的。郑鸿云说,沟对面不远处两座高压电线塔附近就是古城的所在地了。

3 王昌龄走过

武街古城在县城东川。依据《宣统狄道州续志》标注的位置,在东四十里铺东峪沟北岸田家坪和大坪之间,西邻大峪沟口,北靠下坡头山,东接腰儿坪,这古城至今无人详细考察过。它的具体情形依旧是个谜团。

真正让这个地方出名的是王昌龄,他曾经写了一篇《望临洮》(也作《塞下曲》),其中写道: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此处临洮,应在今天岷县

王昌龄一生不拘小节,因而数受贬谪。武街之战虽然是唐代一场大胜仗,但在开元盛世之际的开疆拓土的大战中,这场大战很快就被人们忘记了,而真正让人们记住它的却是王昌龄。

对于王昌龄出塞,至今鲜为人知。许多专家也知之甚少。人们考证王昌龄曾先后两次出塞,第一次出塞是在开元九年秋天,一年后返回;第二次出塞是在开元十二年秋,最迟在开元十三年十二月返回关内。到临洮的这次,是他第二次西行出塞。

从王昌龄留下的诗句来看,开元十二年秋,王昌龄从长安出发,经扶风,沿渭水谷地,向西北而行,直抵渭水源头一带,然后向狄道而行,他的目标是当时临洮军的驻扎地鄯州,也就是陇右节度使的所在地。途中正好经过了武街古战场。此时,距离开元二年的那场大战刚刚过去了十年,河沟中遗迹犹存,路边的草丛中白骨依旧可见。

意气风发,一心想在边陲建功的王昌龄,提笔写下了《望临洮》。果然,这场大战因诗人而更加知名,成为许多文人墨客的凭吊之处。王昌龄的这次边塞之行抵达青海湖边,写下了不少诗篇。其中从军行七首,堪称经典,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可惜的是,十年前,武街之战余威犹在,想建功边陲的王昌龄也无从发挥他的作用,只好待了一年时间,就匆匆赶回长安,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了。在西北一年,虽然见识了边塞雄浑的气象,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对于渴望功名只向马上取的王昌龄来说,却是收获不大,他不得不在诗句中写道“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千年后,王昌龄打马走过的古战场,沟壑纵横,沧桑之气依旧扑面而来。

兰州老王原创作品,非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违者必究。

Hash:de0666489786cc38ed11e4b6e07b4f2697e79168

声明:此文由 陇史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