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追求真理一生向前
他是“人民的光荣”,他的革命历史“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他就是朱德。在这里,我们通过四个珍贵物件,来感受朱德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
一份党证
朱德入党,可谓一波三折。朱德早年深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1909年就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参加了同盟会。1922年,官至滇军少将旅长的朱德看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开始审视自己的选择,重新寻找救国救民的良方。这年7月,朱德来到北京准备见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想要加入这个先进的政党。不巧的是,当他赶到李大钊家里时,李大钊已经去了南方。8月,朱德又辗转来到上海拜访陈独秀。他向陈独秀表达了自己愿舍弃所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考虑到入党必须有党员做介绍人,还需要进行深入了解和考察,陈独秀没有马上答应他的入党请求,但找出《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以及自己撰写的几本革命理论书籍送给他,让他先拿回去学习,并嘱咐他一定要学懂、学好。
在上海要求入党未成,朱德决定去革命发源地欧洲留学,去接触原汁原味的革命真理。1922年10月,朱德在德国柏林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被朱德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和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深深打动了,接受了朱德的入党申请,并答应做他的入党介绍人。周恩来就朱德入党的事向中共旅欧支部的另一位负责人张申府请示,张申府也同意朱德入党,并与周恩来一起做了他的入党介绍人。按照二大党章的规定,张申府向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就朱德入党进行了专门汇报,陈独秀认为朱德经受住了党的考验,所以他代表党中央批准了朱德的入党申请。
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愿望,为了追寻革命真理,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朱德费尽了周折,受尽了磨难。虽然直到1933年7月才拿到党证,但这份来之不易的党证却见证了他所有的付出和努力,也见证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忠诚。
一把驳壳枪
1927年7月,在大革命失败后的血雨腥风中,为了挽救中国革命,中共中央决定发动南昌起义。此时在武汉的朱德奉命先行返回南昌,为发动武装起义作准备。此时,朱德佩带了一把驳壳枪。
朱德回到南昌后,设法争取南昌驻军的一些军官,并通过各种关系了解到了南昌市及其周围地区兵力部署情况。当周恩来秘密抵达南昌、住进朱德寓所后,朱德向他详细汇报了南昌敌我双方的情况。
起义前夕,朱德按计划在佳宾楼摆下宴席,“盛情”款待南昌驻军的两个团长。尔后,又拉住他们打牌,以期拖住他们。晚上9点多钟,驻军的一个副官跑来报告:“贺龙部的一个副营长来告密,说共产党将要发动起义。”那两位团长闻讯起身即走。朱德也立刻赶往起义总指挥贺龙处通报了叛徒告密一事,前敌委员会当即决定起义提前两小时举行。
1927年8月1日凌晨,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城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朱德挥动着驳壳枪,率军官教育团按前委的部署,杀向驻地周围的敌军。经过几个小时激战,起义军各部按计划完成了各自的任务,南昌城头飘起红旗,起义胜利了。
南昌起义后,朱德在自己的这支驳壳枪上刻下“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10个意味深长的字,以纪念那难忘的日日夜夜。
一架望远镜
1935年8月,朱德率领红军左路军由卓克基经阿坝北进,这里人烟稀少,沼泽纵横,气候变化无常。在进入草地不久,曾任红军总司令部侦察科科长的李井泉,考虑到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朱总司令需要一架望远镜。于是,他便将自己的望远镜送给了朱总司令。
朱德收到望远镜后很高兴,他说:“这个镜子好,体积小,轻,倍数大。”从此,这架望远镜就伴随朱德南征北战。朱德长征中的特务员潘开文说:“记得(朱总司令使用这架望远镜)印象比较深的有几次,当年(长征)南下打绥靖县(今阿坝州金川县)用过,第三次过草地在噶曲河北边追击敌骑兵时用过……”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指挥的朱德,率领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这架望远镜一直挂在朱老总的胸前,帮助他观察地形,了解敌情,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一根钢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是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最关心的事。鞍山钢铁公司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被称为“钢都”。
1952年9月中旬,朱德首次到鞍钢视察。当时,无缝钢管厂和大型轧钢厂两项重点工程刚刚破土动工。在立山薄板厂,朱德得知生产的就是军锹时,他高兴地对大家说:“你们生产的军锹,满足了前线的急需,为抗美援朝作出了重大贡献。谢谢你们了!”
1953年9月23日,朱德第二次到鞍钢视察。他视察了“三大工程”之一的无缝钢管厂,勉励大家说:“当初我们工农红军闹革命的时候,使用的武器大多是红缨枪和大刀片,枪炮是从敌人手中夺过来的。因为那时我们自己没有钢铁,现在我们要把鞍钢建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钢铁基地,要用自己的钢铁制造飞机、大炮、坦克和军舰以巩固国防,还要用自己的钢铁建设高楼大厦和铁路桥梁。国家富强需要钢铁,所以一定要把钢铁工业搞上去。”
在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心指导下,1953年12月,鞍钢生产出第一根无缝钢管,它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巨大的经济意义,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章来源:七一网
end
海东党建
投稿邮箱:hdycjyb@126.com
投稿微信:xysanx
Hash:c46b53240aed0679365f9729e124534337c4402d
声明:此文由 这里是青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