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鉴藏常识(6)--宋金时期的瓷器 高清图鉴(重点讲解定窑)
著名的渎山大玉海是什么时候制作的:元。
渎山大玉海重多少公斤?
古陶瓷鉴藏常识(6)--宋金时期的瓷器 高清图鉴(重点讲解定窑)
宋金时期的北方陶瓷就河南瓷窑釉色品种来说,以白釉.青釉为主,黑釉次之。
低温铅釉陶器只在少数瓷窑中出现,白釉器光素无纹、印花、刻花、珍珠地划花以及白地黑花俱全。
宋代白柚小盘
宋代定窑剔花枕
宋珍珠地划花双虎纹瓶
宋白地黑花枕
宋黑釉碗
宋黑釉铁锈花玉壶春瓶
宋定窑黑釉弦纹梅瓶
青釉除一般的青瓷及带刻花、印花的耀州窑系装饰风格的青瓷外,还有烧制钧瓷的禹县、临汝、新安、辉县、淇县、鹤壁、和安阳瓷窑。烧制珍珠地划花的密县、登封、鲁山、宝丰等瓷窑。烧制花青瓷的临汝、禹县、宜阳、宝丰、内乡和新安瓷窑。
宋青瓷刻花碗
宋印花青瓷花纹
宋青 瓷 印 花 碗
山西发现的宋金时期的瓷窑以烧白釉以及黑釉瓷为主,烧白釉的有平定、介休、交城和阳城等地的瓷窑。河北发现的定窑、磁州窑、临城窑、龙泉务窑以及隆化窑均以烧制白釉为主,定窑最精,磁州窑以烧制白地黑花最具代表性。陕西的耀州窑亦烧制刻花、印花的青瓷。
宋介休窑六出筋白底黑花盘
宋代定窑印花龙纹盘
宋磁州窑白釉裼彩童子莲纹碗
宋耀州窑高足杯
上述的各个北方瓷窑所生产的陶瓷器物,大部分可归结为北方的定窑、磁州窑、钧窑、耀州窑四大窑系。
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以及东西燕川村,古属定州,故名定窑。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以生产白瓷而闻名。宋代是定窑的发展时期,产量、质量以及制作工艺较五代都有明显的提高。
五代定窑白瓷唇口罐
宋代定窑紫定柿釉金彩蝶牡丹纹茶碗
宋代定窑瓷器的特征
1,胎:白色微黄,比较坚致
宋定窑白瓷片
2,釉:定窑兼烧白釉、黑釉(黑定)、酱釉(紫定)、绿釉(绿定)等品种瓷器
宋定窑白釉菊瓣盘
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盌黑定又称“兔毛花”
宋定窑酱釉盘口瓶
宋定窑绿釉龙纹盘绿定
3,北宋早期白釉釉色白中泛青,比较光亮,中、晚期白中泛黄,即俗称的米白色,滋润莹泽。定窑白釉的特点是有蜡泪痕----釉在高温下流淌、降温时停止流动而凝结在釉面的蜡泪痕状的渍釉点。
宋定窑莲瓣纹壶
定窑折腰六缺划花盘
4,滋润莹泽的米白色釉现蜡泪痕及竹丝刷纹(釉薄处可见的器身条条细小痕迹)是宋代定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5,器型:定窑瓷器多为碗、盘、枕、炉、盂等日用生活器皿,还有净瓶、海螺等佛前供器。
宋定窑印花双凤纹笠式碗
宋定窑白釉碗
宋定窑花口盘
宋定窑孩儿枕(藏故宫博物院)
宋代定窑印柳斗纹齿口高足杯
定窑刻花狮流壶
定窑漏斗口瓶
北宋定窑刻花牡丹纹长颈瓶
6,纹饰:北宋早期以划花、刻花为主,中、晚期及南宋(金)以印花为主,还有模印贴花、浮雕。
划花
印花
印花
模印贴花
浮雕模印贴花
定窑的印花特点是: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工整素雅,密而不乱,讲究对称,大多印在碗、盘的里部,内容多为花卉,,其中牡丹多、莲、菊次之。其次为动物:如孔雀、凤凰、鸳鸯、大雁、鸭、鱼等等。再次为婴戏。还有一种金彩描花的。
7,工艺:北宋早期,定窑烧粗瓷用三岔形支钉垫烧,器物里心有三个支钉痕,细瓷用匣体正烧。中、晚期创用支圈覆烧,碗、盘等口沿不施釉,称为“芒口”,精器用金、银、铜等镶边,称金扣、银扣、铜扣。
支钉痕
金 扣 定 窑 碗
金代后期定窑又创用匣体涩圈叠烧法,即在器物里心挖去一圈釉使露胎,另一器物的圈足正好置露胎处,烧时器物之间就互不粘连,这种工艺正好为鉴定定窑瓷器时代留下特征。
匣体涩圈叠烧法
定窑少量烧造的酱釉和黑釉器物,即文献中记载的“紫定”和“黑定”,胎体有精粗之分,精者胎体呈白色,粗者胎体呈灰色,定窑突破了青瓷、白瓷的界线,也烧造浮雕莲瓣装饰,在瓶、壶等器物上均施浮雕莲瓣纹。
并曾一度为官府烧制宫廷用器,已发现的定窑器物上的题铭有“官”、“新官”、“易定”、“尚食局”、“尚药局”、“食官局正七字”、“五王府”、“奉华”、“风华”、“慈福”、“聚秀”、“禁苑”、“德寿”等。题铭有烧造前刻上或者烧造以后重新刻上的二种。
受定窑影响属于定窑系的瓷窑有:山西的平定窑、孟县窑、阳城窑、介休窑、霍县窑,四川是彭县窑,江西的吉安窑和景德镇窑。
定窑瓷器鉴定
宋定窑的刻、划花技法与当时的其它窑口瓷器颇为不同,给人一种很“硬”的感觉,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可以打一个比方来形容,如用钢刀在松软的木料上刻花,受刀处周围的木料表面会随着刀具的刻压而下陷,此谓之“软”,而在坚硬的红木上刻花,着刀处周围的木料表面则不会下陷,使刻纹轮廓更为鲜明,此谓之“硬”。
刻花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无流釉现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
北宋早期,定窑采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经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集,此为鉴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主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明显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北宋中期以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由于覆烧的发明,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然而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表现并不那么完美,足面(圈足与地面接触部分)总是显得不够平整,有些地方釉厚,有些地方釉薄,以手抚之,明显地感到凹凸不平,凡北宋定窑圈足器(采用覆烧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此为鉴定之关键。
另外,定窑圈足器之圈足有大小两种类型,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见竹丝刷痕,刷痕呈同心圆,而小圈足器则无这种现象,但无论大小圈足,足均极浅,足墙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过肩,几乎无钩手。
定窑器物,尤其是碗类器物,大都有些变形,若是完整器,将器物倒扣于桌面,便很容易发现这一特点。
就目前在市场上所见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泪痕现象已可做到,竹丝刷痕亦不难实现,至于器物的变形非人力而可强为,而取决于烧造时的火候、窑位、气氛等等因素,若以人力做作,不免留下故意造作的,不自然的痕迹。现在只有一点还难以企及,就是足面的不平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完全出于自然,且在目前尚未引起仿造者足够的重视,仍可作为鉴定的一个标准。
仿定器的窑址有:
“土定”:漳河、汾河流域民窑所烧,胎体比较粗厚,质地亦较松软,釉色白中泛黄或赤,体轻质差。
“新定”:山西霍县的霍窑出产,质坚而薄,但较脆。
“南定”:是南宋时期在金人统治下继续烧造的定窑瓷器,质量不如北定。
“粉定”:景德镇仿造的定器,亦采用覆烧法,口沿无釉,用金属镶包口沿,刻划花水平比较高,可以乱真,区别之处是釉面光亮,无泪痕特征,足内可见放射状跳刀痕。
土定
南定双凤纹芒口碗
景德镇窑南定印婴戏花卉纹碗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和图片转自网络,观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版单位所有。
Hash:bdf4d4d1737ed81cdebc39984c8e35d94eed75df
声明:此文由 博古鉴赏沙龙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