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历史上繁盛一时的盖州古城
古城盖州商业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有《重修火神庙碑记》碑阴记录了光绪十六年(1890年)城内部分商铺重修火神庙捐款情况:
今将合会众善士开列于左,以志不朽:
潘兆明 三泰凝 恒泰兴 致成庆 姜顺利 敬胜武
和成兴 增育福 周文焕 谨成号 福顺永 义申栈
义兴永 义顺和 阜泉海 万增涌 兴泰泉 全发福
福亨隆 谦利当 长隆栈 阜增庆 咸春堂 恒顺德
祥泰局 西成园 天一堂 阜森茂 锦城利 同协泰
同生福 会隆当 慎成当 增胜当 致和当 公兴万
福和顺 阜凝栈 长隆盛 恒增号 广盛德 益兴合
永增利 同增义 瑞合福 元茂福 洪兴隆 万源聚
义发局 德生远 乐盛居 宏泰号 德馨发
以上五十九名各垫会钱三十六吊正。
除此之外,在碑文下面还记有一些铺行、商铺的名称,有:同合利、白皮行、众烟行、众酱行、烟土行、众秤房、众铜行、永生庆、德盛居、阜泰亨、恒顺公、福玉栈、复兴永、同升染坊、通顺皮铺。除了以个人姓名出现的之外,余者均为商号名称。这些商号都是拥有商铺门市的,不包括临时的商户,也不包括不再辖区或者没有捐款的商户。有些商户大概是由行会统一上缴的,如烟行、铜行、酱行等,故而没有能够上榜。据清光绪三十一年史料记载:当年“盖平有上等商号128家,中等商号178家。”
古城盖州的海产品集散尤以清代为甚。西海一带有较为丰富的海产资源,是清代的渔业中心。那时候,沿海各渔港每年春夏之交为“渔汛期”,依次分为“黄花鱼汛”、“鲙鱼汛”、“鲅鱼汛”等,人称大“海市”,届时,山东等地渔船云集西海。据光绪三十四年统计盖州一带有渔户四百三十一户,各种渔船二百九十四只。年产黄花鱼七十五万七千斤,鲙鱼二十四万九千斤,鲅鱼七万斤,铜鳞鱼五十九万四千斤,梭鱼一万一千斤,各种杂鱼三十万斤,青虾十六万八千零四十斤。
渔户捕鱼的船为木船,叫作“马槽”、“燕飞”、“花鞋”、“蝈子”、“舢板”、“划子”等各式的名称。中国人依赖传统,船只几乎几百年也没有什么变化。船只无论大小,都是木制的,海上行船不同内河,大抵要用风帆才行,少的一张帆,多的要三张帆。自认为“好把头能使八面风”这就足够了,似乎天涯海角都可以行走,改造渔船和捕鱼好像在其次。辽东湾海冰灾害严重,每年出海的时间不长。能够出海捕鱼的时候,千帆竞渡,也是很壮观的场景。光是网具,就有风网、挂网、流网、张网、袖网、凉网、插网等。渔业,带动了捻船、织网、油漆、捻绳索等相关产业。
医药,是与百姓生命、生活息息相关的,到了清代时,盖州仅仅中药行铺就有70余家,规模较大的有咸春堂,咸丰元年三月开业,经营资本达5 000元,经营地点在城内的束鹿胡同;天一堂开设与咸丰元年二月,经营资本为3 000元,地址在城内钟鼓楼南。此外,还有:
同寅堂、魁福堂、成春堂、西域堂、天福堂、天成堂、春林堂、永兴顺、天合利、三生堂、天元堂、久安堂、怀德堂、润德堂、志育堂、福生堂、利生堂、九思堂、春育堂、同德堂、德生堂、时雨堂、永和堂、即愈堂、万寿堂、大生堂、大德堂、道生堂、九二堂、全生堂、太和堂、天贞堂、济世堂、宝善堂、德和堂、春和堂、天生堂、庄仁堂、会东堂、普春堂、九如堂、万有堂、荣生堂、中立堂、广生堂、兴业堂、忠德堂、明仁堂、复得堂、人和堂、宏春堂、广德堂、德发堂、同春堂、天和堂、天义堂、永生堂、永春堂、天元堂、久安堂、三义堂、正德堂、长春堂、保元堂、天德堂、仲生药店、张仙圃、金城盛、金城升、吉成兴、庆成永、新泰兴等(《营口文史资料·第五辑》)。像咸春堂这样的药店,财东是浙江宁波帮刘、冯、葛、赵四家,以经营阿胶著名,此外经营膏、丹、丸、散中成药和中草药。
古时交通不便,客旅艰辛又不安全,便应运而生了保镖行业。镖局不但将一般私家财物承接保送,有些地方官衙上缴的饷银也靠镖局运送。有些看家护院、保护银行等事也找镖局派人。镖局保镖主要有水路和陆路,镖师上路,不但要会武功,还必须懂得江湖上行话,称为“唇典”(也称江湖春点),以便同劫镖的“绿林”打交道。
镖局不但赖于江湖上有强盗才能生存,而且同江湖上的关系也密切,连一些受官府通缉和注意的人倘若住在镖局,通常官府也不能缉拿的。一来因为镖局势力大,二来镖局往往都有靠山。镖局行业很特殊,既同绿林有来往,又同官府有关系,在官和民之中,镖局往往表现出矛盾的两难状态。
古盖州镖局成立大概是清中期了。山西人神拳张黑五于乾隆年间在北京前门外大街,开设了兴隆镖局,大概是中国最早的镖行。走镖时如看到远处有土匪,就会大喊:“合吾一声镖车走,半年江湖平安回”,“合吾”是“黑五”的谐音。盖州镖局当在清朝中叶随着商业的兴起、客商的要求而起步,清乾隆年间盖州城已是繁华的商业区,商贾云集,店铺、酒楼林立,镖局在这里为商家保镖和押运货物也是很自然的事。到了道光、咸丰年间之后,镖局的主要业务对象就转化为一些有钱的客人押送一些衣、物、手饰和人身安全,这就形成了镖局的六大镖系,即所谓的信镖、票镖、银镖、粮镖、物镖、人身镖等,保证生意人的人身和财物的安全。
做镖局生意要求有“三硬”:一是在官府里有硬的“靠山”;二是在“绿林”里有硬的“关系”;三是自身有过得硬的武功功夫,三者缺一不可。镖局讲的是人面广、关系好并且有钱有势。打出旗号,黑道人物或是绿林好汉都不敢招惹;即便一旦出事,也能摆得平官府,失了“镖”能赔得起银两。
镖局的买卖叫做“走镖”。是按照脚程远近、货物所值来取不同的“镖利”。走镖通常由总镖头或是能独当一面的镖头“押镖”,带着有功夫底子的镖师和手脚利落的伙计;银货锁在“镖车”里,车子上插着“镖旗”,嘴里吆喝着“镖号”押镖。
镖行在途中遇到情况,不到最后关头通常是不会撕破脸动手。闯江湖混饭,有一半是仗着武艺,而另一半则是靠满口的江湖黑话生存。镖局的人押着镖车,喊着镖号,不断告诉人家:“合吾!”意思是“大家都是江湖同道”。遇到“黑门槛”,通常都先说些江湖客套话,如果对方不答应,又会用江湖话招呼对方“露脸报号”,以免镖被劫后也能有线索追讨,江湖人有着江湖规矩,也必须照着江湖规矩行事。
如果喊镖号也不行,就需“唇典”对话,“唇典”,是镖局内部的人知道的武林黑话,局外人是听不懂的。如对方仍不接受,那就只好“亮青子”,即拨出刀剑“挡风”,也只是把对方赶跑,非到万不得已绝不杀了对方或者赶尽杀绝。即便这样,“失镖”这种事也是有的。
镖局哪怕是遇到再凶悍的敌人,也不逃逸和后退,他们只知道一点:“人在镖在!”因此在雇主眼里,镖师是最让他们有安全感的人,镖行就是他们的护身符。而镖师们本身因为看到过太多的厮杀和死亡,见到过太多的流血,所以,他们认为他们的职责仅仅是保平安。他们总是以和为贵,带三分笑,让三分理,饮三分酒,以和平解决、和气生财为主导精神。镖局也始终坚持“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精神包括处理好与官方、地方、贼方的关系。这是一种谦和精神和隐忍精神,以至对待对方以礼相待、先礼后兵、忠诚守信。
翁国全,字殿卿,祖籍河北抚宁,是出生于盖州双台子思拉堡人氏。少年时便学习拳技,大有长进。后来他凭武艺和谦和、隐忍精神做了镖行的生意。清咸丰八年,盖平知县刘汝新任满,需赴京另任新职。刘汝新是广东信宜人,进士,担心路上不安全,便请翁殿卿来“保送官眷”。翁殿卿一行人走到锦西一处险要地段,这时有贼盗10人从后面斜冲过来,横在路上要劫车仗,翁殿卿骑着马走在前面,出其不意地被弹击落马,翁殿卿疾步追上狂奔的坐骑,腾身跃上,抽刀杀贼。这时,群贼盗的鸟铳齐鸣,一齐射杀翁殿卿。翁殿卿手执一丈多长的白蜡木杆,“挥如龙蛇舞,扫弹丸纷纷落地”,盗贼大惊,纷纷窜逃。
盖州镖行在辛亥革命时衰落,大概是由于交通便利,火轮、火车以及枪的普及等原因,镖行退出了历史舞台,留下的只是那些传奇。
银市声威
商业兴盛,使得古城盖州成为东北主要的商业枢纽。清康熙二十三年开放海禁以来,城西二十里的大清河入海口,成了西河口港,为东北最早的海运交通重要之地。各地商贾慕名而来,舟车往返络绎不绝。
商业繁荣,交易聚增,必赖于充盈的金融货币做媒介。清代时候流通的货币除方孔园钱的铜币外,还有元宝银、银元等,这些东西携带起来非常不方便。外地商人携带元宝银,又与当地的银两成色不同,平码不一,外地元宝银分为墨银、上海规银、营口炉银、港银等等。每次钞币交兑之时,需要具有熟练技术和一定经验的人员来做鉴定、称量、核价等事,大家都感到很麻烦和苦恼。对此,盖州当地商家几经酝酿和协商,提出了“抹银”的办法,因此,抹银业务在盖州应运而生。
抹银,是虚设其名。是一种以银为本位的虚码信用货币,是从民间商贾们那里学来的自立信用交易手段。现存于盖州的民国十六年《盖平银行公会抹银立案纪念碑》载:“……凡需钜大钱款者,均以“抹银”为挹注,每年以五、八、腊为卯期,嗣后以十吊制钱合价。及后私帖取消,奉命通用纸币,遂以奉票七二作价,丝毫不准更移。”这种办法推行以来,商民称便,无投机捣空之嫌,收予取予求之效,信用巩固。这种抹银办法如同今天银行业务有些相似,各商家发生交易,由代办商号以转账结算,不动现银。结算期按照民俗习惯的三大节日,商民称为三个卯期,即农历五月初三、八月十五、腊月二十六,又称为“五八腊”卯期,化卯结账(即一个结算周期结束)。如有资金不足,无力偿还,可延期结算,但要加卯色一成。节日过后,开卯期(即一个新的计算周期开始)为元月初六、五月初六、八月十六。每年元、五两月开卯期,由各商家赞助演戏五天,以助声威。抹银的诞生很受商家的欢迎。但是,随着营口口岸开放,取代盖州连云岛口岸,盖州经济收到了很大的影响。盖州繁荣在清咸丰八年起渐有逊色,但城内依然是市街整然,店铺林立,有大小商号六百余家,与其他地方相比,仍是出类拔萃的。
《盖平银行公会抹银立案纪念碑》,记述了盖州“抹银”的性质、功用、于民间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经官府备案的时间等,是盖州近代经济发展史上的珍贵资料。
古城盖州的银市,是扩大资金来源的货币交易场所,广泛吸引城乡社会的游资。盖州的银市交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参加银行公会的商号,称为行内,行内之间的交易,按照当天的银市价格,将交易额双方记入账目,卯期结算;另一种称为“行外”,商家、市民、村民等委托有信誉的“行内”商号代理,由外柜人员代为买卖。雇主在店铺等候,这种做法叫做“听行”。有的雇主亲自到银市成交,再到委托商号办理账目叫作“随行”商号为雇主代理买卖要扣佣金,即为手续费。每次佣金多少视“行内”、“行外”的不同,“行外”买者扣佣金二成,卖者扣佣金三成。通称为“买二卖三”。
银市的定价比较合理,卯期结算规定:每两银十吊钱,固定不变。平时交易随行就市,上下浮动,时高时低,涨落悬殊,则由各商家合议,确定适中价格,用来稳定市场。古城盖州的银市交易别具一格。天天有市,日日有行。城内各商家均有一名精干的外柜人员到银市去交易,叫作“跑银市”。上午九点开始,有的呼买,有的呼卖,相互竞争,喊声喧天。银市的人数多达七、八百人。一个钟点的成交活动结束,各回店铺办理手续。从形式上看,有哄抬物价的嫌疑,实际上它与其它交易市场完全不同,和过去的高利贷也有本质上的不同。银市交易活动叫买叫卖,是互相传递信息、试探行情的一种手段,并无投机取巧行为。信贷没有固定利息,凭银市价格浮动中渔利。代办商号只收少量佣金。不论商号、店铺、作坊、市民、村民都可以参与银市。有钱的人买银,没有钱的人卖银,信用巩固,各方有利。盖州银市日成交额达到三、四万两银子。海城、营口、沈阳、哈尔滨等地商人也纷至沓来,参加抹银的交易活动。
城市祀典
大凡城市的庙宇是与其他圣地的庙宇是有着许多不同的。宗教圣地是同一宗派集中,极少有其他宗派参与。而城市里的庙宇则不同,各宗派齐全,全凭着朝廷《祀典》的要求建庙,因此城里的庙与圣地的庙有差别。
明初改制《祀典》,被正式纳入《明会典·礼部·祭祀》的有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城隍庙、文庙、关王庙、火神庙、马王庙及东岳行祠等,合成一整套官方祠祀系统,在各府、州、县普遍推行。这一体制于清朝入主中原后仍在延续。于是形成了凡设州立县,几乎均按照以上建制格局来建筑各类庙宇。于是,有些庙宇就成了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民国九年《盖平乡土志》:
社稷坛:在南门外街西一里,雍正十年知县胡世仁建;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东门外街东一里,雍正十一年知县胡世仁建后移南关。道光二十六年知县姚承恩率绅士丁文浚等修;
先农坛:在城东八里,雍正五年建,乾隆十五年重修。正殿三楹,配庑二楹,大门一楹;
厉坛:在城北;
文庙:在城内东南隅,清康熙间知县郭运昭建,东有文昌宫。道光六年知县潘彭年建,历有修葺。洎光绪甲申中日一役,庙庭蹂躏,士绅秦爱堂等募资修复,至庚子乱,庙宇摧残,视前加倍。经举人王郁云提倡重修,秦爱堂募捐东钱五千缗,张镇清助捐东钱壹万缗,始复旧日规模,云;
关岳庙:本邑东门外,原即山西会馆,至民国始,改今称;
城隍庙:有二。在城内西北,正殿三楹,配庑东西各五楹,大门一楹,后房数楹,典史李天麟建。又一在熊岳城大十字街,康熙年建。
关帝庙:有三。一在东门外,改关岳庙。一在熊岳城,一在桥台铺。其余境内尚有数处,均不及载。
火神庙:有二。在城内西南。又一在熊岳城小十字街,清初建殿宇,均不及载。
社稷坛,是明清两代开始祭祀社、稷神祗的祭坛,其位置是按照《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规定,置于城之右(西)。祖与社都是封建政权的象征。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不仅在京城有国家的祭坛,明清时朝廷要求地方各城市也都要有祭祀社稷的场所。
风云雷雨山川坛,《大清通礼》载:“明初,以太岁、星辰、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山川、历代帝王、先师、旗纛、司中、司命、司民、司禄、寿星为中祀,又设天下神祇坛于京师东门外。清初,诏各省府、州、县建神祗坛,正中奉云、雨、风、雷,左奉山川,右奉城隍,岁以春、秋二仲月上巳日致祭,仪同社稷。”
先农坛,是祭祀先农的祭坛。先农,则指神农。曹魏时,先农同风伯、雨师、灵星、社、稷为国六神之一。唐前为帝社,祭坛曰藉田坛,后改为先农坛。至此祭祀先农正式定为封建社会的一种礼制。
厉坛,是祭祀那些无人祭祀的鬼神之坛。《明史·礼志四》:“厉坛:泰厉坛祭无祀鬼神。《春秋传》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此其义也。《祭法》,王祭泰厉,诸侯祭公厉,大夫祭族厉…… 洪武三年定制,京都祭泰厉,设坛玄武湖中,岁以清明及十月朔日遣官致祭。”
东岳行祠,指的是东岳庙,又称为东岳行宫、泰山庙、天齐庙等,是道教重要庙庭。东岳庙最早源起于泰山崇拜,后来经不断传播,发展成影响全国的一种信仰。隋唐以后,“东岳之庙,遍于天下”的说法(明孝宗《重修东岳庙碑》)。
盖州东岳庙又称天齐庙,位于盖州城东北角。在北桥头东行约一里处,独立庙院,是道教宫观中唯一称“庙”的殿宇。相传东岳大帝是掌管人间贫富贵贱、生老病死的神仙,又名“天齐神”。唐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元世祖在至元十八年,加封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故世称东岳大帝。庙内主要有阎罗殿、游廊;后面建有地藏王殿,东侧有地刹,称之为十八层地狱。殿内供有神像除东岳大帝外,还有天齐娘娘、菩萨、四大天王等;东廊房北端有月下坐老像,求婚男女均到此叩拜;正殿的东侧有子孙娘娘殿,是求子之处。庙内原来古碑、古匾很多,记录了建庙历史和捐款的工商号名单等。
因为东岳大帝掌管了世人的生死祸福,所以前往烧香的人也特别多。相传每年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大帝的诞辰,于是在三月十五至二十八日,东岳庙都会举行庙会,这一风俗延续了数百年之久。因有宋代《杨家将》杨七郎天齐庙打擂力劈潘豹的故事,天齐庙里还用石头雕刻了潘豹的一只腿,使得天齐庙更有了传奇色彩。
城市里的庙宇和祭祀,多多少少带有城市的宗教韵味,也说明了城市格局基本完善。古城设施之齐备,完美地诠释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真谛。
如今,昔日盖州的辉煌已渐行渐远。我们只有从这一处处遗迹中,依稀寻得当年古邑的热闹景象。历史的过往已随岁月尘封,古城曾经的繁盛也只能作为沉淀的记忆,偶尔回味。
Hash:299d1280b627360550bba6afd148141b57752e44
声明:此文由 营口潮生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