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凌霄海宝塔
文
物
故
事
“古塔凌霄”是明清志书中改定“朔方八景”之一,古塔即指盛名远扬的银川海宝塔。海宝塔巍然挺立于银川市城北海宝公园内,俗称“北塔”,历史上还曾有“黑宝塔”或“赫宝塔”等称呼,自清康熙年间重修后称为“海宝塔”。塔院周围湖水环绕,塔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水中。湖水、公园及寺院皆因塔而得名。
海宝塔寺掩映于林木茂盛的海宝公园中,又称海宝禅院。赵朴初先生苍劲有力的题字“海宝塔寺”悬挂于山门门额上。整个寺院座西朝东,布局整齐。山门、天王殿、大佛殿、海宝塔、韦驮殿、卧佛殿等主要建筑都建在同一条中轴线上。
关于海宝塔寺,史书记载很少,其始建年代也不详。据《重修宁夏卫海宝塔记》载:“顺治初年(1644年)有里人霍玺倾其家又葺之,且增式廊焉,爰是有大殿、有山门、有台、有墄 、有坊,为朔方一巨观”。这段史料对海宝塔的修葺没有具体说明,但顺治初年的这次修葺中,增加了山门、台、墄、枋等,于是有了大殿等许多建筑,终于形成了一定的寺院规模。
海宝塔建在大佛殿与韦驮殿之间,是一座方形九层十一级楼阁式砖塔,由台基、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全部由青砖砌筑,通高53.9米。台基高达5.7米,台沿围砌着镂空花墙;东面有台阶通向塔座。塔座东西两面正中各辟一券门,券门前置卷棚歇山顶抱厦一间。高高的塔基和塔座抱厦上飞翘的檐角恰好衬托出塔身的高耸和挺拔。塔身平面略呈方形,边长10米。每层四面正中设券门,券门部分突出塔身10厘米,因四壁出轩从而又形成十字折角形的塔身;每层券门两侧各设一假龛。塔身每层之间,以叠涩牙子砖三层作挑檐,四面转角处悬挂着铁风铃。微风吹拂中,风铃随风摇动并发出悦耳的叮当声,更衬托出寺院的清净。刹座为砖砌覆斗形,四面出轩,其上为绿色琉璃砖贴面的桃形四角攒尖式刹顶。从塔座东侧劵门入内,塔内是一个上下贯通、平面呈“亚”字形的空间,每层向内略有收分,各层之间以木板相隔。沿木梯可攀爬至顶层。站在塔内高高的劵门前凭栏远眺,四周风光尽收眼底。海宝塔的这种四面出轩、呈十字折角形的建塔形制,在中国古塔中极为独特。
海宝塔始建年代不详。明弘治《宁夏新志》载:“黑宝塔,在城北三里,不知初建之由”。明万历《朔方新志》载:“黑宝塔,赫连勃勃重修……”。随后的清至民国的志书中均记录着类似的内容。赫连勃勃是十六国时期匈奴族铁弗部人,公元407年建立了统治范围包括今宁夏全境的大夏国,并且在银川东郊黄河岸边修建了风景秀丽的丽子园。他曾经是后秦国主姚兴的部属。而姚兴极力推行佛教,“大营寺塔”,“托意于佛,公卿以下莫不依附”,“州郡化之,奉佛者十室而九”。因此赫连勃勃受这种崇佛氛围的影响,重修前代遗留的佛塔也是有可能的。由于海宝塔多次遭到破坏,今天我们看到的海宝塔是清代乾隆时期重修的。
海宝塔历遭破坏,其中以地震最为强烈。在清代以前的志书中没有修塔记述,清代史料中却有二次修缮实录。第一次的地震及修缮发生在康熙年间。据《重修宁夏卫海宝塔记》文载:“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秋九月,地震颓其巅四层,而丹雘也多剥落。监院僧照野等立愿募修……起于康熙四十九年六月十二日,迄于康熙五十一年七月十五日”。地震前的海宝塔“高十三级,高耸入云,自七层而上从外攀旋。虽当清明,风飒飒如御虚然”。而震后重修过的海宝塔“其塔凡九层连天盘共计一十一层,高一十一丈,顶高三丈五尺”,不仅原来的十三层降为十一层,就连“七层以上从外盘旋”的形制也发生了变化。第二次地震及修缮发生在乾隆年间。乾隆三年(1739年1月),海宝塔“地震,塔倒圮,惟存砖台塔址;十八年(公元1753年)总镇韩柯亭修葺,殿宇焕然一新”。“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山后郡王、宁夏满、汉官吏军民捐资重建”。这次地震使海宝塔除台基外全部倒塌,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由山后郡王及满汉各级官吏共同捐资重新修建。重修后的塔高十一级,计百余尺,觚棱秀削,迥矗云表,这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海宝塔。重建后的海宝塔除“七层以上从外盘旋”的形制发生变化以外,还有许多形制应为建塔工匠根据当时的形制特点设计修建的,如:塔壁“四出轩”,使佛塔平面呈十字折角的形状;底层平面扩出并在塔门外加一抱厦;巨型的塔刹,用琉璃砖贴面等。但在这些特点中依然承袭了一些早期佛塔的形制特征,如:佛塔的平面仍采用方形;塔的基座保持了十六国时期常用的高台形式;拱券表面饰有尖形的火焰式样等都是后世、特别是宋西夏以后新建的佛塔中不常见的。这就把塔的初建年代的推断,推到了隋唐以前。
1920年,宁夏海原发生的8.5级地震,又一次将海宝塔塔身震裂。塔身上部出现四条裂缝,宽约盈尺,阳光可以从缝隙中穿射而过。1942年为了迎接蒋介石来宁,宁夏官绅商募资对海宝塔进行了维修。当时在塔上部裂缝严重的地方(塔顶下部和第九层)围铁箍两道。蒋介石走后,又将铁箍取下。
历史上,海宝塔寺寺院建筑也多次遭到破坏,又多次被重修。清康熙年间地震后寺院的修缮情况史书记载不详。乾隆三年地震中,“殿宇全毁”,乾隆“十八年(1753年)总镇韩珂亭修葺,殿宇焕然一新”。同治二年寺院殿宇毁于战火,光绪元年至十四年在寺院主持觉安及徒弟悟证、悟诵的带领下寺院建筑重新得到较大规模的修缮。从大佛殿梁枋上的文字记载可知,后台正殿(卧佛殿)、中殿(韦驮殿)、塔前大殿(大佛殿)都是这时被重新修建起来的。民国年间寺院建筑再遭战火破坏。1934年,孙殿英攻打宁夏,马鸿逵在寺院内驻扎重兵,并在天桥下面的后台底部挖一防空洞。几个月以后,由于防空洞内部加固不牢,致使韦驮殿地基下沉,屋架严重倾斜,其他殿宇也遭不同程度的破坏。1935年战胜后的马鸿逵为了庆祝胜利,对寺院进行了整修,并且在寺院外新盖一座戏台。
1961年,海宝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将海宝塔寺定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在文物部门和宗教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寺内建筑得到全面维修和保护。除塔体的维修外,寺院殿宇修缮幅度最大。今天人们看到的山门及几大殿宇基本上都是在1980-1985年期间重修或落架维修的,殿内塑像也在1985年后全部重塑。1986年在山门和天王殿的两侧复修了两座对称的重檐亭式钟、鼓楼,1998年又在寺院原后山门的位置上修建了一座两层重檐歇山顶式藏经楼。
海宝塔及其寺院自古就是宁夏有名的名胜古迹和佛教寺院。
解放前,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海宝塔寺都举办盂兰盆会。届时寺里举办盛大的诵经活动,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前来拜佛进香,连贺兰山后的蒙古喇嘛及邻省的人也都踊跃前往。当地人们则带上自己的农副产品及其他商品在寺院周围摆摊设市,进行物资交易。那时,寺院周围多为湖泊,人们要乘坐小船才能到达寺院。至今,每逢七月十五,这里仍然举办大型庙会,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前往。在庙会期间,各种小商品琳琅满目,各种地方特色小吃争相亮相,一些民间杂耍也进行着精彩的表演。因此,寺院里是人们上香祈福的地方,寺院外却如同一处热闹的集市。
明清时期,“觚棱秀削,迥矗云表”的海宝塔是宁夏八景之一,被称为“古塔凌霄”。许多文人墨客官绅都留下了对海宝塔赞不绝口的篇章。明嘉靖时佥事孟霦留下了“暖日行郊郭,林深访释迦……”的《登海宝塔》诗篇;明万历时巡抚罗凤翱邀同僚张东山饮于海宝塔,留诗曰:“黄华方烂漫,邀我过湖滨。特地法台回,千宵宝利分。塔尖悬镜影,水底映星文。挥赏迟施马,玄思到白云。”清宁夏巡抚黄图安留有《黑宝浮图》的著名篇章:“凌霄宝塔镇禅宫,紫塞关山四望通。座涌莲峰垂象教,花飞云牖侈神工。梵声飘渺诸天外,色界苍茫一色中。盛世清平多暇日,闲听法鼓演宗风。”
1915年时任宁夏将军的马福祥为海宝塔题写了名为《北塔盛景》的匾额,其中一段文字最直观地描述了当年海宝塔及周边休闲雅致的美景。“公余之暇,则与同城官吏及部下文武,出北门泛小舟,荡漾芦苇中,清风徐来水鸟相逐,虽非西子之湖,颇饶南皮之兴……即而夕阳西下,暮色迷离,或命骑,或掉舟,陶然醉咏而归,致足乐也”。这样的描述,北塔当年的景色仿佛就在我们眼前了。
1961年海宝塔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前往参观。1963年董必武副主席视察宁夏工作时,曾登塔赋诗曰:
银川郊外赫宝塔,高势孤危欲出云。
直以方形风格异,由于本色火砖分。
登临百级莫嫌陡,俯视三区极可欣。
丰富的诗文记述了海宝塔及周边环境不同时代的不同风貌。
本世纪以来,在银川城市建设中,以海宝塔为中心,规划建成占地二千多亩地的海宝公园,恢复了北塔湖部分湖面。寺院周围林木茂密,海宝塔塔影倒映在湖水中,环境优雅。这里已经成为银川市居民休闲、娱乐、旅游的重要场所。古塔凌霄的海宝塔依然是银川古城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Hash:41a15daa14d54c4b8946c7276489d18b9327f1f5
声明:此文由 本地广播频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