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物品古堰之从文庙到魁星阁

都江堰,这座城市绿翠浸润、风光旖旎,自然风光如诗如画,山、水、道、熊猫等元素闻名于世。在其12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3处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52处都江堰市文物保护单位,各种历史文化遗存展示着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奎光塔中国层数最多的古代砖塔;灵岩山,让你领略袁焕仙和南怀瑾的禅境;赵公山,被称作财神祖庭;留海坝,司马相如魂归之所……遇见都江堰,一种对先贤的崇敬之情会油然而生。让我们在美好的季节里,随着记者的笔触和摄影师的镜头,去感受这座城市历史脉络吧。

[ 从文庙到魁星阁 ]

说起都江堰文庙,相信每一个老灌县人内心深处都有一段难忘的记忆和凝结的情感。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这里是人们口中“灌中”所在地。无数莘莘学子在这里读书、求学,走向大学或是迈入社会。银杏叶黄了又绿,绿了又黄,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子。时过境迁,这里仿佛回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每一棵挺拔苍劲的大树下,每一块长满青苔的石板上,都留下了那些鲜为人知的青春密码。

张铨生 摄

笔者的外祖母也曾在这所学校就读,可见历史之悠远。自己也曾在学校门口留下“誓要考进”的豪言,只可惜终成笑谈。

文庙旧日

回到文庙本身,近年来,随着高考竞争愈发激烈,许多地方的文庙也随之火热起来。而都江堰文庙,并不输于那些声名显赫的文庙。先说地势。都江堰文庙背靠玉垒山,前望灌县古城,左邻文笔山,右靠大、小擂鼓坪,可谓奇峰列翠、古树参天,别有一番巍然景象。

张铨生 摄

据记载,都江堰文庙始建于五代(公无907-960年)时期,明洪武初年,庙址迁于城东宣化门内古泮池,正德(公元1506-1521年)中,提学佥事刘节、知县胡光培修,明末毁于火。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知县马矶修复正殿。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7年),知县黄俞鼎修建戟门和围墙。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灌县知县聂有吾将文庙迁至现址,修建了大成殿,规模初就。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知县谭琏增建东西庑、崇圣祠、明伦两斋堂、官宦祠、乡贤祠、圣域贤关门、金声玉振坊,并配庙门、戟门及其匾额。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知县孙天宁捐奉重修“大成殿”,并扩建庙宇,庙制更加恢廓。同治二年,知县李天植奉绅筹款移向新建,迄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始行完工,共有大成殿五间,周围走廊,崇圣祠三间,东西庑各七间,戟门五间,棂星门三间,殿左祭器库,连下排楼与金声亭各一,右尊经阁连下排楼与玉振亭各一,以及露台宫墙,圣域、贤关二门、泮池均依制建修完备。

曾岷 摄

这里是历代奉祀孔子儒家贤哲的祠庙,也是古代学宫和儒学教官衙署。1929年民国时期,文庙改设县立初级中学校。1952年,改为灌县中学。2008年都江堰中学迁址另建。2012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都江堰文庙及魁星阁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曾岷 摄

一路走来

来到文庙,第一印象便是红色的万仞宫墙,万仞宫墙为文庙特有建制,筑于孔庙之前,以象征孔子学问精深,德行高迈,思想深邃,非常人所能仰及。过去的灌中学子,都喜欢在这里照一张相,表达高山仰止之情。

张铨生 摄

据说,万仞宫墙得名于《论语·子张第十九》,“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明代学者胡缵宗认为宫墙数仞不能表现孔子的伟大,于是改为“万仞宫墙”。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庙“万仞宫墙”照壁,气势宏伟、保存完好。全长19.88米,高7.75米、厚0.73米,墙帽叠涩出檐,成庑殿式,墙身嵌入石刻“万仞宫墙”四个大字,字径1.56×1.6米。如今,这里已成为一个新的网红打卡地。想当年,每每走在万仞宫墙下,可以听到操场里的喧闹声。这里是历史与现实交汇之地,让人百感交集,别有一番滋味。

阿雅 摄

过去很多学校利用庙宇修建,如太平街小学,就是以前的武庙,只可惜笔者在这所小学念书时,却再也寻不到当年武庙的痕迹。而当时的灌县中学却保留了很多过往的遗迹,如万仞宫墙、泮池、状元桥等。都江堰中学搬迁后,文庙按清代形制和布局恢复重建,并于2010年完成,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由棂星门、泮池、大成殿、名宦祠、乡贤祠、崇圣祠、礼器库、东西庑、尊经阁、魁星阁等构成。建筑群中轴分明,左右对称,体现出儒家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的境界。

曾岷 摄

进入庙门,只见红墙碧瓦、古木参天、花草满园,拥有数幢园林式景观建筑。置身其中,赏心悦目的同时,又不由自主产生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敬畏之情。整个文庙内供奉着孔子及四配十二哲神像、孔子五世祖、乡贤名宦,其建筑堪称一部儒学文化的百科全书。

曾岷 摄

穿过文庙广场,就到了六柱三楼牌坊式的“棂星门”,飞檐翘角上覆琉璃瓦。古人祭天,先祭灵星,设灵星门于孔庙,取孔子德侔天地之意。后改为“棂星”。又据孔庙碑记,置棂星门,取其疏通之意,以纳天下贤士。

曾岷 摄

棂星门后的石梯就是半月形的“泮池”,池上 有拱桥三座。泮池为古代学宫(即泮宫)前之水池,语出《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古时秀才入学,即称“游泮”,又称“采芹”。

曾岷 摄

大成门,门因大成殿而得名,单檐歇山式屋顶。大成门又名“仪门”,意谓入此门者须衣冠整洁,仪表端庄。名宦祠在大成门东侧,内奉祀从秦到清都江堰 历代有名的官员,如李冰、文翁、吕大防等二十八位名宦。按旧制,本地任职而勤政爱民,着有德业之官员,逝后由当地士民举荐,经本省总督、巡抚 会同 学政审核批准,将其牌位入祀于所在州县名宦祠。旧时,该州县官员则于春秋两季带领士绅祭祀

曾岷 摄

乡贤祠在大成门西侧,内祀奉都江堰 本地李畋、勾龙如渊、宋履坦等十七位先贤。按旧制,凡有品德学问而为地方所推重者,逝后可由大吏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春秋致祭。

来源 :青城山都江堰

穿过大成门,就来到了文庙的主体建筑——供奉至圣先师孔子及孔门“四配十哲”的“大成殿”。殿内共有5组神龛17尊塑像。正中神龛上塑孔子头戴冠冕的座像一尊,神龛上方悬挂康熙御笔“万世师表”金字匾牌。殿门两边分别摆放着编钟和编磬等古代打击乐器

曾岷 摄

大成殿后是崇圣祠,内供奉孔子五代祖先牌位。尊经阁在崇圣祠东侧,为藏书之所,用以储藏儒家重要经典及百家子史诸书。礼器库在崇圣祠西侧,为存放祭孔仪式所用器服之所。古人认为,祭祀与战争乃国家两件大事,而祭祀所以成礼,成礼必先有器。

来源:青城山都江堰

文庙里还有一座清代乾隆石碑刻。乾隆四十三年,知县孙天宁重修大成殿,这一核心建筑的重修也使灌庙的整体建制更加恢廓。可以说,都江堰文庙是一块代表儒家文化的活化石,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着宝贵的传统文化,弘扬着儒家文化艺术,其建筑、碑刻、礼器、乐器以及祭祀礼仪、音乐舞蹈等,都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道红塔

文庙旁有一条古道,这条老街历史悠久,记得我有一位同学就曾经住在文庙山上,那时候的他家用水还得踩着石阶下山来打。顺着古街往前走,一路是低矮的平房,慢慢地,眼前翠绿一片,豁然开朗,已进入山中。抬起头来,可以看见魁星阁,我们习惯叫作“红塔子”。

这条小路幽静而不寂廖,常见一些游山的人们。夏日里,人们喜欢拣酸枣树下的果实来品尝,从这条环山道可下山至川农大学江堰校区,也可通达二王庙

阿雅 摄

魁星阁位于文庙北隅文笔山上,为仿楼阁式空心砖石塔,平面呈六角形,六层六檐,高26.61米,底层围宽18米,飞檐翘角,逐层渐次缩小。清《灌县志》这样写道:魁星阁在庙左文笔山,系乾隆二十五年,水利同知李演兼摄县务募众修建。一个网站上这样介绍:“魁星阁”在都江堰 市区北金龟山上,俗称“红塔子”。古代学宫在城北,“负玉垒,瞰岷江,左右两峰并峙”,东边一峰“形势稍弱,昔人建阁于上以振之”。“自阁废而文风寝矣”,清代灌县教谕朱绍颜倡捐重建。2010年11月,魁星阁按原有形制、结构、材料和工艺恢复重建。

张铨生 摄

对过去北街小学和都江堰中学的学子而言,红塔子是记忆深处的地方,同学们相约到这里游玩,红塔已然成为当年同学情的见证。

来源:青城山都江堰

应该说,都江堰文庙及魁星客作为儒家文化遗存,已成为“三遗”之城——都江堰市崇文重教的传统象征,而两者也承载着都江堰人对知识的崇尚与向往。当游人来到这两处古建筑,也不免文思悠悠,文情斐然。

主管|中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

主办|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主编|赵龙魁

执行|张 伟 严 伟

责编|徐伟伟

编辑|曾 莉

整理 |宋正刚

Hash:ee0d062789df17d3b4baa4731bfd7327671a0ad8

声明:此文由 每日都江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