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见证,永靖县境内小茨沟的明长城烽火台遗址

资料:甘肃明长城属明代“九边重镇”之固原镇一部和甘肃镇,起自嘉峪关,由西北向东南延伸,经肃州金塔高台临泽甘州山丹永昌民勤凉州古浪天祝永登景泰兰州(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皋兰榆中靖远平川永靖环县等24个县(市、区),全长1738.3千米,在全国明长城沿线10个省区中最长,占全国明长城总长度(8851.8千米)的五分之一。甘肃明长城是以墙体为主,以烽燧(线)和壕堑等形式为辅的综合性军事防御体系。除因河或凭山为险、挖壕阻隔外,主要以黄土夯筑。

在盐锅峡镇小茨沟、上车村,看到这些遗迹虽然得到了保护,但是毁坏还是非常严重,如此简陋的保护措施,怎么能挡得住人类疯狂的建设和自然环境无情的毁坏呢?幸好,近年来,永靖县政府部门加大了保护力度,让我们还能看见这些传说中“险固无比、雄伟的长城”的断壁残垣。在这些长城遗迹南面山峦的最高峰,雄踞着2座烽火台:下铨烽火台和小茨沟烽火台,和焦家烽火台遥遥相望,俯瞰黄河、湟水河交汇的龙汇川。从地理位置上看,小茨沟烽火台遥望的应该是兰州红古区的烽火台,焦家烽火台遥望的是福川墩疙瘩1号、2号烽火台。但与书本、网络上的资料差别较大。

在永靖县境内,保存比较完整的烽火台遗址,现在仍然保持着"烽火万里相望"之势,也许是因为偏远,没有遭到破坏。

透过图片可以隐隐约约看见兰州最美小镇达川

烽火台,又称狼烟台。据史料记载,烽火狼烟是古代边防队报警的信号。古代边疆戎兵为及时传递外敌入侵的消息,每隔一定距离即在地形较高处修筑一个烽火台,平时备足柴薪,发现敌人入侵,一台点燃起烽火,邻台见后立即举火,警讯很快传告全线戎兵,做好御敌准备。

我们看到,这些遗址正面临表面风化、风雨侵蚀、裂隙、坍塌、人为破坏等等因素的影响,在日益萎缩,它们还能存在多久呢?

负责编辑:兰州黎黎网

Hash:7cee15179301f3b3163a9f788d1c000bdb139a05

声明:此文由 兰州黎黎娱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