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文明?西藏最大规模联合考古竟然发现了......

西藏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近年来,随着西藏西部早期文明研究的不断推进,阿里已成为国际藏学界研究“高原史前文明”的热点地区之一。

自2014年以来,

考古学家在西藏阿里地区

发现了多处古人类遗址,

从出土文物显示的信息来看,

佛教进入青藏高原之前,

青藏高原上已经孕育了发达的文明。

为进一步搞清楚青藏高原的古代历史

国家文物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

组织全国的考古专家,

实施了有史以来西藏最大规模的联合考古。

此次考古,主要是对阿里地区

象泉河谷札达土林的一些遗址的发掘,

包括皮央东嘎遗址、曲龙遗址

多处古人类遗迹

1.考古专家:汉晋时期皮央东嘎一带曾与“丝绸之路”沿线互通往来

皮央东嘎

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境内,

是西藏迄今为止发现的

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遗址。

1994年以来,

四川大学考古队连续八次在该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

不仅发现了内容丰富的佛教石窟,

还发现了一些史前时期的考古学遗存,

为进一步了解西藏西部早期文明

提供了重要实物线索。

皮央东嘎遗址出土文物显示

在2000多年以前,阿里地区生活的人,和周边地区,包括当时的中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在一个出土的陶罐和木盒里分别发现了疑似汉晋时期的小米茶叶。同时还发现了一枚中亚风格的带柄铜镜。”四川大学历文化学院院长、皮央东嘎遗址考古负责人霍巍教授说,这可能表明佛教时期以前,皮央东嘎一带就曾与中原有着密切往来,同时也受到了周边文明的影响。

“象雄是一个国家?是一个族群?还是特指一个地域?皮央东嘎一带是不是‘高原丝路’一个重要的文明中心和集散地?”霍巍说,这些高原史前文明的谜团还需通过更多考古学实物证据加以梳理,而这次联合考古收获表明,皮央东嘎一带确实存有非常漫长的一个文明发展阶段,并且还与周边地区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目前,短短一个月的发掘就出土了如此丰富的文物,接下来我们还计划试掘其他几个新发现的重要墓地,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期待。”霍巍说,按照国家文物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的总体布署,皮央东嘎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还将持续数年,这期间四川大学考古队将在力图摸清这一带墓葬分布范围、基本面貌、文化内涵的同时,提出相应的保护规划建议,“怎么样让这些墓葬很好的保存起来,成为皮央东嘎地区非常珍贵的一份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后续的重点工作之一”。

2.探访曲龙遗址传承千年的“土林洞室”

曲龙遗址,

坐落在象泉河谷的一个拐弯处。

因为这里的地形

看上去像一只展开双臂的大鸟,

所以当地藏语称它为“穹隆”,

意思是“大鹏鸟之地”。

根据最新的考古调查,

曲龙遗址现存有

洞窟式的居住遗址就有700多处。

这些洞室大多都已经废弃,

有的已经坍塌,甚至被埋压。

这次联合考古,

就首次选取了部分

被埋压了很多年的洞室进行发掘,

这些洞室内会有什么发现呢?

这些洞室的居住历史有多久?

最后的居民又是何时离开的呢?

考古人员首次对

阿里地区洞室遗址科学发掘,

出土文物10余类,90多组,

出土了大量的

石器、陶器、木器、铁器皮革织物等。

曲龙村的村支部书记索南扎西说,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村民们还居住在遗址的洞室中。而且周边很多村民过去也都是住在这种洞室当中。

达县文物局局长 洛旦: 土林对窑洞的凿挖非常适合。另外一个它不需要大量的木材,建造屋顶之类的。它具有一些冬暖夏凉的特点。所以,目前老百姓有时候也会沿用一些洞窟来做仓库。像放一些酥油,糌粑干肉之类的。放在里面以后,保存的时间更长一点。

据不完全统计,

仅在札达县,

现存的“土林洞室”就至少有三千多座。

在皮央村,

有不少洞室仍被村民当做储藏室。

有的堆放着柴草牛粪等杂物。

有的还加了门,上了锁。

那么这些洞室的居住历史能上溯到多远呢?

最新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

在曲踏、格布赛鲁、皮央等考古点,

都发现了早期的洞室墓穴。

札达县文物局局长 洛旦: 目前所发掘的洞室墓,它的结构和形状与目前为止老百姓居住的洞窟基本上是完全一致。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张建林: 在格布塞鲁这个地方,也有和曲踏墓地形制比较接近的土洞墓。这个东西可能年代也比较接近。因为去年我们测了年,最早到距今三千多年。

专家据此推断

至少在距今两、三千年前,这里就已经出现了洞室居所。年代久远,这些洞室如今已失去了它们的居住功能,而对曲龙村的村民们来说,祖辈们曾经的居所已经成为了受保护的遗址。

3.格布赛鲁遗址进一步考古发掘

2017年7月,阿里札达县格布赛鲁墓地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发现迄今所知的西藏西部最早墓葬。“当时考古发掘出土了石质、骨质、铜质、铁质、玻璃、贝饰等各类随葬品300余件(组)。碳十四检测数据表明,其中一处墓葬年代距今3560-3000年。”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夏格旺堆说。

阿里联合考古队正在清理中的墓葬外景。春拉 摄

今年7月,

格布赛鲁遗址再次成为考古队

进一步调查与发掘的重点遗存点之一。

因海拔高、自然环境较差,

考古队员每天都要徒步往返于沟壑之间,

发掘时常常会遇到突如其来的阵雨、冰雹,

面临气候与体力的巨大挑战;

同时,因遗址长时期受雨水冲刷,

导致地貌发生变化,坡状堆积太厚,

寻找和辨认墓葬变得更加困难。

阿里联合考古队正在清理的一处墓葬的外景。春拉 摄

“这个遗址南北直线距离约2.5公里,包括洞室等不同种类墓葬,工作量很大。今年我们计划开展2个多月的考古发掘,但要较为全面地完成对这一遗址的考古调查与研究仍将需要数年。”夏格旺堆说。

据专家介绍

与国内其它地区的考古发掘一样,西藏考古也开始采用多学科合作方式获取更多古代信息。以格布赛鲁遗址为例,考古发掘收集的人骨和动物骨骼都已进行体质人类学和动物考古学分析,采集的朽木、木炭、土样、作物种子等分析样品已根据不同学科分类,送往国内相关实验室进行科学测年与研究。

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

联合考古队获得的新发现,

初步揭示了距今两、三千年以前,

西藏西部早期文明的一些样貌,

这对于探索西藏的早期历史

具有重要价值。

转自网络,侵权删!

更多西藏旅行信息关注微信公众号跟着我去远方,或者咨询微信yuanfang2023

Hash:3bdd947bbaef0ac8ac383a202900833d5cb22b57

声明:此文由 藏地趣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