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故事 |这座洣江边的小城,竟藏着多个古城遗址!

新闻热线/0731 -28829110

茶陵南宋古城应该是株洲境内保存最好的一处旧址。其实,茶陵在古代还曾修筑过一些古城,只是很遗憾没有保存下来。

茶陵南宋古城墙全景(本组图片:资料图/记者谭浩瀚 摄)

湖南俗谚云:“茶陵的城墙,安仁的城隍”。此“茶陵的城墙”多指茶陵县城的南宋古城,用其形容茶陵的古城多也十分恰当。

茶陵南宋古城墙

战争多,因此城多;城多,因此战争多。茶陵地处吴头楚尾,古称“三路襟喉”。这“三路”是指宋代划分的荆湖南路、广南西路、江南西路。

茶陵南宋古城墙

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自汉至清代,有记载的规模较大、 历时较长的战争就达30多次。

迎湘门里多少说不完的历史故事

于是,在茶陵这块土地上,曾经耸立过许多座城池堡垒

镶嵌在石板中的标识

王城遗址

茶陵历史上以产茶著称。境内有茶水、有茶山。茶陵古作荼陵,也称茶乡。唐代陆羽的《茶经》载:“茶陵者,所谓陵谷产茶茗焉。”

西汉元朔四年(125),封长沙定王之子刘欣为茶陵侯,修筑茶王城,遗址在今茶陵县火田乡莲溪村。宋武德四年(621),设南云州,州治在火田故城

马王城遗址

后唐长兴年间(930—933),楚王马殷侄之孙马宏芳于茶水北岸马家屋筑马王城,亦称“古城”、“鼓城营”。古城遗址在今高陇镇古城村与湘东乡马家渡交界处。

据旧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旧址尚存。今残存高2米、厚8米的土城墙3段、烽火台1处,城址面积2万平方米。1986年发现大量绳纹残瓦和当时使用的青砖以及卵石镶嵌的地面。

茶王城遗址与马王城遗址两地相距约10公里,属于茶水上游的盆地,在今茶陵县城东北部,毗邻江西

金州城遗址

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邓宜任茶陵知县时所修筑。1986年专家考证,古城遗址位于今思聪乡大兴村城门组一带,城址面积约16万平方米。

今残存高2米、厚8.5米的土城墙1段。

晓塘古城遗址

在秩塘镇晓塘村后背坳发现一处古城遗址,专家推断为东汉建安二十年所建,可能系军事城堡

古城遗址约7万平方米。今存高3米、宽7米、长60米的土城墙一段。现场发现了青铜兵器。

鄂王城遗址

南宋名将岳飞屯兵茶陵时,曾在二十五都修筑了鄂王城,茶陵州志、县志均记载了此事。1993年版《茶陵县志》将二十五都注明为湖口,“城址待考。”

王薛刚《“鄂王城”遗址考》一文提出,鄂王城不在湖口而在秩堂的彭家祠的天营盘。理由是:岳飞当年在茶陵的活动主要是在秩堂及周边,“光泉”、“墨庄”均在这里。岳家军不可能活动在茶陵县城东而屯兵于茶陵县城南(湖口);清代的二十五都在湖口,但明代的二十五都属茶陵乡,是在境东部包括秩堂在内的地区;明经书院位于火田,有史料记载尹彦德曾“犒以牛酒”,岳飞请奏朝廷从国子监派太学生来明经书院执教。《叙伦堂彭氏族谱》载岳飞悼彭可安诗,提到彭可安曾犒劳岳家军。这些都发生在秩堂及周边。

南宋茶陵县城旧址

位于茶陵县城关镇的古城旧址为南宋绍定四年(1231),茶陵知县刘子迈主持修筑。元、明、清三朝多次修葺,尤其是明代展筑西城,增大面积三分之一。

城墙系用红料石浆砌,夯土其中。原墙体高8.4米、厚4.4米、周长2513米,设有聚星、迎薰、通湘、紫薇朝天5门。城上有敌楼8座、角楼4座、更楼22座、垛堞2366个。城外洣水环流三面,西北护城河环护。清代中叶后失修,多有毁损。

解放时,城楼、垛堞均无存,部分城墙损毁严重。在以后经过农田建设和私人拆城建房,大部分仅存城基,今存迎薰门至南门口一段约600米。

俯瞰茶陵南宋古城全景

茶陵有那么多古城遗址,为何只有今南宋县城旧址保存较好,其它或无踪影或只剩土墙垣一段。主要原因是南宋县城旧址的城墙是“砖包土”,其它旧城均为土筑墙。南宋县城由土墙改为砖石墙也还是在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修时。

清代茶陵县城图

茶陵,曾有这么多古城遗址,堪称株洲第一古城。

注: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

来源 | 株洲晚报融媒体

文字 | 牛八

编辑 | 董介

审核 | 戴萍

Hash:c99701d6d2ad7b895f1afe550d8e08906af9643f

声明:此文由 株洲晚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