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炉火暖犹无奈?“ 大雪 ”前说一说苏轼与佛教的神奇因缘!

如果要评选宋朝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恐怕还不是欧阳修,而是一个名叫东坡居士的后辈。

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最全能的才子,恐怕就不是唐朝王维了,这个人就是眉山的苏子瞻。

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文人,恐怕也不是李白,唯有那个苦中能够作乐且风趣幽默的苏东坡了。

无论是东坡居士,还是苏子瞻,还是苏东坡,其实都是一个人,他就是北宋的苏轼!

这样一位李太白式的天才人物,将诗情画意以及远方过成了生活,一生几起几落却仍能吟啸高歌,洒脱率真,这得益于他生来随缘自适的性格,更得益于他对佛教的终身浸润,而最终以禅宗思想为基础的人生哲学构成了他旷达的风格与超越的情怀。

“人生如梦”的空幻没有使他走向枯槁与死寂,反而使他以更达观的心态对待荣辱沉浮,世情百态,人间万物在他胸中了无差别,是彻悟了“泯生死”,“齐荣辱”“物我一如”的佛家真义,从而在现实与理念的矛盾,生命本真与社会关系的独立中,踏出了一条“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潇洒之路。

苏轼的佛缘

苏轼是一个佛缘非常深厚的人。他的家乡眉州地处佛法兴旺的天府之国四川,又毗邻乐山大佛和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等佛教圣地,他的家庭也具有浓厚的佛教氛围。

苏轼在其《十八大阿罗汉颂》中,曾记述自家中供奉罗汉像的感应事迹:“轼家藏十六罗汉像,每设茶供,则化为白乳;或凝为雪花、桃李、芍药,仅可指名。”

苏轼的祖父苏序,天性纯朴慈善,宅心仁厚,在荒年里,常把家里积存的谷米拿出来,分给饥困的乡亲们吃。他的父亲苏洵师事蜀地出身的云门宗高僧圆通居讷和宝月大师惟简,僧传中记录他为圆通居讷的法嗣。

其母程氏亦笃信佛教,苏轼的《阿弥陀佛颂》中载:“眉山苏轼敬舍亡母蜀郡太君程氏,遗留簪珥,命工胡锡采画佛像,以荐父母冥福。”

苏轼在父母去世时,曾将他们生平喜好的遗物布施佛寺作功德,如他在《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云:“昔予先君文安主簿赠中大夫讳洵,先夫人武昌太君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宝。捐馆之日,追述遗意,舍所爱作佛事,虽力有所止,而志则无尽。”

苏家人的佛缘

由苏轼的作品可知,其弟苏辙(字子由)信奉佛教,常与他探讨佛法,并乐意于做佛教功德善事。如《与辩才禅师》中云:“某与舍弟某舍绢一百疋,奉为先君霸州文安县主簿累赠中大夫、先妣武昌郡太君程氏,造地藏菩萨一尊,并座及侍者二人”等。

苏轼的宗兄惟简法师,修持精严,德名远播,被宋仁宗皇帝赐紫袈裟,并赐号宝月大师,他和苏轼交谊深厚。

苏轼的妻子王闰之也信奉佛教,如苏轼的《阿弥陀佛赞》云,她“临终之夕,遗言舍所受用,使其子迈、迨、过为画阿弥陀像”等等。忠诚地陪伴苏轼度过了二十三年的风雨人生的侍妾朝云亦虔诚学佛,她跟从泗上比丘尼义冲学佛法,弥留时诵《金刚经》四句偈而绝,葬于栖禅山寺松林中,邻近大圣塔。

苏轼在朝云墓前建了一座纪念她的碑亭“六如亭”,取意于她弥留时念诵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在《朝云墓志铭》中,苏轼赞美她:“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惟佛之归。

苏轼的前世

从小就受佛教氛围浓郁的家乡和家庭熏陶的苏轼,多次说自己前世为禅僧戒和尚,自己也在《南华寺》中提过:“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意即我本来是个修行人,曾于三世中一直积累资粮,但因一念之差落入尘世,招来了这一生的忧患。

据说他的前世是五戒和尚,一目失明,为某寺院住持。有次他在山门外发现一丢弃的女婴,就带回寺中让一名和尚养大,取名红莲。红莲长大后清秀动人,五戒见到生了一念贪心,并因此而破了戒。

他有一个师弟叫明悟,在定中察觉此事后,借机作诗点醒了他。羞愧之下,五戒坐化而去。明悟见后心想:“师兄错走这一步,下世可能会毁谤佛法,永无出头之日。”于是他也赶紧坐化,紧追五戒投胎而去,这就是后来的佛印禅师。

之所以说苏东坡是五戒和尚,也因为他这一世有许多迹象可寻。比如他母亲刚怀孕时,曾梦到一僧人来托宿,僧人风姿挺秀,一只眼睛失明。还有,苏东坡在抵达筠州前,云庵和尚、苏辙、聪和尚同做一梦:三人一起出城迎接五戒和尚。

而且苏东坡自己也说,他在八九岁时,梦到自己前世是位僧人,往来于陕右之间。可能是前辈子的习气吧,他此世虽是在家人,却总喜欢穿出家人的衣服,平时在他的朝服下面,往往就穿着僧衣。

苏轼喜与高僧往来

苏轼一生与众多僧人交游,在游宦生涯中,拜访过佛教禅宗的众多名山古刹,对佛禅思想有着深入的了解和修为,佛禅思想表征于其诗歌创作中。

七岁之时,苏轼在眉山遇见一位老尼姑,给小东坡讲述了一段后蜀末代皇帝孟昶与花蕊夫人的香艳故事;;他在“东南佛国”杭州任通判时,常听海月大师惠辩宣讲佛理;他一生与宝月大师惟简的交往;自幼出家的著名诗僧道潜与苏轼相知至深......

有不少关于苏轼参学探讨禅宗佛理的佳话流传至今,耳熟能详者当是法印大师了,二人在佛学、文学上总不忘相互切磋。

一天,两人相对坐禅,苏东坡一时心血来潮,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禅坐的姿势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之后满怀得意。此时,佛印禅师反问苏东坡:“那你看我的坐姿像个什么?”

苏东坡毫不考虑地回答:“你看起来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微微一笑,双手合十说声:“阿弥陀佛!”

苏东坡回家后,很得意地向妹妹炫耀,说:“今天总算占了佛印禅师的上风。”

苏小妹听完原委,却不以为然地说:“哥哥!你今天输得最惨!因为佛印禅师心中全是佛,所以看任何众生皆是佛,而你心中尽是污秽不净,把六根清净的佛印禅师,竟然看成牛粪,这不是输得很惨吗?”

苏东坡默然一笑,不得不同意苏小妹的看法。

事隔多时,苏东坡修禅定日渐有了功夫,一次出定后,喜孜孜地写了一首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立刻差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让他评一评自己的禅定功夫如何?

佛印禅师看过后,莞然一笑,顺手拈来一枝红笔,即在苏东坡的诗上写了两个斗大的字:“放屁”,再交给书童带回。

苏东坡本料想佛印会给他诸多的赞美,怎之一看回信中竟是斗大的两个红字“放屁”,不由得火冒三丈,破口大骂:“佛印实在欺人太甚,不赞美也就罢了,何必骂人呢?我非立刻过江与他理论不可!”

谁知佛印禅师早已大门深锁,出游去了,只在门板上贴了一付对联,上面写着:

“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苏东坡看后深觉惭愧不已,自叹修行不如佛印!

从苏轼的诗文集来看,他长年从事佛教的实践修持。他阅读了大量的佛经,并且为了尽孝心超度父母,多次与弟弟苏辙共同发心抄写佛经,为父母在佛门广积福德。

他还做过很多戒杀放生、书写和流通佛经、修建佛塔寺庙、塑画佛菩萨圣像等佛教功德善事,并写了大量颂扬佛教的诗词文章。苏轼每游历一个地方,都喜欢到当地的清净佛寺礼拜参访:“往往匹马入寺,循壁终日。”

在位为官时,他也时常闻思修行佛教:“闲居未免看书,惟佛经以遣日。”“楞严在床头,妙偈时仰读。返流归照性,独立遗所瞩。”“山堂夜岑寂,灯下看传灯。”“终朝危坐学僧趺,闭门不出闲履凫。

下视官爵如泥淤,嗟我何为久踟蹰。”“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与“身不出家心出家”的香山居士白居易相似,苏轼也是一位尘俗缘浅,而与佛教的因缘深厚,有一定的利益众生的菩萨情怀的佛门居士。

Hash:113c860659a44c097bec6901eeb6dc4c7ea280e1

声明:此文由 梵千的藏佛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