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的这个地方,曾经播下闽中革命的火种,你听说过吗?
年轻一代已经极少有人了解闽中(即莆田)的红色革命历史了。1930年2月,中共福建省委开始关注闽中,提出了“造成闽中赤色区域”的斗争任务,并对闽中的革命斗争寄予厚望。6月黄琬来莆,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三军第二0七团。10月邓子恢来莆开展土地革命,其时蒋介石开始第一次大规模围剿江西的中央苏区。11月9日中共莆属特委成立,邓子恢任特委书记,负责领导莆田、仙游、福清、惠安四县的革命工作。
闽西靠近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经验较成熟,邓子恢着重介绍了闽西的斗争经验,当时的土地革命试点和红军据点在白沙镇柄澳村。由于柄澳村地当要冲,当地反动势力较强大,斗争屡次受挫,特委会便把土地革命试点和红军据点转移到新县镇的外坑村(当时称为外坑乡)的宣德宫,外坑苏维埃政府成立,外坑苏区正式形成。外坑红色政权之所以能够成立,首先是因为有一支红军游击队(福建红军游击队第二支队),这是军事保障;其次是广泛 发动农民打击地主、恶霸,并召开群众大会,号召组织贫农团,实施土地革命纲领,这是政治保障;宣布废除田租、债务,限各地主、富豪3天内把田契、债据自动缴出焚毁;没收地主的田地和浮财,将之分配给贫雇农,这是经济保障;组织乡赤卫队,收缴所有武器,并向富户募款购买枪枝,这仍是军事保障。
(外坑苏维埃旧址)
外坑红色政权的建立鼓舞了闽中各地群众, 纷纷派代表前来联系,要求红军到他们所在乡村斗霸。红二支队应群众要求,向外出击,打击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进一步扩大影响。在短短的半个多月时间内,红军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新县、秋芦和福清的边界地区,所到之处得到贫苦农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红军队伍也扩大到160多人,形成了纵横十多里的赤色区域。
12月底,国民党驻军纠集海军陆战队和地主武装800多人,兵分三路“围剿”外坑苏区。红军奋起反击,终因寡不敌众,队伍被冲散,红军指战员战死37人,红军领导人陈天章、汤军相继被捕牺牲,苏维埃政权被摧毁,根据地群众遭反复摧残而被迫背井离乡,流落各处,闽中的武装斗争转入低潮。 外坑苏区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它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在莆田人民心中播下了永不熄灭的革命火种,党领导的游击队仍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继续坚持斗争,使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闽中的斗争虽然失败,但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反围剿却取得胜利。如果不是后来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闽中的土地革命斗争的胜利曙光应该更快到来。
外坑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宣德宫于1981年10月被定为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6月被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6月被评为莆田市首批党史教育基地。这里现有水泥路通达,与大(洋)江(口)线距离10公里,交通便利,是红色旅游的圣地。
(宣德宫)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Hash:7cd66934e2663c7e36fe405295c64ca3e1f3f7e1
声明:此文由 看涵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