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弦歌 抗战时期内迁机构共谱怀化繁荣

位于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结合部的怀化历史上为湘桂黔川滇五省通衢,素有“滇黔门户” 、 “全楚咽喉”之称,是湖南的西大门,是华北、华中、华东通往西南的主要通道,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

1937 年卢沟桥的枪声,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击日本全面侵华的序幕。随着战火的蔓延,以怀化境内沅陵辰溪溆浦、黔阳、芷江为中心的大湘西地理位置优势愈加凸显,成为沦陷区机关、学校、 企业、 医院、 社会团体的内迁之地。

在那场维系民族命脉的生死迁徙中,内迁机构组织勠力同心坚守着自己的职责,谱写了怀化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战时繁荣。抗战胜利 70 周年之际,记者先后到芷江、安江、辰溪等地寻访遗迹、查阅史料,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再现那段隐没不彰的史实。

神秘基地大军云集,成正面战场大本营

早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的 1934年,著名军事家蒋百里在御日国防建议中,就极力主张“中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空军基地宜设在云南昆明,战时大本营宜设在湘西芷江、洪江一带” 。

抗日战争期间,怀化作为一座山城能够名蜚中外,与拥有一座机场密切相关。1937 年,在美国陈纳德将军“要在中国西南各省开辟基础大型军用秘密前进机场”的倡议下,中国政府扩修了始建于 1934 年的芷江机场,后来成为盟军远东第二大机场。这里曾驻扎着中国及盟国苏联、美国的空军,是当时军事保密的重点。凡是涉及这一机场空军作战及战果的报道,都以“红岩机场” 、 “湘西基地” 、 “湘西某地”等代号代替,给这里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神秘色彩。直到 1945 年湘西会战胜利,特别是 8 月 21 日日本投降使者降落在芷江机场后,记者们才将其真名公诸于天下。

1943 年底,陈纳德将军及其率领的飞虎队飞行员进驻芷江机场,利用芷江优越的地理位置,不断主动出击。从芷江机场出发的飞机直接参加对日空战,切断日军补给线,多次轰炸日本本土,在 8 年抗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给日本侵略者以毁灭性的打击。日军将之视为“眼中钉” , 制定了夷平芷江空军基地,打通大陆交通线,占领陪都重庆的一号作战计划。遂于 1945 年4 月发动了 对 湖南也是对中国战场的最后一次进攻作战——以夺取芷江机场为目的的湘西会战(又称芷江保卫战) ,最终日军完败溃逃。

随着战局的发展,大批中国及美国、苏联等同盟军事力量陆续迁入怀化。当时驻军从芷江七里桥一直驻防到竹坪铺的五里碑,军营绵延 12 华里。据统计,从 1937 年 7月至 1945 年 9 月,驻芷各种军、警、特、宪机构多达 220 个。原不足 3万人的县城,人口骤增至 10 余万人。1938 年 10 月,国民革命军空军第九总站由武汉迁芷江。1939 年 4 月,汉阳兵工厂奉命迁入怀化境内的辰溪,改名国民党军政部兵工署第十一兵工厂辰溪分厂。1941 年,蒋介石兼任校长、徐庭瑶任教育长的“陆军机械化学校”由广西柳州迁来黔阳寨头和洪江罗卜湾一带,专务训练汽车、坦克驾驶员、修理兵及培训技术军官。1944 年,大批援华美军驻扎芷江,最多人数达 6062 人。为增强对日军的打击力量,1944 年5 月,美军在溆浦修建了怀化地区第二座军事机场,即桥江机场,修建机场动用民工 4 万余人,其中溆浦就有 5000 余人。这时的怀化真正成为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大本营。

小县城成战时省会,党的组织迅猛发展

1938 年,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指示: “随即将省府各厅、处、会依次分批迁往预定的战时省会——沅陵” 。谁也不曾想到,湘西边陲的一个小县城沅陵,突然变成了战时湖南省省会临时所在地。4 月1 日, 国民党省政府还在沅陵设立 “湖南省沅陵行署” ,管辖沅陵、溆浦、泸溪、 辰溪、 吉首麻阳凤凰会同、芷江、靖县、通道、晃县等 21 个县。接下来短短七个月时间,沅陵“江边上、山头里、县城到处都是机关单位” ,单位之多,可见一斑。

漫天烽火,弦歌不辍。1938 年6 月底,两湖监察署从武昌迁芷江;10 月初,国民党“中央警察学校特种警察人员训练班” (军统特训班)从临澧迁来黔阳县黔城镇,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负责人戴笠亲临黔城“训教” ;11 月 3 日,国民党湖南省政府迁沅陵,随后,国民党军政部粮秣实验总场迁沅陵,海军总司令部由湘阴迁辰溪。12 月1 日,中国童子军湖南省理事会筹备处、国民党军委别动总队第七大队、经济部工矿调查处驻湘办事处、中国战时儿童救济会湖南办事处、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湖南省审计处、湖南卫生实验处等机关团体相继迁到沅陵;1944 年 8 月,省电信管理局迁芷江;不久,军政部第五休养所、荣誉军人第六教养院、安徽地方银行、湖南省烟草专卖局、湖南邮电管理局、湖南省税务管理局相继迁入晃县。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在怀化的活动也较为活跃。1938 年 3 月,中共溆浦县工作委员会成立,8 月下旬,中共湖南省委派何良来辰溪组建地下党和开展抗日救亡工作。9 月初, 中共党员程今吾、涂西畴等人组建辰溪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为了适应湖南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和怀化实际情况,1938 年 10 月,中共湘西工作委员会在沅陵成立。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大气候下,加上外来党员汇集湘西的机遇,怀化党的组织一度发展迅猛。到 1939 年 2 月,除已恢复的溆浦县委外,中共湖南省委又决定成立中共沅陵县委,同时新建的有辰溪县委,洪江、麻阳 2个中心支部,35 个基层支部,党员发展到 350 多名。

无论时局如何多艰,由于中共党组织的领导和中共党员、进步人士的推动,在这块偏僻的土地上,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革命火焰熊熊燃起。1938 年 11 月 20 日,由八路军高级参谋徐特立筹建的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从湘潭迁沅陵。 1939年2月,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长兼军事部长聂宏钧和省青委负责人于刚来沅陵检查湘西工委工作,并在沅陵召开湘西工委扩大会议,湘西各县党组织代表 20 余人参加会议。会上,聂宏钧传达中共第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求全党同志认真地负起领导抗日战争的重大历史责任。国民党、共产党的组织在怀化境内设立相应的机构,怀化战时的政治中心地位日益突出。

文脉图存弦歌不辍,文化中心名副其实

纵使遍地战火,弦歌依旧不辍。抗战爆发后,怀化成为战时军事、政治稳定的大后方,给当时遭到重创的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安全的场地。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中国文化和教育薪火相传,民族复兴的精神火种得以保存。

战争来临时,教育最让人关切与揪心。1937 年 10 月,北平民国大学迁溆浦大潭,随校迁居的有著名学者翦伯赞、谭丕模、张天翼(均系中共党员) 、顾颉刚、徐炳昶等。1938 年 2 月初,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由南京迁芷江,5 月 15 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陈果夫由长沙抵沅陵,16 日赴芷江主持中央政治学校事务。1939 年 6 月 26 日,教育部决定本年度国立各大学及独立学院统一招考新生,全国设 15 处招生区,湖南招生处设辰溪,这是文化教育的内迁延续和发展。

时至今日,当记者走近湖南大学在辰溪的校舍旧址时,仍旧能体味到这代表着不屈精神的文化地标所承载的那份顽强与执著。1938 年 12 月,湖南大学的师生们坐着大帆船 , 经过湘江、洞庭湖、沅水,唱着救亡歌,风餐露宿,千里迢迢来到湘西辰溪,在龙头垴正式开课。湖大排除万难,以“于艰苦中谋恢复,于安定中求团结”的办学方针,迅速恢复了正常办学。1941 年出版的《抗战以来的湖南大学》一书对于湖大迁到辰溪后师生的状况有这样令人感动的记载: “在这个艰苦的时期,各位教授及全校学生都能体谅一切,于行装甫卸之日即展开书本,从事研究。那时的教室,是枯黄的草地上或大树底下用木板子做几块小黑板,背起便走,好比传教士传教一般,一面晒太阳,一面谈学理,一组一组、一群一群,布满了龙头垴,这种艰苦奋斗、努力研究的精神,湖大师生可以引以自慰的。 ”

颠沛流离,九死一生,唯其如此,才能在战火纷飞中为教育寻一方静土。沅陵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显得相对安定。因此,成为很多学校迁入的首选。战时迁入沅陵县的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有 20 所,其中就包括闻名三湘的雅礼中学。1938 年“文夕”大火后,雅礼中学迁至沅陵,当时物价飞涨,生活环境异常艰苦,日寇的飞机还时常轰炸沅陵。为了防范日军空袭,学校自己修建了防空洞。有空袭警报时,防空洞前仍然书声琅琅, 当闻隆隆飞机声, 师生们才进入防空洞中。当生存遇到困难,当生命受到威胁,还能以琅琅的读书声来回应肆虐的炮火声,那靠的一定是不屈的信念。

放宽历史的视野来看,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也随文化团体来到怀化,不少救亡团体以及中共党员和救亡干部也纷纷来到这里,从事抗战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当时怀化文化中心的地位。 《抗战日报》1938 年 11 月 9 日迁至沅陵,社长田汉、副总编廖沫沙,周立波也随之迁来,其燃起的抗日烽火在中国抗战史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苏半月刊》1938 年 11 月也相继迁入沅陵,怀化境内稳定的局势为这些进步报刊宣传抗日提供了阵地保障。除此之外,1938年 11 月,湖南广播电台也迁沅陵,次年 8 月建台竣工,11 月 12 日正式播音。1938 年 12月,长沙一致剧社迁沅陵,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41 年前后,湖大学生自治会组织歌咏戏剧队,排练演出《放下你的鞭子》 、 《雷雨》等话剧,把敌后抗日斗争的勇敢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出时观众如云如潮,出现了轰动效应。雅礼中学的“冰社”多次在沅陵街头公演抗日题材的话剧,大大激励了群众和同学们同仇敌忾之心。

厂房林立兴盛一时,怀化经济黄金时期

1937 年 8 月 13 日, 上海吴淞口一声炮响,日军把侵略的战火延烧到江南一带。在这民族存亡的严峻时刻,民族工业家们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潮的推动下,为了救亡图存,也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抗日斗争,这就是民族工业大迁徙,到大后方办厂支援战争。据国民政府工矿调查委员会文件记载: “嗣奉军事委员会蒋委员长电令筹划战时工业, 以川、 黔、湘西为主等因,当经遵将各厂继续内迁,以筹后方生产安全。 ”

于是,以机械制造和纺织为主的工厂沿沅水大批迁入怀化的沅陵、辰溪两地。随着日军逼进,长沙的工厂也迁来沅陵、辰溪、安江等地。从 1938 年 9 月下旬开始,先后迁入沅陵的有上海中国机器厂、新成布厂、汉口精益铁工厂等 30 余家;迁入辰溪的有上海亚洲制刀厂、中亚机器厂、汉阳兵工厂、湖北(华中)水泥厂、河南农工机械厂等 50 余家,迁入安江的有湖南第一纺织厂等。当时,尤以辰溪显得特别繁荣,据《大公报》载:“自抗战以来,前方工厂相继迁辰,目前工厂林立,纵横十余里,每值华灯初上,恍如武汉三镇之夜景。 ”

战时由于内迁的厂矿带来一些先进的生产设备,为战时怀化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据资料记载,从苏皖浙以及本省等地大量迁来的工厂和商号,带来了不少的机械设备,取代了部分手工业操作,生产能力得到提高,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1912 年冬创建的湖南省第一纺织厂,1938 年 9 月迁至沅陵柳林叉时,带来 10000 纱绽,248 台布机,550 千瓦发电机一套。1940 年 11 月定居安江正式开工时,设有原动(动力机械) 、纺纱、织布三个工场,2200 千瓦发电设备,10400 枚纱绽,240 台 布 机,1500 余 员 工。 据 统 计,1941年生产棉纱 9188.76 件。棉布 274.4 万米。1946 年纱绽达到 24000 枚,布机 248 台,有年产 200 万米色布的漂染设备。此外,还有抗战纺织厂、电灯公司、中和炼油等企业。

奋其全力,锐意经营,渐上轨道。以辰溪为例,煤矿惠民等八个公司,年产煤 2万吨以上;华中水泥公司,月产 15000 桶;复兴等机械厂 39 个,年产值 60 万元;卷烟厂 10 个, 月产 2000 条。据《大公报》载 : “据抗战以来,前方工厂相继迁辰…………。 ”与辰溪相邻的溆浦县,工业也在此期间发展迅速,利用本地资源兴建的制糖业、 陶瓷业、 造纸业,均有相当规模,妇女纺织花样技巧还在当时陪都重庆举办的战时重庆手工业展览会上获得奖项。1938 年 6 月,国民党湖南省政府行署主任陈渠珍委托黄琪镇在麻阳县城开办 “湘西制糖厂” ,次年投产,月产白糖 200 吨、桔糖 300 吨、冰糖 20 吨,为当时全省主要糖厂之一。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938 年 8 月,由国民党在洪江官团溪开办的造纸厂投产,次年改名为洪江造纸厂。1938 年 12 月,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在沅陵县城东烂船溪建湘西电厂,并设沅陵第一发电所,装机容量240 千瓦,次年 1 月 1 日发电。1939 年 1 月24 日,国民党省政府在榆树湾设立沅芷垦区办事处,安置难民及贫民,至 1940 年 12 月累计开垦荒地 2 万亩。1939 年 4 月,国营第二被服厂、 招商局先后迁沅陵。1939 年 10 月,省贸易局在沅陵设办事处,以收购桐油为主要业务。当年收购桐油达 2000 余吨。1940年至 1942 年,私营翻砂厂、湖北周庆记机器厂、江苏黄福记锅炉厂、省福牲纺织公司先后迁沅陵。

由于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吸引了一些银行纷纷内迁,逐日彰显怀化经济中心的地位。1938 年 1 月 16 日,湖南省银行沅陵支行正式营业。5 月, 中国农民银行先后在芷江、沅陵设办事处。6 月,国民党省政府沅陵行署向中国农民银行总行贷款 100 万元,办理所管辖的 21 县农村合作社预备社社员购买耕牛及农业生产资料贷款。7 月,交通银行在沅陵设立办事处。11 月,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个国家银行的长沙分行、支行、四联湘分处及在长沙的上海、聚新城金城江西裕民等商业银行均迁至沅陵。

70 多年过去了,时光还在流逝,世事永在变迁,但在这里关于内迁机构辗转迁徙且一路弦歌的精神与气象,在岁月长河的洗涤中历久弥新,成为引领五溪儿女阔步走向未来的信心与信念!

Hash:a6d002fe445697980784e9d3339910be72a28fea

声明:此文由 怀化新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