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探秘 | 探寻“金沙”消失的文明
开栏的话:
今年7月,2021年优秀大学生龙门山地学夏令营如约而至,老中青三代地质工作者汇聚四川龙门山,共同探寻山脉隆升与地震的奥秘。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地质工作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此次活动旨在激发大学生,特别是地学专业领域大学生对地质科学更加浓厚的兴趣,鼓励青年地质工作者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脚踏实地、甘于奉献,通过奋斗收获成长和进步。
本版今起开设“龙门山探秘”栏目,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感受这次地学之旅。
7月15日,四川成都,阴雨绵绵。
湿漉漉的空气,沁人心脾,一下子冲淡了头天抵达时的闷热。上午8点整,参加2021年龙门山地学夏令营的所有队员准时出发,直奔金沙遗址,本次地学探秘活动正式开始。
昨夜11点36分汶川发生的4.8级地震,成都震感明显。当时记者正在写稿,瞬间心生狐疑:难道地震了?打开房门见走廊里没什么动静,便又回到屋里。这时夏令营活动微信群突然“滴滴”不停弹出一连串消息,中国海洋大学王文竹同学首先发出疑问:“地震了吗?”然后群里就闹翻天了,开始讨论各自的感觉以及该如何应对。过了一会儿,手机里弹出中国地震台网速报,果然是地震了。
参观成都金沙遗址
这时,本次夏令营营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研究室研究员李海兵在群里发话了:“大家放心好了,没关系的。一是现在房子抗震强度都在7级以上;二是这里远离断裂带;三是四川盆地具有一定的缓震作业。请大家安心休息。”
李海兵长期从事大型断裂带与变形作用、活动断裂与构造地貌、地震与断裂力学、盆山动力学、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地震与油气等方面的研究,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资源能源综合调查工程首席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大型断裂带构造变形、活动历史、地震活动性和动力学过程,以及汶川地震机制及破裂过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他的一席话仿佛给同学们吃了“定心丸”,让群里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
李海兵讲授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
今天的首个行程是成都的金沙遗址。据李海兵介绍,昨晚的地震是2008年5·12大地震的余震,属于当初没有释放完的能量再次释放,这样的余震一直要延伸很长时间。
金沙遗址是位于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的一处商周时代遗址,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遗址出土了世界上同一时期遗址中最为密集的象牙、数量最为丰富的金器和玉器,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太阳神鸟金箔,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和成都城市形象标识主图案。
根据现有的文献记载,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晚期张仪筑“成都城”,但金沙遗址表明成都早有城市存在,却不为后人所知。根据出土的文物,可以断定古蜀国的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开始了。随着附近宫殿遗址的发现,金沙曾是古蜀国的国都这一猜测也被证实。
金沙遗址曾是古蜀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然而,古蜀国和古蜀人到底来自何处,千古以来都是一个谜团。在发现著名的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之前,人们曾发掘出宝墩文化遗址。宝墩文化是一种石器文化,而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是一种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古蜀先民的生产力不可能一夜之间从石器发展到青铜器,这两种不同水平的文明是如何过渡的呢?
李海兵告诉同学们要注意哪些地质现象
从时间的延续性和文物特征的相似性上,已经可以确认金沙遗址直接承接了三星堆文化的精髓,并发展壮大,三星堆和金沙先后都曾是古蜀国的国都。那么,古蜀国为什么要将都城从三星堆迁到金沙呢?
最为怪异的是,如此辉煌的金沙古城,为什么没有被任何一部史书记载?在历史上,对于古蜀国,西汉史学家描述为“不晓文字,未有礼乐。”这寥寥8个字,到底隐藏着多少故事?
幸好,逝去的古文明一个个被发现,哪怕被发现的只是冰山一角,消失的古国景象也像潮水般不可遏抑地重现在今天的我们眼前。事实表明,成都平原也是一个文明之花长久绽放的土地,拥有着高度发达的物质、精神生活。
据说在金沙遗址被发现之前,成都人对历史的追溯都显得比较低调。金沙遗址的发现,把成都城市史提前到了3000年前,彻底澄清了此前被误读的历史。一个早在商朝晚期就存在的辉煌王朝,强烈地激发了成都人的历史自豪感。金沙遗址博物馆于2007年在金沙遗址原址建成开馆,展示了神秘的古蜀文化和独特的青铜文明。
在岩芯中寻找龙门山造山运动的机理
迄今为止,关于金沙遗址的历史文明为何会突然消失,众说纷纭。最近,一项来自地质科研人员的研究显示,金沙古城所在地区在公元前2600至2300年期间处于大地震活跃期,恰好与金沙古城历史上最近一次的城市毁灭的时代背景吻合。
因为地震一夜之间倾覆掉整个城池,地表之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尽管这个猜测相对靠谱一点,但依然会给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金沙的历史文明为什么会突然消失?还有待后人给出更加准确、更加科学的解答。
下午,夏令营全体队员前往成都市郫都区党史教育基地,深刻感受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激发了他们迈步新征程的奋进力量。
同学们在听专家讲述每一段岩芯的故事
随后,队员们前往汶川科学钻探实验中心观察实物资料。2008年5月12日,在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过渡区域的龙门山断裂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Mw7.9级汶川大地震,沿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分别形成约270千米和80千米长的同震地表破裂带。为了更好地理解汶川地震机制、地震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继续对余震进行有效监控以及提高地震监测能力,科技部、原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震局共同快速组织实施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WFSD)”。该项目是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整合计划的新起点,是我国第一次围绕大地震主题进行的科学钻探,也是世界上回应大地震实施科学钻探最快的一次科学行为,是进行地震科学研究的极为珍贵的一次机遇。
同学们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岩芯表现出浓厚兴趣,一边仔细观察岩芯,一边相互讨论,积极踊跃提问。带队的科学家李海兵一一解答,并对相关问题留有悬疑。
龙门山被称之为地质工作者“大陆动力学理论的天然实验室”。在这里,有许多构造演化问题仍处于争论之中:龙门山的山脉隆升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龙门山如此大的地形高差是如何形成的?其动力机制是什么?要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我们慢慢地走进龙门山,揭开一层层的面纱,认识它的真容。
欢迎订阅《中国矿业报》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中国矿业报”独家编辑。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
联系电话:66557768—872
▼
往期精彩回顾
▼
高端访谈|李明:以先进理念建设一流绿色矿山
罕见强暴风雨中的逆行而上——河南省自然资源系统、地勘单位开展抢险救灾纪实
编辑/宫 莉
审核/孙宇浩
审签/赵腊平
龙门山探秘!↓↓↓
Hash:75b0096b2b6e0bd0e5d900c6747ebdb8df7d4a0b
声明:此文由 香蕉er的市井生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