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碣石山的神秘色彩
编者按:在渤海沿岸,能够把巍峨的高山与浩瀚的大海比较紧密地连在一起的地方,只能是古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所说的“列郡谁能比,雄关赖此存”的形胜之地昌黎了。昌黎县,是祖国北方古老县份之一,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厚重。为了达到了解家乡历史,熟悉家乡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助力昌黎经济社会发展之目的,《昌黎时讯》“昌黎发布”“昌黎文化旅游”“文化丝语”将连续刊登原文联主席肖沛昀关于昌黎历史文化的系列讲座,以飨读者。特别指出的是,多年来,一大批昌黎文化人对昌黎文化的研究、挖掘、整理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此次讲座提供了大量素材。如:董宝瑞、王恩霖、孙乃斌、马骧民、石守仁、孟祥慎、孙立安、王世杰、张玉万、唐宝义、张长生、王福志等等,虽然其中有些人已经故去,但他们为昌黎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令我们永远铭记。
二、碣石山的神秘色彩
--------------------------------------●
“扬波涛于碣石,激神岳之嶈嶈。”这是《汉书》的编撰者、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其名著《西都赋》中吟的一句诗。唐朝著名学者吕延济在注释《西都赋》时,明确指出:“神岳,即碣石也。”五岳大家都知道,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但是自从东汉的时候,碣石,就被成为“神岳”。
▲碣石山旧照
《西都赋》的诗句表明,在汉朝时以至汉朝以前,“碣石”是当时名扬一时的“神岳”。那么,古代的“碣石”为何被视作“神岳”呢?我们只要认真研究一下古碣石地区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在汉朝和汉朝以前,“碣石”之所以在五岳之外被史家和诗人称作“神岳”,除其山貌奇异,与浩淼无垠、变幻莫测的大海相依相连之外,主要是在战国时期与中国的古代神秘文化发生了密切联系,成了出产“神仙”的地方,并在秦、汉时曾相继引得秦皇、汉武这两个雄才大略的帝王相继登临。
战国的中后期,孤竹国被灭,碣石山一带变成了燕国的辖境。在战国时,各诸侯国均命国境内的大山大川为“望”,拿今天的思维来理解,就是一个诸侯国的标志性山峰,就像咱们现在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一样,古代人对大自然有一种崇敬感,对天地间的山川要祭祀,大江大河要祭祀,所以燕国也不例外。碣石山紧邻大海,那时候海岸线紧邻山脚,而且少有人烟,神秘莫测,虚无缥缈,时不时的还有海市蜃楼的出现,这对古代人就更加神秘了,燕国将碣石山做为“望”就理所当然了。
▲战国时期,燕国区域图
战国时期,为了保住自己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诸侯国都广揽人才,一时间人才辈出,思想活跃,这是中国历史上百家齐放的黄金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社会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对于这个变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阐述自己的主张,传播自己的观点。这样就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众多的学派,颇有社会影响的比如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墨家等,各学派之间相互批评,激烈辩论,彼此影响,使学术思想空前活跃起来。为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者“百家争鸣”时期。可惜秦朝统一全国后,秦始皇“焚书坑儒”,独尊法家,思想统一。到了西汉时期。秦灭亡之后,学术思想再次活跃起来。可惜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在长安兴办太学,专门传授儒家思想。
咱们还接着说战国时期,当时的燕昭王就筑了一个求贤台,叫“黄金台”,具体是不是真金的不知道,但是这一招儿请到了创立“五德始终”说的著名思想家、阴阳家驺衍。驺衍约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0年在世,之后,特意为驺衍修筑了一座宫馆,并将这座宫馆命名为“碣石宫”,就跟现在的工作室差不多。驺衍寄居的碣石宫,与黄金台一样,建在燕国的都城,即现在的北京市大兴县境内。我们都知道,大兴县境内根本没有山,燕昭王筑宫设馆款待名重一时的神秘人物驺衍,以“碣石”之名命之,足见远在燕国都城以东五六百里之外的沿海名山——碣石山,在其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和在燕国的名望。
驺衍主要信奉和推崇的是阴阳五行说,这个学说可了不得,一直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现在五行学说依旧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和生活。燕昭王以“碣石”命名其所客居和传授学说的宫馆,也表明当时的碣石山及其邻近地区已与中国古代的神秘文化发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搞神秘文化和信奉神秘文化的人仰重的圣地。
中国古代的神秘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多,驺衍堪称是集大成者,其“五德始终说”在各诸侯国影响很大。此外,在战国时,“神仙”说也风行一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这里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五德始终说”,“五德始终说”始于战国末期齐国阴阳家驺衍的循环史观,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有着自己的德性,并且随着五行相生相克,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规律相互循环。他认为,王朝的更替是受着这个规律影响的,并且在群雄逐鹿的天下交锋中,获得了这份天运的王朝就会胜出,并且承载了这个天运的王朝在政令上也要承德,比如,旗帜服饰颜色来相配此德,秦朝是水德,他们的旗帜服饰就是黑颜色等等。“五德始终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简单的例子,皇上颁发圣旨的时候,都爱说一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所谓“承运”,就是继承某一“德”的运势。另外,“五德始终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简直充斥在每一个角落,比如预测国运、批生辰八字,以至于易学都与“五德始终说”相互融合在了一起。
中国古代的神秘文化,与长生不死的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历史上,长生不死的观念可谓由来已久,几乎伴生于中国悠远的文明史。这从《山海经》有着各种各样的长寿国或不死国的传奇性描述中就可看出。封建帝王希望长生,平民百姓也希望长生,所以神仙、方士、仙药、仙丹就应运而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长生不死的观念被发展成修炼成仙的思想,出现了很多信奉“神仙”说的方士。在这些方士的推波助澜之下,“神仙”思想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进入战国时期,一些方士已经开始尝试将“神仙”观念付诸“实践”,为了成为“神仙”,他们想方设法上山下海,到处去寻找或炼制长生不死之药,并利用所临近的大海的缥缈无垠和海中所偶尔出现的海市蜃楼景观,创造了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等传说。
▲海市蜃楼
齐国跟燕国的方士们说:勃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后来逐渐发展为“三神山”说: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这个是《史记·秦始皇本记》中记载的。传说在勃海中,去之不远,经常有到达那里的人,发现上面有仙人及不死之药,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白银为宫阙。而有的时候,远远看去,三神山反居水下。战国时期的“勃海”范围,比今天“渤海”要大得多,包括现在的渤海和黄海,但是与海市蜃楼相联系,则只有蓬莱以北海面符合方士们所指。从他们描述的神山情形看,恰恰是海市蜃楼的生动写照。
当时,拥有神奇色彩的碣石山和宽阔海域的燕国,成了方士们最活跃的地区,相传成仙的人接连在这里出现。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燕国人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等相继修道成仙。到了战国后期,“仙人”几乎成了“燕国的特产”。后来,这一风尚传到了齐国,使燕、齐两国沿海地区几乎到处都有方士活动,各种各样的传说不断产生。宋毋忌等“仙人”被传得神乎其神,传说他们成“仙”以后,可以不要身体,可以把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得到了无限大的自由。
从燕国当时的情况看,这些“仙人”发迹的地区,就在碣石山及其邻近海域。燕国的方士“塑造”所谓的“仙人”,主要是靠大海的神秘色彩,而出海必须在海岸有居地,否则就很难营造一种扑朔迷离的神秘文化氛围。山海结合,隐于山,漂于海,才有虚无缥缈的文章可做,显得神乎其神。
▲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在燕国的沿海地区,山海结合最得天独厚的地方就是如今的昌黎滨海地带。当然,我们不能用现在的地理地貌看待当时的地理地貌,当时碣石山处于蛮荒之地,特别是夏朝前期,洪水泛滥,大禹曾两次来碣石山治理洪水或考察地貌,说明当时碣石山距离海岸很近。巍峨挺拔、山形奇特,耸立于渤海北岸,连接太行、恒山等大山,其主峰顶尖呈椭圆形,突起于如屏似障的群峰正中,遥望似天桥柱石,被远古的航海人视为循海入河的独树一帜的地物导航标志的碣石山,时至今日,昌黎、乐亭、滦南和抚宁、秦皇岛、山海关一带的渔民出海打鱼,仍常以望碣石山为独特的航标。而远离内陆,处于茫茫大海边缘的碣石山,无疑是方士们耍神弄鬼、呼天唤地,故弄玄虚、欺骗视听的最佳选择之地。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等所谓“仙人”的踪迹已不见记载,而资料显示,羡门子高长期“居碣石山上”。此外,秦始皇到碣石山来,派原来燕国的方士卢生寻求的“仙人”,也就是找羡门子高等人。据此可知,当时的“仙人”主要出自碣石山及其邻近的沿海一带。
从拥有上百座峰峦的碣石山的实地情形看,碣石山上是有可供宋毋忌、正伯侨、充尚和羡门子高等“仙人”修道的居地的,如碣石山的主峰仙台顶的前顶曾筑有碧霞宫,后坡筑有果老院等,也不知道是建于哪年哪月;另外,在碣石山的又一道屏峰障岭居首的老绝顶的顶尖下的一块坪台上,曾建有隔世色彩很浓的休粮寺等。这些地方,均可成为在碣石山上修行的理想居地。
时至秦朝建立之际,燕、齐两国的方士已不可胜数。这些方士日积月累,呼风唤雨,装神弄鬼,创造了一整套“神仙”说,把渤海沿岸有山有石的地方几乎都神化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使皇帝的威权神化,除了猛烈地推行强权政策外,还祭起“五德始终说”的大旗,根据驺衍等人搞的法典,制定一套“水德”制度,同时又根据封禅说和神仙说,去泰山行封禅大典,到原齐、燕等国海滨大搞求仙活动。
秦始皇生前共搞了五次大规模的出巡,其中四次与求仙活动有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利用到泰山行封禅大典之便,顺道到旧齐国海滨求仙,先抵之罘,后达琅琊,掀开了求仙活动的帷幕。旧齐国的著名方士徐福自告奋勇,带了几千童男童女前往海中替他去求仙药。结果徐福等人并没求来仙药,白费了不少时日和金钱。首次求仙没有达到目的,秦始皇并不死心,第二年他又到之罘、琅琊等地跑了一趟,结果又被方士们糊弄了一番。(待续)
作者:肖沛昀
编辑:张茵娉、刘泽宇
编审:李雁锋、秦勇
end
Hash:2eddd9a28918cf50917b957898552df80ce7f863
声明:此文由 昌黎文化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