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山水诗摇篮更是历史博物馆!这里是“中国唯一景观古村落群”!

旅游美时美刻,文明随时随地

楠溪江,必关注“楠溪江

幽幽青山,淙淙绿水。孟浩然有首诗“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借问同舟客,何时至永嘉?”一首诗里就流淌着一条江水。

连孟浩然都摇首期盼的地方,我来一探究竟!初次见面,有种“孤舟蓑笠翁”的感觉。

这条江就是温州永嘉的楠溪江,江畔有着大片的唐代末年遗址村落。八年前被评为“国内唯一中国景观古村落群”。

200余座古村落,直奔芙蓉古村!可能是《武林外传》中毒太深,太喜欢了郭芙蓉,所以对于名字有了好奇心~且听说这里最古老的村落就是它。

为了方便出行,在芙蓉村外住了“木质”民宿。天一亮就踏至芙蓉村,一见其山就知其名啊!三座高崖,浅白色,状若三朵芙蓉。

从东门进去,听说这门始建于元顺帝,旧时的文武官员到此门需要下轿下马,步行进村以示尊重。

村里的住宅看起来都是木质的,院子里绿树成荫,感觉惬意。现在村里明清时期的古民居30多处,大小宗祠18处,都是陈姓祠堂

陈氏大宗祠院落南门,叫“光宗门”。院落北门叫“耀祖门”,我走小路从北门进。看见一座着的石雕像,手持一大刀,门上赫然“圣旨”两个大字。

踏进古村,感觉一个踉跄就可能穿越到古装时代了……

“天上天堂,地上芙蓉,有吃没吃,长塘街逛逛。”村里人都叫它长塘街,其实人家有学名“如意街”。走遍村子才发现,全村只有这一条街是青砖铺地的,村里也有人说是明末清初修的,算是芙蓉村最繁华的地方了。

除了长塘街,整个村子的道路基本都是鹅卵石,被几百年先人们的足迹已经磨得圆润光滑了。石缝间还长着青苔,一只大公鸡正旁若无人的寻觅食物。

来到村子遇上的人不多,动物们倒是不少……

芙蓉池里水鸭成群,环境雅致极了。我猜想等到斜阳照过来,芙蓉峰的倒影肯定出现在水池中央,宛若芙蓉花

芙蓉亭飞檐翘角,一座两层楼阁式歇山顶的方亭,像极了宫廷剧里的吃茶庭院。

看到一根有意思的长木头,要不是有备注的牌子,是怎么也联想不到“油车”!古时的榨油工具。

每一个都历史气息浓厚的地方,总会有文化角落,芙蓉村现有的书院就是明朝时所建的“芙蓉书院”。

堂内挂有孔子的一些语录,宅前有一个大花园,—条蜿蜒的石径和水溪从中而过,花园有—道小门同讲堂相通。大概是学子们休憩的地方吧。

此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司马第”,清康熙年间的建筑,36个整间,仿佛是走进了完全相同的三幢二进四合院

司马第大屋第一进的院墙和牌楼都在二战时期被毁了,未曾修复,残垣断壁倒是有了更多味道。梓木筑屋,表露木头特有的那种纹理自然美,更有许多细腻精致的石雕,梁枋、雀替、椽头、门窗格扇上的木雕

漫步在芙蓉村小巷里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鹅卵石、台阶、门庭,总能联想到过往。

临走才发现这里应该说是一个历史博物馆!到处能看到过去农村的各种用具和生活状况。

其实住在古村落里居民不多了,都是老人。年轻人大都住到镇里的新房里去了。老人安闲地过着属于他们的生活,也许他们曾有辉煌或悲伤,但在这里老去应该是最舒服的吧。

300多年历史的老戏台

古香古色的古人厕所

地面上的八卦图

芙蓉镇】历史兴衰

唐末:陈氏从河南开封迁徙至此

南宋:繁荣时期

南宋末年:与元兵激战,被洗劫

元末明初:恢复元气

清朝商业发达

国共内战时期:烧毁房屋

改革开放:留下一部分老人生活,被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上来自: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旅游微刊

金台西游”(ID:mszktravel)

乡土文化印记的楠溪江古村落

屿北古村廊桥

乡土文化印记的楠溪江古村落

浙江南部永嘉县临近瓯江海口的地方,瓯江接纳了一条北来的姊妹江——楠溪江。永嘉仿佛一片绿叶,楠溪江及其众多叶脉状支流由北而南贯穿永嘉。在拥有浙南农村特有的耕读文化,并在宋代形成了重要儒家学派“永嘉学派”的楠溪江两岸,二百多个古村落像珍珠一样散落在永嘉这片绿叶上。其中,一些还保留着鲜明的乡土文化印记,一些却在岁月风雨中渐渐改变着原来的模样。

茗岙村旁的梯田

这是今日楠溪江古村落令人亦喜亦忧的现状。楠溪江流域至今仍遗留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以及宋元明清历代的古桥、古塔、古牌楼、古牌坊和古战场等历史遗存,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村落五十多个。其中,始建于五代的苍坡村已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悠悠时光,建于宋代的芙蓉村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屿北村和花坦村、埭头村等一批古村落。

埭头古村风水月宅

在楠溪江中上游尤其是中游的历史文化村落中,至今还留存着深厚的古代文化印记,村寨的规划布局、建筑风貌甚至村名、街名,无不生动见证着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中华文化脉络。这些古村落大多依据“天人合一”、八卦及阴阳五行的风水思想而构建,这些古村落、古建筑中,至今还保留着大批完整的宗谱、族谱等丰富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苍坡古村望兄亭

尤其是,楠溪江流域的古村落体现着极其典型的宗族制。在漫长的往昔时光中,一个宗族聚居而形成一个自然村落,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其中有着各个宗教自己制定的严格的法规。不同的宗族在其聚居的村落中,都建有大小不一的宗族社会的代表性建筑祠堂,发挥着团结宗族、维护人伦秩序的作用。有些古村落至今还遗留着发挥教化作用的古建筑,如隔着一片田野相对的苍坡村的望兄亭和方巷村的送弟阁,以及关于兄弟手足情深、夜谈相送的传说故事,还滋润着今天民众的心灵。

芙蓉古村芙蓉亭

楠溪江历史文化村落的建设十分注重与自然山水环境的融合,平地村寨建筑起伏有致,山地村寨建筑层次丰富,人工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这些古村落数量众多,建筑种类丰富,包括民居、宗祠、亭台、池榭、书院、寨墙、寨门、村舍、园林等,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而建筑与环境达到的高度和谐,更是中国建筑艺术思想与中国乡土文化交融后的物化,是中国建筑美学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岩龙古村局部鸟瞰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乡土建筑越来越引起建筑学界和人们的强烈关注,楠溪江古村落也随之越来越引人瞩目。楠溪江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古村落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二十多年来,楠溪江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始终是一个难以让人轻松面对的话题。

花坦古村乌府

永嘉县面临的楠溪江古村落保护的主要困境是,古村落中的不少建筑虽然对于保护古村落原有格局和风貌极其重要,但这些建筑并不是受保护的文物,而是当地农民的私有财产。而当这些建筑的主人要改建房屋改善居住条件时,楠溪江文物部门除了呼吁劝导外,并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阻止。这也与我国至今没有一部相应的完整的古村落保护法律法规有关。除此之外,虽然楠溪江有关部门和群众也认识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性,对其也越来越重视,但同时也面临大面积整体保护所需资金的难题。

林坑古村一角

根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普查结果显示,在我国230万个村庄中,还保存着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到今天,大约只有千分之一了。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楠溪江古村落群保护更加困难,形势更加严峻。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变迁,楠溪江的一些地处偏远的古村落,因男青壮年外出务工、村中多是“三六九”群体(指六一、三八、九九重阳,即儿童、妇女和老人)而出现的“空心化”现象,也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亟待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暨家寨村口

几年前,“新农村建设中乡土建筑保护暨永嘉楠溪江古村落的保护利用学术研讨会”在永嘉、杭州召开,数十位中外知名专家学者对楠溪江古村落的文化内涵、保护利用的困境与突破口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楠溪江古村落有着深入了解,并著有《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楠溪江中游古村落》、《楠溪江上游古村落》等著作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教授认为,只有研究农村、农民、农业,才能看到全面的中国历史,古村落文化呈现了一种活生生的农业社会形态,今天,我们应该努力维护乡土的种种文化遗存,保护农业文明的根。

屿北古村寨墙

陈志华认为,保护古村镇应以整体作为保护单位,包括原有古庙宇、古村镇、公共建筑群等各类古建筑,以及古村镇内外一定范围内的原有生活、生产设施和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如水井、池塘、水碓、碾盘、榨油车、引水渠、寨墙、堤岸、船埠、茔地等,以及古村落和古建筑中留下的有意义的印记如记事碑记、洪水印记等,都是古村镇整体保护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林坑古村概览

近年来,永嘉县在保护和利用楠溪江历史文化村落方面出台了不少措施,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县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镇村两级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同时,还制定了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实施意见和保护办法等政策文件,严格历史文化村落规划审批制度,并委托同济大学等知名学术机构编制了芙蓉村、苍坡村等古村落保护规划。永嘉县政府除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历史文化村落管理工作外,还筹措近六千万元资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楠溪江中游古村落与上游山地民居实施了保护性修复和利用。

蓬溪古村花墙局部

同时,永嘉大力加强对楠溪江历史文化村落、特别是民俗风情村落的传统艺术、民风民俗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传承和发扬耕读文化、宗族文化、乡土建筑文化中蕴涵的优秀文化血脉,加强对楠溪江流域的传统民俗、人文典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和传承。目前,苍坡古村的李氏大宗展馆、芙蓉古村展馆、丽水街东宗祠展馆、埭头古村展馆等正在加紧建设中,楠溪江古村落正在得到更多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

岭上人家一瞥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楠溪江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楠溪江古村落整体被授予第二届“中国景观村落”称号,芙蓉村、埭头村、屿北村、茶园坑、暨家寨、林坑等村入选了“中国景观村落”,屿北村还入选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埭头村成为温州市首个国家级生态村,芙蓉村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楠溪江正在朝着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迈进。

佳溪古村老宅门口

本文来源:《 光明日报 》

记者: 谌 强

Hash:3d338a7205f55dba7c6cb478520002a9ec3e4695

声明:此文由 楠溪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