翥云文化| 学术世家钱大昕家族之钱王炯、钱桂发篇

【 东南儒宗,国学重镇】

学术世家的钱大昕家族

嘉定 | 钱 氏

“先生(钱大昕)之弟大昭,从子塘、坫、东垣、绎、侗,子东壁、东塾,一门群从皆治古学,能文章,可谓东南之望矣”,这是清代著名学者江藩在其《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对嘉定钱氏学术世家的高度评价。

▲江藩 《国朝汉学师承记》

钱绎之子钱师仪著有《嘉定钱氏盛泾支世系考》,他在《始祖汝器公传》中说:“国朝(清朝)三百年来,吾族以读书积学著名于世者,不可殚数。”

曾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退出政坛后潜心于学问,在其《清儒学案》中对钱氏家族也推崇有加:“当惠(栋)、戴(震)学说盛行吴、皖,而潜研(钱大昕)崛起娄东,于训诂、音韵、历算、金石无不淹贯,尤邃于史。后儒分其一节皆足名家,乃兼擅众长,不自矜诩。著述宏富,闇然日章,其德养为不可及。群从子弟互相砥砺,朴学风尚萃于一门,可庐(钱大昭)、溉亭(钱塘)尤深造焉。”

笔者发现钱家确是一个英才辈出的望族,并且这个家族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钱氏子弟虽然也参加科考,出任官职,但并不贪恋名利,而是专注于治经考史、著书立说, 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 钱氏艺文志略》

仅钱侗之子钱师璟编纂的《钱氏艺文志略》一书, 就记载了钱氏六代人的一百八十余种著作,堪称洋洋大观。但此书所记截止到道光年间,其后钱氏子孙的著作尚不在少数,多著录于光绪《嘉定县志》、民国《嘉定县续志》的《艺文志》中。

约明正德年间,常熟县双凤里人钱镃入赘于嘉定外冈盛泾一户管姓人家,是为钱大昕家族的迁嘉始祖,后代尊称为凤里公。

▲钱氏宗祠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四十九《盛泾先茔之碣》曰:“江浙钱氏,多称吴越武肃王之裔,吾始祖之迁,失其谱系,其出于吴越与否,不敢知也。” 由此可以看出,钱大昕在其祖源问题上是事实求是的,不肯牵强附会。

钱大昕《钱辛楣先生年谱》中有其曾孙钱庆曾所作附记,附记云:“吾家自凤里公始居盛泾,再传而析二支,一居外冈,一居望仙桥。” 意为钱镃定居外冈盛泾后,传到第三代时,一支留居外冈,另一支迁往望仙桥。两支起先均以务农为生,后亦耕亦读,入清后俊贤迭起,代不乏人。

▲钱大昕故居潜研堂内“诗礼传家”牌匾

钱大昕所在的望仙桥一支尤其兴盛,乾隆、嘉庆间人才呈井喷式涌现,多以考订经史金石、辨析音韵文字闻名于世,与元和惠氏、高邮王氏、阳湖庄氏并驾齐驱,是清代学坛上著名的学术家族。治学之外,子弟多留心诗书画印,亦登堂入室,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钱大昭像

时至当代,钱大昭的后裔中又涌现出钱其琛、钱其璈、钱宁等杰出人物。钱其琛主持中国外交十年,时鹰时鸽,有刚有柔,在提升中国国际形象、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子钱宁学通中西,重拾祖上治学著书的传统,有《留学美国》、《秦相李斯》、《圣人》等作品。

▲钱宁 《留学美国》

《留学美国》一经出版,很快风行全国,惊动海外,迄今为止,已被译为英文、日文,而且成为研究1980 年至1990 年中国海外留学生的最重要文献之一。

01

嘉定望族:钱大昕家族 —钱王炯、钱桂发

望仙桥钱氏在学坛的崛起,钱大昕祖父钱王炯、父亲钱桂发的奠基之功是不容抹煞的。

▲望仙桥

钱王炯(1668—1759),字青文,号陈人。

好读书,但因家贫不能多购,闻亲友有藏书,辄前往借阅,无论盛夏酷寒,未尝一日辍读。

三十三岁中秀才,此后以授徒糊口,然而常常不能自给,他的夫人十分贤惠,主动典押首饰以补贴家用。虽然身处逆境,钱王炯却不肯停止在学问上的探索,于文字、音韵、经学、史学、术数皆有建树,先后著有《字学海珠》、《大学各本参考》、《苏州府志辨正》、《星命琐言》等。

各种学问中,钱王炯在文字学、音韵学方面造诣最深。周边的文士学者每每见到不知读音含义的僻字难字,辄向钱王炯请教,听了钱王炯的解释,都觉得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无不满意而去。

有人认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在音韵上对偶不够工整,并以此问难于钱王炯,钱王炯答道:“‘已’‘矣’叠韵,‘邱’‘墟’双声,在音韵上各自成对,有何不妥呢?庾信《哀江南赋》中的‘陆士衡闻而拊掌,是所节心;张平子见而哂之,固其宜矣’,‘掌’ 与‘心’对,‘之’与‘矣’对,就是这种情况呀。”钱王炯为其仔细辨析,且信手拈来一个例子加以佐证,可见他在音韵学上的确下过很深的功夫。

▲缪彤《苏州府志》

他的《字学海珠》一书,对世俗常用字、小说诡造字、碑刻别体字、避讳减笔字、传写譌谬字以及试卷编号专用字等等,分门别类,加以考辨和解释,逐一梳理这些字在结构和读音上的演变过程,并指出其与哪一个正字相对应,类似于现在的别体字、异体字字典。以个人之力编写一部这样的工具书,足见钱王炯博览群书、学养深厚,且不厌其烦,有做学问必备的耐心和细心。

康熙年间,状元缪彤主持修纂了《苏州府志》。钱王炯读此书数遍,渐渐发现其中不乏错讹、遗漏之处,遂根据相关书籍、碑刻加以订正和增补,对读者全面和准确地了解苏州府的历史风物不无裨益。

▲清光绪七年[1881] 程其珏修 《嘉定县志》

钱王炯一生读书、教书、著书,生活清寒,但不改其乐,享年九十二岁。知县介玉涛曾向他请教长寿秘诀,他回答道:“生平不知导引服饵,但文字外无他好,未尝轻喜易怒耳。”(光绪《嘉定县志》卷十九《钱王炯传》)

另外,钱王炯在修身方面也是后学的楷模。兄长早逝,他悉心照顾侄子,将其抚养成人。太仓人李景初是他的启蒙老师,李没有子嗣,死后,其妻黄孺人孤苦无依,钱王炯将她接到家中,赡养三十余年。古人云:“仁者寿”,又曰:“积善余庆”, 无怪乎钱王炯能得享高年,后代枝繁叶茂,不乏成名成家之人。

▲钱大昕 《潜研堂文集》

钱桂发(1697—1775),字芳五,号方壶,别号小山。少承庭训,心无旁骛, 以读书立品为务

当时科场流行的八股文大多腐烂空疏,钱桂发不屑与流俗为伍,而是用心揣摩前贤的制艺,以求别开生面、言之有物,常常与科场文风相牴牾,故而年近四十才考中秀才。在经学方面,他师法许慎和郑玄。音韵学方面,钩沉索隐,论述缜密,著有《洪武正韵辨误》。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五十《先考小山府君(钱桂发)行述》载:“府君独喜教不孝(钱大昕)为诗,示以唐人安章宅句之法”,可知钱桂发亦善吟咏,曾有《养新堂诗文稿》、《小山吟稿》传世。他留意乡邦文献,辑有《望仙桥志》、《望仙桥镇诗文选》。书法神似董其昌,然不轻易下笔,故未见作品传世。

晚年声望益隆,但绝不因私事拜谒官长。若官长委托其管理公益事业,如赈灾施粥,则欣然领命,不辞辛劳。

报功祠折漕碑

乾隆二十年(1755),嘉定遭遇大荒,饥民嗷嗷待哺,县令廖运芳计划在各镇设粥厂,因外冈镇距县城太远,廖无力顾及, 特请德高望重的钱桂发主持该镇的赈饥事务。

钱桂发“晨入夜归,检视必周,经画井井,胥役无中饱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五十《先考中宪大夫府君(钱桂发)家传》),确保了赈饥事宜的顺利进行,使饥民得到最大程度的实惠。

▲嘉定县折漕报功祠复祀碑记(残碑拓片)

为纪念为折漕做出巨大贡献的有识之士,嘉定人民特地在县城西门外修建了折漕报功祠,为这些造福桑梓的功臣树碑立传。令人气愤的是,雍正初年土豪潘松年、陈希侯等冒全县之大不韪,私自改折漕报功祠为北圣司土地祠,甚至指鹿为马,把祠旁公田说成荒地,欲占为己有。

钱桂发与曹桂芳、秦大成等乡绅,奔走呼吁,先后诉诸太仓州、苏州府,几经周折,终于索回祠田,兴复了旧祠。(事见王鸣盛《折漕报功祠复祠碑记》,载于程铦《折漕汇编》)

黄淳耀笔下折漕事件

▲黄淳耀 送张子石游燕诗轴

上海翥云艺术博物馆

对于《游燕诗轴》这件文物的重要性,需要追溯下在嘉定社会生活与人文发展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 折漕事件。嘉定自建县以来,即为重赋之地,地方税赋只以粮米为正赋。自明代中叶起,政府倡导植棉织布,嘉定依托自身农业优势,成为江南地区重要产棉区和棉纺织基地,百姓的生活基本依赖棉布生产。然而传统的赋税征缴方式,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嘉定的社会经济生活,农民以棉织布,以布易银, 以银买粮,以粮纳赋,饱受漕粮(俗称“皇粮”)之苦。

为改变这一境遇,嘉定的有识之士,上至在朝为官者,下至普通读书人,前仆后继,经数十年努力,至明代末年才“得旨永折”,准许以银代粮,农民负担得以减轻。折漕事件反映了政府赋税制度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在嘉定地区的特殊遭遇,同时也反映了历史上嘉定选择走特色经济发展之路的经历与决心。

《游燕诗轴》所反映的,是崇祯十五年(1642)张鸿磐与侯汸、申荃芳等为折漕事走京师,向朝廷陈情呼吁,离开嘉定之时士绅送行赠诗之一。它是留存至今,直接反映嘉定折漕往事众多文物中的一种,可谓弥足珍贵,借此可以帮助我们直接面对那段历史,进而缅怀那些为故乡做出卓越贡献的乡贤们。

《游燕诗轴》为绢本(绘在绢、绫、丝织物上的字画,称为绢本)。高131厘米,宽53厘米,书体作行楷,诗与题款计142字。内容谨录于下:

“紫芝一曲旧菰芦,又入燕京问狗屠。卿相未堪呼作友,流民只欲绘为图。清谈艺苑摧黄马,长策中原猎短狐。他日平台访遗逸,应知市上有郇谟。荒城百里绝炊烟,累茧烦君独吁天。转漕更无韩滉米,治装惟醵沈郎钱。空江蟹断孤舟外,长路鱼星匹马前。闻道南司新抗疏,不须张目向时贤。壬午中夏,子石先生以漕事入都为一邑请命,叹美之余,有诗赠别二首,淳耀。”

于提款后钤“黄淳耀印”、“字蕴生”二印,另于诗文右上部有“竹易轩”印,当为某藏家所钤。此诗著录于《陶庵全集》中《诗集》卷之六(《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清《南翔镇志》卷十二《杂志》亦有全文刊录。对于黄淳耀书法,清初邑人赵俞在《二黄先生祠记》中有“(黄公淳耀)翰墨之存,学者宝若天球”之句,今存世墨宝稀少,《游燕诗轴》正可让人领略其书法之风采。

《游燕诗轴》中的壬午年为明崇祯十五年(1642),时年黄淳耀38岁,“子石”为张鸿磐,时年50岁。

翥云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嘉定博物馆

内容编辑:cici

Hash:4c3bd05535fe5a293326cde32285d3aa2c6e800c

声明:此文由 上海翥云艺术博物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