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文化 | 凉州文化的源头——马家窑文化

编者按

凉州文化,从起步阶段,就处在早期文化的繁荣地带。文化的源头刚刚形成,就已经赢得满堂喝彩。

武威地处黄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这里绿洲平坦,水草丰美,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们在此繁衍生息,从那时起,就拉开了凉州文化的序幕。

我们先看几则考古方面的报告。

旋涡纹双耳彩陶

报告一:1972年在武威市凉州区东河乡(今金河镇)王景寨村发现一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时期旋涡纹双耳彩陶罐,其构思巧妙,是马家窑文化彩陶高度发达的代表作,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定为一级文物。这件旋涡纹双耳彩陶罐绘制的图案,是马家窑人对自然充满诗意的哲学思考和强烈追求美的审美愿望。

报告二:1991年春,甘肃武威市磨嘴子马家窑类型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件残破、然能合成的舞蹈纹彩陶盆,高约14厘米,口径29.5厘米,腹径28.5厘米,底径11厘米。

报告三:2005年7月,考古人员在武威磨嘴子发现了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甘肃仰韶文化马厂期新石器时代遗址。这次遗址发掘是武威市历史上较大的一次,共发掘甘肃仰韶文化马厂期墓葬76座、灰坑43座、居住遗址8座、窑址6座,出土的器物有彩陶罐、陶球、纺轮、石斧、石棒、石刀、骨珠等,另外还有一件珍贵的彩陶壶。

这几则考古报告透露出怎样的文化信息呢?

专家指出,根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距今约5000年,武威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那些彩陶上最原始的图案和线条,默默闪耀着文化的光芒。

这种早期文化,就是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1924年在甘肃临洮马家窑发现的一种文化遗址,是中原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的继承和发展,故又名甘肃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的东北部,一般把它分为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类型,分别代表早中晚三个发展阶段。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是马家窑文化分布的重要地区之一。从考古发掘来看,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类型在武威均有发现,如属于以马家窑类型的遗址有凉州区下双镇蓄水村东的瓦罐滩遗址、丰乐镇郭家山遗址、韩佐镇五坝山遗址等;属于半山类型的遗址有凉州区四坝镇半截墩滩遗址、丰乐镇郭家山遗址等;属于马厂类型的遗址有凉州区金河镇王景寨遗址、古城塔儿湾遗址新华镇磨嘴子遗址、古浪县裴家营镇老城遗址、高家滩遗址等。在已发现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等器物,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各类型精美的彩陶则是武威境内马家窑文化陶器中的典型代表,反映了独特的地方风格和地域特色。

马家窑文化遗址

那么,考古发掘出土的那几件彩陶,又能说明什么?

从出土的各种彩陶的烧制、纹饰和装饰技巧及风格来看,充分反映了早在5000年左右,居住在武威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们成熟的制陶工艺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根据《甘肃省马家窑文化遗址统计表》,马家窑彩陶的中心区域包括武威市的部分市、区、县。换句话说,凉州,正处于马家窑文化的中心。

凉州文化,从起步阶段,就处在早期文化的繁荣地带。文化的源头刚刚形成,就已经赢得满堂喝彩。

作者简介: 李元辉,甘肃武威人,先后在《甘肃日报》《民主协商报》《贵阳晚报》《未来导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历史文化类文章三百余篇。近百篇文章被《凤凰网》《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新媒体平台转发。2014年由线装书局出版诗文集《诗文话天马故里》(与西木合著),2015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长篇历史小说《汗血宝马》,参与编撰《村口有棵大槐树》《凉州宝卷之方四姐》《凉州会谈》等影视剧、舞台剧剧本。现供职于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来源: 凉州文化研究

点击“阅读原文”

Hash:fac577a21fe3f4df7863739211067a4a98667f2f

声明:此文由 武威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