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揭秘:鄠邑区五竹街道“董村”,传说中的“北海子
董村,地处西安市鄠邑区五竹街办东北角,在周文王开辟的灵沼遗址北岸,是灵沼遗址人文历史最为厚重,也是民间故事传说颇多的一个古老村庄。
村子不大,只有三个村民小组,村民只有千人。据民间流传和《户县誌》记载:“董村,一名海子”。灵沼辟池之隔,一北一南两个村庄,董村先于定居在辟雍岛上的长安灵沼街办海子村,因位于其北,故董村早名“北海子”。
“北海子”易名为“董村”,和周文王祭祀有关系。周文王宗庙厚土高居,位于灵沼辟雍“乾位”,董村的西南方。规模之大,风水之高,被人们千百年传承,认定为周宗文王祖庙祭祀之重地。每年二八月,周人后裔和地方官员坚持前来祭祀谒拜。曾经老人见证,所见所闻,民国初年,还有陕西官员携地方官员前来祭祀谒拜。
相传,在历史长河中,受官府支持和委托,每年二、八月文王宗庙祭祀活动,由南海子和北海子轮流组织接待招待事宜,南海子属长安所辖,北海子属户县所辖。每年户县比较重视,支持较大,钱粮拨款调运及时,北海子董理有条不紊,受到好评。陕西主政发文,每年文王宗庙祭祀活动,全权交由北海子董理负责接待招待,年久月累,每年两次,要忙活好多日子,平时的香火都是指派专人轮流值班接待,一代人传一代人,虔诚地守护着。北海子以此为荣,成了董理文王宗庙祭祀专业村,到明代初,北海子易名“董村”。
周文王宗庙
清乾隆《户县誌》:“董村,一名海子,即灵沼故址。有文王庙。”周文王建丰邑之初,统筹灵台、灵囿、灵沼,推《易经·八卦》高采风水,祭祀先祖所修。文王逝世,周武王伐商成功建镐京,追认其父为周文王,增建庙宇牌位,全称应为“周文王宗祠庙”,后人简以顺口,人云亦云,易称“文王庙”。
历史上文王宗庙规模宏大,规格之高。据传,占地近百亩,碑石四十六通,庙宇建筑一百几十间,明朝洪武年间,周文王宗庙曾进行大规模修葺重建 。
据《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目前,学者考证没有定论,西周王室经历了五庙、六庙、七庙、到九庙的动态演变过程,所以,有学者提出丰京宗庙为多庙动态过程的观点。从流传和遗迹规模看,灵沼周文王宗庙是多庙建筑群。清毅皇初,同治元年(1862),文王宗庙毁于战火。在遗址偏东位置,幸存一五间庙宇,虽焦木断梁,破烂不堪,经后人就地重修保存下来,后毁于建国初。
文王庙遗址建国前后,残垣断壁,荆棘满岗,瓦砾成堆,杂草枞生,非踏足之地,是前人崇拜周文王,勿扰先圣的真实遗留。公社化后,由于文王庙遗址高地,土资源丰厚,最早建砖瓦窑取土,致文王宗庙遗址高度下降3—4米。农业学大寨,“敢叫沼池变良田”,文王宗庙遗址前,轰轰烈烈掀起取土填池造田运动,致文王宗庙遗址高地再次大面积下降。虽几经劫难,现遗址与灵沼池仍显巨大落差,高台横断面,仍被鉴别是别处移土聚高而成,可知巍峨的周文王宗庙群,当初居高而阳,雄视灵沼的庄严与肃穆。镐京虽为朝政中心,但丰京灵沼辟雍、宗庙从“礼制”上高于镐京,因而丰镐并称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灵沼辟雍宗庙—-宗周王朝国家祭祀的重地
《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祭祀与战争决策古来大事。《诗·大雅·云汉》:“自郊徂(cu)宫,上下奠瘗(yi)”。可知周人祭祀于南郊,祭天于灵台,法天祭地于辟雍,祭祖于宗庙。《诗经·大雅》多为祭祀的礼乐而作。
学者李连成做过统计,从西周早期一直延续到西周中晚期,有二十多出土青铜器涉及到周王自镐京到丰京,有祭祀、策命、辟雍、王乘于舟、大池、辟池、湿宫、学宫、射宫,泽宫等金文记载。
《礼记·礼器》载:“天地之祭,宗庙之事……祀帝于郊,敬之至也。”如《雝录》载:“武王继文,虽改邑于镐,而丰宫原不移徙,每遇大事,如伐商作洛之类,皆步自宗周而往,以其事告于宗庙,不敢专也。”
《祭义》载:“祭之日,君宰牲,既入庙门,丽予碑。”射牲,是天子在祭宗庙之前亲射,后由有司宰之,彰显对天地神灵的尊敬。祭祀大典,祭天祭地是天子的权利,而宗庙不但是周王室成员祭祖场所,也是举行国家大典,宣布镐京之朝重大决策,策命朝臣封侯的场所。而灵沼、辟雍,宗庙于一地,彰显了丰京礼制之高,天地合一,天人合一,功能完备,气场宏大的祭祀重地。
灵沼(阙台)凤凰台
灵沼凤凰台,一台在文王宗庙后边偏东,一台在村东王母庙地方,两台对称,相距约百米许,下面呈四方形夯土台,四边各十多米,经岁月风雨上边已成不规则圆土圪垯,高约十多米。自古周围村子有四种叫法:凤凰台、凤凰架、阙(que)台、墩台。为什么叫凤凰台?据流传,西周时两台上边各有青铜所铸,造型精美的金凤凰。是“成宫”、“康宫”、“丰宫”面对灵沼辟雍的“阙台”,西周灭亡,两只金凤凰再也没了下落。东边阙台,毁于清末民初建王母庙,坐落巧借台基高土;村西台基约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所以后人又戏谑“董村凤凰单展翅”。
周赧王斩龙脉传说
周文王宗庙遗址后边百米左右,有一段深深地“沟漕路”,也叫“深道路”,边缘低处深有一米多,高处深在三四米不等,底宽两米左右不等,传说是周赧王斩龙脉所留。
周赧王是东周最后一位天子,战国后期,秦昭王时,强大的秦国已经逼近东周洛邑,周赧王采纳了联合抗秦的策略,向各诸侯国发出联合抗秦的号令,并向富户借钱作为军饷,但响应的寥寥无几,联合攻秦很快失败。周赧王以天子名义向秦国献上土地人口,秦昭王采纳了秦相建议,让周赧王自断周祖龙脉,无奈周赧王在监督下来到灵沼祖庙,尊旨在宗庙后到凤凰台前划了一条线。周赧王爬跪在宗庙前嚎啕大哭,战败被俘的兵卒五六百人,昼夜轮作,整整二十一天挖了一条二里长的深沟,断了先祖龙脉。周赧王得以回到洛邑,面对讨债主,周赧王跑到高台上,以死威胁,给中国留下“债台高筑”的成语故事,不久周赧王在奇耻大辱的郁愤中死去。
乾隆年,有武当名道士来文王宗庙拜谒,看到灵沼有失阴阳,周庙龙脉被断,不知其中原委,祭拜完毕,在庙墙留下一首打油诗:“纵观神池阴水多,不见阳水起浪波。周嗣群巍断厚土,香火无补铸大错。千里迢迢慕名地,不知谁为谁人作?圣贤风水有周易,贫道不解其中意。”
户县十二景之“灵沼瑞莲”
传说,宋太祖建隆元年(960),户县杨家堡杨砺自官道经灵沼,匆匆上魁星楼谒拜进香,那年巧遇灵沼盛莲黄花。杨砺遂中宋朝第一状元,引起轰动,故引来“灵沼瑞莲”遇花必中之说。董村残碑:“花之盛者,兆为科第,莲出为瑞”(残碑年代不可考)。
《户县誌》:“灵沼瑞莲”条载,在户县董村,相传即周文王灵沼故址,俗名海子。昔时有池,种莲开花,俗以此卜丰年,或士人科第高中先兆,故称‘瑞莲’”。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户县誌古丰景图》绘“灵沼瑞莲”十二景。清王士祯《池北偶谈》:“旁有灵沼,周数十顷,池中产黄莲花,然不常见。花盛,则县士人多科甲者。”
“灵沼瑞莲”盛名远播,引来远近士人瞻莲,朝谒“魁星楼”,因而“灵沼瑞莲”不负盛名,传为关中美景佳话。
灵沼“魁星台楼”
灵沼“魁星台楼”,人们简称“魁星楼”,位于董村(北海子)偏东辟池中。始建于宋代,原为三丈多高的木质建筑。到明万历年(1573),久已失修,朽木坍塌,不易修复而重建,改以砖木结构。
有路从岸边伸向沼池,长约二十多米,宽不足两米,是唯一徒步“魁星楼”的小道。魁星楼小岛约五六分地大小,为人工造岛。“魁星楼”座北面南,下面大基座呈四方形,四周宽各三丈多(十多米),高约两米,青砖砌切,麻石条砌角砌边;四周约两米甬道,木护栏绕台一周;台基左右两边各有九阶长石桥石级;正中镶嵌着一齐胸高的青石碑;镌刻“魁星台楼”四个苍劲的大字,碑前有沙池,供拜谒插香燃烛所用。
高耸的魁星楼,四周宽各约5米;高约15米;青砖缩砌,塔式歇山顶;粗大的方梁;椎卯结构;斗栱叠加;椽桷层高;四角高翘;飞檐凌空;风铃飘悬。恰似灵沼上空飞翔的天鹅,近看犹如魁星台上放着玉玺宝印。
魁星楼前面,东西两侧竖立着两嶟高大碑石,有乾隆年“重修魁星台楼碑记”,碑文是哪位名人书丹?谁人镌刻?现在难以考证。单就宋代木质“魁星台楼”,那绝对是艺术性高超。明万历重建的“魁星台楼”,也是独具风格的水上建筑。
台上两扇厚重的朱漆大门,门前平台向东西各延伸了三级石阶。魁星楼共有三层,一楼起间比二、三楼稍高,约有三米多不到四米;楼内顺墙旋转护板楼梯;三层都是木板踩楼;四周拱形护栏窗;扶栏倚窗:“东观回鹤巨人塔,南望稻香瑞莲花。西览圣祠文王庙,北瞻阙台凤凰架”。
一楼东西两边拱形门洞,竖挡着扁形木栏杆,可能为一楼起着采光作用。北边没有窗户,不到一米高的龛台上,站立着两米多高,雄浑厚壮圆瞪双眼,青脸红发,浓眉倒竖,面目狰狞可怕的魁星塑像。身躯微微前倾,左腿脚后翻,右脚踩着一只大神龟,神龟高扬的头部伸出了高台。魁星右手握着朱红粗杆大毛笔,左手托着墨黑砚斗,寓意“魁星点斗,独占鳌头”,这大概也是各地魁星大同小异的形象。背后的整面墙上是“蓝天北斗七星图”;两边墙上的壁画,山影绰绰,祥云仙境;灵水浩渺,松枝婆娑,仙鹤翔舞。
据老支书肖守兴和几位老人经历,“魁星楼”毁于1958 年,公社化大食堂时期,被当成四旧和封建迷信拆除,遗址在今肖吉娃,肖社娃宅基后边。据现场观察,多户村民宅基,村办公大楼,都在原灵沼水域上,这辈老人亲眼目睹了,灵沼沧海变桑田;“魁星楼”消失的真实历史。
董村周文化的遗迹
一、“殿前路”:流传是周文王宗庙大殿前,过灵沼池“两县庙”南海子到花园头的南北路,统称“殿前路”。
二、“饮马道”:是灵沼西畔赵王镇北,通董村、里兆渠丰河的古道,千百年流传的“饮马道”。在董村,则以村西叫“西饮路”;村东叫“东饮路”。“饮马道”是辟雍大学贵族学员,西雍岛上学习驾驭战车、骑马、骑射技能、每天训练结束,在丰河饮马、洗马,长年必行之道,故称“饮马道”。此道历史悠久,文明于世。今除户县因道路规划“西饮路”废除;“东饮路”遗址保存至今。
三、“拜水台”、“两县庙”:据传,在灵沼北岸,有一“方土台”,是举行祭祀大典,祭拜“水神”之台。不可考那一朝代,北海子与南海子之间,在池中建了一高台,高台建有“无量庙”;“文曲宫”两座庙宇,由于北海子和南海子长(安)户(县)分治,被称为“两县庙”,人们又在两县庙之间设台,仍称“拜水台”。
四、“灵沼真境”:横书镌刻于约宽60厘米;长110厘米;厚15厘米的青石碑上,字迹刚劲有力,颇具功夫。何人书丹,何人笔刀,不可考。最早镶嵌于村南城门楼,城门拆除,上世纪七十年代,镶嵌于村小学门楼,今实物有待查寻。
五、“灵沼渠”、“灵沼河”:
“灵沼渠”,在董村东南角;“灵沼河”,在董村西南方,赵王镇东北方各为起(发)源。一渠一河,相辅相成,承载着天旱雨涝,自然调控着灵沼、辟池、西雍泽水的潮起潮落,保持在恒定的浮动范围,发挥着人工智能河的作用,把中国人工智慧生态城提前三千多年,见证西周文明已经走出了“纯天命论”的怪圈。董村(北海子)一个周文化底蕴厚重的地方。
作者杨军辉:西安市鄠邑区赵王镇人,长安西周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世居宗周丰京遗址沃土,常年醉心于西周文化研究,历经数年,翻阅古籍,实地勘察,走访乡老,挖掘西周遗迹,整理西周人文,其所文所作堪称宗周文化研究宝贵实地资料。
Hash:37e06194ba6e68d0ad4fe7ad599ab6fa59665634
声明:此文由 西户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