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方寸大千|清代流派印之“邓派”
邓派的创始人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等。安徽怀宁人。尝客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被曹文植称为四体书清代第一人。篆刻以小篆入印,强调笔意,风格刚健婀娜,刀法苍劲浑朴,世称“皖派”或“邓派”。存世有《完白山人篆刻偶成》《完白山人印谱》《邓石如印存》等。邓石如篆刻起初师法何震、苏宣,后追摹程邃。邓石如于碑派书法用力最深,在篆刻中采用小篆和碑额的文字,拓宽了篆刻取资范围,探索出“印从书出”的道路。这种创作模式,充分激活了篆刻的表现空间,使篆刻艺术表现出更多的人文色彩,而且为个人风格的拓宽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邓石如之后,印坛空前繁荣,大家迭出,与其开创的这种创作模式是分不开的,如吴让之、赵之谦、吴咨、徐三庚、吴昌硕等。
邓石如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朱文 杭州印学博物馆藏此印是邓石如为毕梦熊所刻,是邓石如的代表作之一。此印最大的特点在于章法的疏密处理上,左行一疏三密,右行一密三疏,且成对角呼应,使疏者更疏,密者更密,令人印象深刻。邓石如曾提出“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美学观念,此印可谓将这一理念发挥到了极致。“流”“断”二字繁写增其密度,“江”字与“岸千尺”三字相呼应,极其疏朗。他的用刀既不同于徽派,也不同于浙派,而是使刀如笔,宛转流畅,刻出了刚健婀娜的风格。
邓石如对自己的篆刻还是颇为自信的,其在“乱插繁枝向晴昊”的边款中自谓:“古浣子摹篆,刚健婀娜”。邓石如的篆刻,贵在不落俗套,能充分大胆地我用我法,“书从印入、印从书出”,成功地实现了一次篆刻形式语言的转型。“邓派”风行,师者如流。邓石如篆刻创作虽并不丰赡,也没有留下长篇印论,但其开启的“印从书出”的创作理念,却为后世印人的创变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邓派”传人虽不似浙派那样在地域上相对集中,但阵容也很强大,吴让之、徐三庚、吴咨、赵穆等均是高手。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推吴让之。
吴让之 二金蝶堂 白文 上海博物馆藏此印是吴让之为赵之谦所刻,两位晚清篆刻大家一生并未谋面。同治二年,魏锡曾到泰州拜访吴熙载,带去赵之谦印谱,请吴题序,并带去两方印石请吴刻“赵之谦”和“二金蝶堂”。吴让之在刻此方印时应是看到赵之谦自刻的“二金蝶堂”印,所以章法、篆法与赵之谦所刻绝然不同。“二”字偏上,结字极紧,字字经过收放处理,组合起来使红块互为贯通,气息生动。用刀则冲披轻削,使转流畅,锋锷如新,高度的运刀技巧形成的线条富含笔韵墨趣,既立体又充满韵律感。
吴咨 人间何处有此境 朱文此句出自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汉镜铭文多在篆书基础上参入隶意,是带有装饰意味的文字。吴咨此印在质朴清刚的汉镜铭文基础上穿插了很多斜线,如“处”“有”“此”等字多做斜笔长画。全印上下错落,行气流贯,属于篆刻作品中的逸品,十分难得。
徐三庚 延陵季子之后 朱文 上海博物馆藏此印为徐三庚朱文印代表作,石材为寿山红芙蓉,此印六字,但章法上并不作均匀分布,“延”“之”两字是抬高腾出空间让给字形较长的“陵”“后”。各字都收紧中宫,重心上提,充分让垂线舒展,整方印都显得妩媚妍丽。
Hash:1761c71af65688d5f075b151bbc55d106bc00ae5
声明:此文由 春风剑在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