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光山南向店乡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镇

光山县南向店乡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生态文化古镇,位于光山县西南部春秋战国时期为曾国,是曾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古时名为浪洲。据《唐书·黄巢传》记载:黄巢死后,其养子黄浩率领七千人马,号称浪荡军,来到南向店,修筑城墙,驻扎队伍,黄浩将军把他修筑的城池叫做浪荡城,也就是后来人们传说的浪洲城。元明时期浪洲城曾一度作县衙所在地。拥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秀美的自然风光,深邃的人文历史。境内有王母观风景区五岳湖风景区、胡煦故里、光山县著名的“三台八景”之一的“郎畈春耕”、向楼古村落、王母观古庙、河南省最大原始枫香林、大山千年银杏树、光山县工农民主政府、刘邓首长旧居、信阳革命老区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鹭鸶湾战斗纪念地、等五十余处旅游景点。这些景点也被历史和社会认可,每年参观旅游者络绎不绝。

南向店乡始终秉承着曾国遗风,浪洲古韵,到处呈现古色古香,不仅风光秀丽,而且古迹众多,文化厚重,是清代历史文化名人胡煦的故乡。境内有新石器时代徐畈文化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向楼、金南湾古村落,古桥、古墓古城址、古民居、元宋时期的古瓷窑、古曾国遗址等30余处。胡煦故里老虎山,有御赐石碑、石门匾等物,足以显示出胡煦家族昔日辉煌的历史。古树名木遍布全乡,国家三级以上古树就有20多棵,其中,环山白果树湾和大山寨银杏树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虽然多次遭遇雷击,依然枝繁叶茂,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化。笔者现将乡境内的有关古文化遗址进行了粗略整理,向你介绍如下,增添你去南向店旅游考察古文化的乐趣。

一、古文化遗址

(一)新石器时代徐畈文化遗址

徐畈古文化遗址属南向店乡何畈村管辖,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位于光山县城西南直线距离约25公里处,在刘围孜、上何乡、汪围孜三个自然村之间。徐畈自然村位于遗址内东北角,一小溪由北向南穿过后与青龙河汇合。遗址为一河曲高台地,东西宽约500米,南北长约600米,上面被平整为稻田和现代坟地。从小溪断壁看,文化层约2米,有灰坑、浇土、房基和散存的陶、石器碎片。

遗址内地面暴露的石器、陶片、鼎腿、鬲足等比比皆是。其中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以砂质灰陶和泥质红陶较多,红陶比例较大,砂质红陶与泥质灰陶

次之,泥质黑陶很少。能看出器形的有:鼎、罐、碗、杯、壶、豆、瓮、鬲、钵等。鼎足有鸭嘴形和侧足,壶、豆为圈足,器表除素面磨光外,纹饰有篮纹、绳纹、方格纹、刻划纹等,制法大多为手制。生产工具中主要是石器,有石斧、石奔 、石镰、石凿,还有打制的石料。石器以磨制为主,也有打制的,有的通体磨光或刃部磨光,使用痕迹明显。

从器物标与纹饰分析,该遗址属于屈家岭文化类型,并有“湖北屈家岭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融合迹象,但某些器物又具有仰韶文化的特征,还包含有先商、商和西周的文化遗存,具有明显的淮河流域的地方特色。对研究豫南地区、黄河、淮河、长江流域之间的原始文化面貌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新石器时代雷畈古文化遗址

位于南向店乡简榜村南,离乡政府约7华里,为河畈高台地,周围有宽30米豪沟环绕,面积有四分之三被建房屋使用,约1.5米厚文化层被打乱。

(三)商周时期陶榜古文化遗址

位于南向店乡陈畈村陶榜南约100米,为河曲高台地,南侧被河道下切,西北部上面土层遭破坏,尚存面积150×50米,文化层约2米厚。

(四)商周时期夏店古文化遗址

位于南向店乡金庄村,距夏店约250米,为畈中台地,呈椭圆形,高约1米,遗址虽小,但保存完好,易于发掘,有一定研究价值。

二、古城遗址

黄畈古城遗址

黄畈古城遗址位于光山县城约30公里南向店乡黄畈村,遗址坐落在青龙河西两条支流的河叉三角洲南侧,北部有陡峭的山岗,呈不规则长方形,有城墙部分外露,无其他的遗迹、遗物发现。

三、古瓷窑址

天灯柿柿山古瓷窑址

柿柿山窑址位于光山县南向店乡天灯村夏洼村民组东南部山梁上,窑址为宋代瓷窑。在此发现了三处窑基,互相距离较近,均成圆形状,有大量瓷屯堆集,堆集厚度2-3米,窑址所烧瓷器物以青白釉为多,从采集的部分样品,其中碗可分为两类:其一饼是艺口尖,斜直浅腹,胎体较厚,胎骨有洁白、灰黄两种,结构不太紧密。施青白釉,釉色细薄,晶莹润泽,纹生细密,多光素,无纹,用匣齿形垫圈覆烧,其为圆足多口尖,弧形浅腹,青白釉,釉色厚重润泽,胎骨泛红,采用支钉垫烧,分布面积约13000平方米。

四、古村落

(一)向楼古村落

向楼是光山县南向店乡董湾村的一个自然古村落,位于大别是腹地王母观山脚下,距光山县城35公里。它座山面水,后高前低,层次分明。一条小溪从村前流过,哗哗的水声昼夜不息。村前是大别山支脉王母观主峰,村后是生态园,林内林木浓郁,植被繁茂。春来百花香, 秋到瓜果飘香。 这里有山有水有

河,青山绿水,适宜人居,古村落也就自然形成。由于地处浅山区,有着丰富的石材资源,为当地的建房、修路就地取材提供了有利条件。于是,一个十分独特的由石头构造和支撑的传统村落诞生了。当地人称之为“石头村”。几百年栉风沐雨,初衷不改,容颜不变。在建筑业发达的今天,这种古老的建筑艺术依然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没有人知道小村的历史有多长,也许在元朝或者更早的时候它就已经存在。这一古老的建筑艺术则在无声地讲述着自己走过的沧桑岁月。村子最早的居民是向姓人,祖坟还在,据说是光山向姓的发坟。现在村子里主要是由黄、胡两姓人家居住。据村里老人讲,他们在这里已住了十几代,而在他们之前,则是由向姓人家居住,所以村子名叫向楼。至于向姓人家居住了多长历史,已无

法考证。据村中老人讲述:明朝初年,他们的祖上从江西迁徒到向楼时,因战乱,这里的居民死的死,逃的逃,向楼已经成为一个空村。他们就在这古老的石片房子里居住下来,成为这里新的主人,繁衍生息,直到今天。

向楼是原始的。曾有农户40多户,现存石头房100余间。

向楼所有的住房都是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从基石到屋顶,大多由青石垒砌,是风格独特的传统古民居建筑群。由于当地岩石层外露,材质硬度适中,节理裂缝分层,易于开采,为民间的石结构建筑提供了良好的建筑材料。有大而厚的块石,也有小而薄的片石,石材可以切割成不同形态和规格,用以垒砌墙体或铺地。50公分宽的石墙全由四指儿厚的片石垒起来的,没有一点儿的泥土和砂灰,可也坚固异常,风刮不进,雨淋不透,火烧不裂,冰冻不酥,也确是一个奇迹。

向楼人习惯居住独立院落,每一户人家就是一个小独院。每个院落由正房、边房、门楼等组成。一般正房三间或四间,中间是客厅兼议事、活动场所,两旁是卧室,边房是厨房、杂物间。因为民居都是依山而建,山体落差的原因,借助山势,有的是上房下院,有的是房院一体。边房有的建成两层,下面一层作为牛栏、猪圈、鸡窝、鸭棚或狗窝,也有作为存放杂物的地方,上面一层大多作为卧室。石头房平面布局依小小的天井呈“凹、曰、

厨房、畜圈、贮藏间等功能不同的空间各有分隔。门楼很简易,也就是光山人常说的挑水门楼。但门楼前的台阶都比较高,有五级的,也有七级的,全部是用山里的石片砌成的,这是因为落差太大的原因。

背靠林木葱茏的山峦 ,面对哗哗欢唱的小溪, 向楼安静地把

自己隐藏在山坳里,把自己融入大自然,变成大自然的一部分,同大自然和谐相处,是小村向我们透露出来的最主要的信息。

2014年,向楼被公布为“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2016年入选中央财政支持范围。

向楼人是非常好客的。当你来到村庄时,他们会主动与你打招呼,搬出桌椅,拿出最好的王母观生态野山茶让你品偿或带你游历王母观风光。坐在向楼古村落的门前,品着王母观矿泉水泡的生态野山茶,观赏着对面王母观美丽的自然风光,聆听着潺潺的山泉流水,别有一番情趣。你还可以采摘野山茶,亲自体验制茶过程的乐趣。

(二)金南湾古村落

金南湾位于南向店乡西南一华里处,座西北朝东南。周围群山逶迤,村前阡陌纵横,都是肥沃的农田。村东约200米处有一条河流绕村而过,青山绿水,自然环境优美。

历史上,金南湾的居住环境十分优美,村子建在一个平缓的山坡上,后面及左右被山脉环抱,东侧是第一个山包稍高,形似作势欲飞的长龙,村民传说那是青龙,西侧也有一个山包稍高,状如盘绕蓄力的青龙。一条常年淙淙流淌的小溪紧靠着村子西边流过,那哗哗作响的流水声顿时让村子灵动起来。村落的设计者有意识地在村子四个角落各设计了一个林园,东南角是竹园,西南角是花园,东北角是桃园,西北角是板栗园。四大林园相与掩映,修竹摇曳,花果飘香,别有一番神韵。房前屋后,合理地分布着高耸入云的枫杨树,傲然挺立的松柏,枝繁叶茂的银杏。这些大树因大办钢铁而毁,今天大多已经不在,但村前池塘边的一株银杏树顽强地同岁月博弈,述说着昔日美仑美奂的青春年华。

清朝初年,金南湾一下子竖起六座大门楼,这六个大门楼一字儿排开,统一规格,统一样式,统一朝向,就连门框、门枕、门铺石都完全一样,气派、庄重、森严。每一个门楼从前到后都有四进房屋,每一进都是一个小天井院落,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院中套院,房后有房,组成了一个气势宏大、占地近万平方米的村落。村落现仅存建造于清代的民居四套,还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建或重建。

考证《金可久支祖家谱》一书,从中发现金氏源于汉代。汉武帝为了饲养出优良战马,联络匈奴王休屠王,赐其金姓。休屠王之子曰□入汉帮助汉武帝养马,并且有一次救驾有功,被汉武帝封为□侯。金曰□自此居住长安,赐封侍中。金曰□的两个儿子金赏、金建俱任侍中,七代俱在长安贵为官宦。其后裔辗转全国各地,其中一支于元未明初从江西筷子巷迁至光山孙铁铺,可久公于清顺治三年再迁至金南湾。

村里最具特色的民居当数村西的一座老宅和清代“后学”旧址。

老宅座西北朝东南,前后三进,中间有一长方形院落,后两进已改建,门楼保存较好。老宅包青墙,砖木结构,普通灰瓦覆顶,青石门额,门额正面雕刻有“国恩家庆”四字,四周雕刻有卷云纹、水草纹,线条流畅,雕工精美,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据金氏宗谱记载,这块匾额是清初建造金南湾庄园时朝廷赐封的。据说,门额、雀替、门枕石都是朝廷所赐。

清代“后学”旧址为清代建筑,整体座西朝东,占地面积160平方米,原房为三进,青砖灰瓦,后改成土坯房,一、二进各为三间,三进四间,清代门

楼尚存,一对花岗岩“鼓”形门枕,正面刻有鹿、猴和牡丹花图案,石鼓顶部雕有石狮子,在文革期间被毁坏。

尊儒重学是金南湾人又一骄傲的地方,当年在落籍金南湾之始,他们就在村后建起了学堂,称为“后学”,主要是栽培本宗支的金氏后人。在重视经史之外,亦重各种遗规、遗策、治家、兴学格言等。教授后生极严,宗族常常参与督促,给予学堂塾师薪资也极为丰厚,以致成效菲然。有进士,有举人,有秀才,有文职,也有武职。先后出现了金鸣泰、金秀兰两位朝廷四品官员,五品、六品、七品、八品官员众多;金凤池、金声晓、金鸣震等十一位太学生,获廪生、贡生、庠生者数不胜数。文风昌于一时,为四野八乡之翘楚。

在村子西南角有一口古井,年代很久远,最晚建于明代甚至可能是元代,井圈质地为青石,井水清澈,味道清凉而微甜,当地村民仍在使用。

今之金南湾,已难觅昔日的辉煌。但祖荫留下的余韵尚存,村民或经商致富,或任职显达,或治学有成,大多迁往城镇居住,只有部分老人还留守在村中,房屋大多破旧,有的已不能居住。已有从村中走出的成功人士发出倡议,要重修金南湾老宅,得到多人的响应。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能重见金南湾昔日的辉煌。

五、古桥

天子庙古桥

天子庙古桥位于南向店乡简榜村与陈畈村的交界处,属单体独孔石桥。该桥呈东西走向,建于清代,横跨在青流河之上。跨度16米,宽3.5米,高5米。整个桥体是由花岗石雕凿的石条垒砌而成。桥面用土夯筑而成。现保存较好,仍可供人和车辆通过。2013年,此桥被光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古寨

王母寨

王母寨位于光山县南向店乡西南5公里处的王母观主峰上。王母观是光山县的最高峰,一山挑两县,海拔433.9米,垂直落差达350米,山体坡度45度,个别处达到75度,为光山县境最高点

据明《嘉靖光山县志》记载,王母观在历史上称做黄茅山,因山上建有供奉王母娘娘的道观而称王母观。传说道观是一位叫余大锁的人所建。在王母观山中,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寺观众多。据传汉武帝曾广置五千道观,王母观就是其中之一。

光山历史上有九里十八寨的叫法,而王母寨就是其中的一座山寨,旧称黄茅寨。占地约2万平方米。王母寨是在王母观建观之后才建的寨,具体建寨年月失考。

王母寨在王母观主峰,建在山势较为舒缓的地方,有两道寨墙,分别为外寨墙、内寨墙,寨墙为弧形,长约十多华里,关键地方还有隘口,南北均开有寨门。寨墙宽58公分,最高处约5米,均为山石垒砌。南北各有一井,南曰南井,北曰北井。现在寨墙大部分已毁,残存寨墙大部分是在1948年解放军攻打王母寨时炸毁,现只剩下很小的一段。因石头里含铁的成分,在1958年大办钢铁时被拉去炼铁。内寨墙虽然也被炸倒,但1970年山上建109微波通讯站时在原址上得以修建,且60%的石块仍是原寨墙的石块,两口井至今仍在使用。

王母观自然风光优美,生态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众多。多因保护完好,林中树木高达30余米。松、枫、杉、栎、檀、檫、茶、油茶核桃、板栗、银杏等连片成林,蔽天盖日。最著名当数王母观枫树林,经河南省林业厅鉴定为河南省最大的枫树林。野山羊、两头蛇、穿山甲、娃娃鱼野猪、狐猩、豺狼、锦鸡、黄莺、山鹰活跃于林中。遍巡山中,可谓“人在林中走,野花香满山,隔山听鸟啼,彩蝶绕身飞”。2007年,王母观生态园风景区被授予市级自然风景名胜区。

至今王母观山中还有炼丹洞、炼丹台、祈雨台等遗址遗迹。历史上许多故事和传说,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民间传说,东晋时抱朴子葛洪炼丹需要从一种山藤中提取粉末,可是很少见到这种山藤,他就到处找,最后在王母观山中找到了。他就在这儿住下来,采集山藤炼丹,这种丹既是丹药,又可果腹充饥。因为这种山藤是葛洪最先食用,人们就把它称做葛藤,现在山里葛藤爬的到处都是。

宋天禧年间,一代史学大师司马光之父司马池任光山知县,其间他为光山做了许多实事大事。这一年好几个月没有下雨,田里插不下秧,井里没有水,就连树叶都干得啪啪作响。司马池访知王母观山上的王母道观十分灵验,就让人安排到山上去拜神祈雨。说来也怪,这一求还真管用,司马池他们刚出道观,天上就下起了大雨,哗哗哗的大雨把上山的人浇了个透心凉。司马池祈雨台至今仍在,只是部分石墙坍塌。

战争年代,李先念、邱进敏、高敬亭、刘名榜、章文学等曾在王母观隐蔽斗争、工作、生活过,其中章文学在这里被叛徒出卖而被捕。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纪念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已经退休的刘名榜每年都到王母寨里住上一两个月,住在低矮的房子里,吃最粗疏的饭菜。

七、古井

金南湾古井

古井在南向店乡金南湾村子西南角,年代较久远,具体年代无可考证。据村民介绍,这口井最晚建于明代甚至可能是元代。井圈质地为青石,井口内径50厘米,外径70厘米,距水面90厘米,口小内腹大,深约10米,占地面积8平方米。2002年村民将外围用水泥修复。这口井井水清澈,略带乳白色,味道清凉而微甜,当地村民仍在使用。历史上金南湾在两口井,保存下来的只有一口。

关于这口井,还有一个小故事流传至今。

金南湾建在一个不平缓的山坡上,后面及左右被山脉环抱,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山包稍高,形似作势欲飞、状如盘绕蓄力的青龙。村前有口近万平方米的大池塘。村民介绍说,那是龙嘴,而分布在池塘两侧的古井则是两只龙眼,东边的一井如今已经踪迹难寻。相传以前有位丫环投井而死,村民就把这口井填死了,再也没有用过。后来村民多次寻找这口井,再也没有找到。西边的这口井,一直被村民使用着。谈到这眼井,村民们顿时眉飞色舞起来,从他们介绍中得知,这眼井从挖掘时到现在从没有干涸过。上下两个村子吃这眼井的水,水位从未波动过。他们还说村子的男人帅气,女人漂亮,都是这眼井的原因。这种说法传出老远,以至时不时会有人开车、骑摩托车到这眼井里取水回去饮用。

八、古墓地

胡沧晓墓地

胡沧晓墓位于光山县南向店乡老虎山村老虎山村民组,长方形,墓前树立青石碑一块,此碑现在放在老虎山村民组老虎山半山腰的茶园地,石质为青石,通长285厘米,宽68厘米,厚20厘米,座长33厘米,碑首为圆弧形,中间有“圣旨”两字,边为龙纹。胡煦字沦晓,号紫弦,清代光山老虎山人,死后与夫人陈氏合葬于老虎山,墓前过去立有清皇乾隆圣旨给胡煦诰授,给陈氏诰封石碑。

九、古石刻

(一)元赵孟頫书法碑刻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人。著名书画家。精正、行书和小楷,亦擅画,能诗文,兼工篆刻,其书法人称“赵体”。1979年文物普查时在南向店乡一农民家中发现赵氏“致廉访相公义斋先生札”手书碑刻两块,内容连接,现藏于县文管会。

两块石板全长157厘米,高32厘米,厚9厘米。横版,竖排,阴刻,全文34行,208字。字体属草书中之“章草”。刻石胡石查(邑人),光绪二十年(1894)冬。

经初步考证,赵孟頫“致廉访相公义斋先生札”书法为隶草基础上的流行东汉章帝时的“章草”,与其常书之正、行书和小楷比较,实属难得之珍品。章草各字,即独立不连写,速度快,又不流于潦草、难识。笔法流畅,字体秀丽。在首句“孟頫顿首再拜”下面刻有三方钤印,“神品”、“项子京家珍藏”、“项墨林鉴赏印”,是明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项元汴的印记(项元汴字子京,号墨林居士),这就证实了元代赵氏书法作品(石刻)是经明代书画家、鉴赏家认可的真迹。

该书画碑刻原存南向店乡胡畈村老虎山的胡氏宗祠。胡氏先祖在清朝是高官显贵,过去胡氏祠堂的墙壁上镶嵌着不少名家书法碑刻,此碑出自此官宦之家,其真实性是比较可靠的。

(二)明胡左溪墓志铭

“胡左溪墓志铭”盖面刻字:明故处士左溪胡公墓志铭。孝子……孝孙……,该碑为明代青石雕刻,长40厘米,高40厘米,厚8厘米,字体为篆书和小楷。现藏于南向店集北头金仕莲家。

“胡左溪墓志铭”铭文:全志铭文20行,520字。其制式除用小楷刊刻外,全同盖面式样。碑现藏于南向店集北头缪仁俊家。

(三)胡沧晓与陈太夫人合葬墓碑

该碑是清乾隆帝赐“诰受通议大夫增通奉大夫礼部左侍郎显考沧晓府君与诰封淑人待赠夫人显妣陈太夫人”的墓碑。全碑长2.5米,宽0.68米,厚0.2米,雕刻有“二龙捧圣”、“龙踏祥云”、“鱼跃”等图样,碑文为大、中、小楷书阴刻,1749(清乾隆十四年十二月初十日)立。该碑现在南向店乡何畈村何楼。

(四)胡沧晓谱系碑

此碑现藏于南向店乡老虎山村胡小湾胡庆华家中。碑长0.49米,宽0.57米,青石刊刻,大小字共16行,约200字,楷书。碑为邑人清代礼部左侍郎胡沦晓谱系碑。何时刻石未注。

( 五)公禁会碑

碑现放南向店乡营业所内,青石雕刻,为弧首长方形,碑首刻“公禁会碑”四个隶书大字,字两侧雕刻“二龙捧圣”,四周以柳叶形边饰。长1.8米,宽0.75米,厚0.1米。楷书16行,满行35字,因年久风化,剥蚀残缺难辨。书丹、刻石人无载,清咸丰元年(1851年)正月立。

十、保护与开发措施

一是成立古文化资源保护领导小组。该乡成立了“古色”文化资源保护领导小组,制定了严格的保护方案和保护措施,对全乡“古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造册登记,实行专人管理,不定期巡查,加大打击破坏古迹犯罪行为。

二是加大古色文化的保护力度。对全乡古文化遗址、古村落、古桥、古树、古墓、古井、古寨、古寺、古曾国遗址、古瓷窑、古民居等30余处古遗迹实行挂牌保护,定责到人,做好申遗项目申报工作,重点抓好国家级向楼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建设和新石器时代徐畈文化遗址保护力度。

三是抓好王母观宗教文化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建王母观道观,力争将王母观寺庙打造成“鄂豫皖”宗教文化旅游胜地。

四是抓好胡煦故里项目的申报工作。重点加强对胡煦墓、胡氏祠堂的保护,成立胡煦文化研究会,弘扬胡煦爱国、爱乡、爱民情怀。

五是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挥老干部、老教师、老职工、民间老艺人传、帮、带作用,深度挖掘狮舞、龙灯、地灯、评书等非物质文化,培养一批农村传统文化带头人。

六是加强农村社区文化阵地建设。重点抓好农村社区文化广场、活动中心、文化书屋的建设,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树立农民爱党、爱国、爱乡、爱民的理念,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

七是整合旅游资源加大宣传力度。该乡全面合理整合全乡旅游资源,发挥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古色文化的“三大特色”作用,开展生态游、文化游、农家游,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同时还组织挖掘全乡旅游资源,搜集生态、人文、历史、红色资源、专奇故事、浪洲名人,等等,整理编印成书,制作电视纪录片等,加大对外宣传南向店乡旅游资源。

八是以全新姿态打造文化旅游名乡。该乡成立旅游开发领导小组,下设旅游开发办公室,负责全乡旅游开发具体工作运作。请北京九鼎辉煌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专家来实地考察,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出《南向店乡“十三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与此同时以建设“生态之乡、文化之乡、旅游之乡”为内容的 “三乡联建”为总目标,以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省级美丽乡村为抓手,继续推进向楼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王母观五岳湖生态游建设、董湾国家级

旅游试点村建设、鹭鸶湾纪念地等红色游建设、王母观生态功能区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全新的姿态打造旅游名乡。(通讯员 胡军 )

Hash:817e4ed299e0c7f8c6b8f9f6ad2c3714e5cb1318

声明:此文由 云上信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