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一少年被融进水泥桥墩,如今火车通过此地都要鸣笛30秒

所谓时势造英雄,指的是某一个特定的时段、特定的条件、特定的环境下,某一个个人的特定技能或聪明才干被发掘发挥出来,从而成就一位英雄人物。

它的关键词是“特定”,因此正常的生活环境下,很难有英雄被人认可。

特别是现在,自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的科技和生活蒸蒸日上,法制法规逐步健全,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个人想要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实在太难,因此也就有了“只有死了的烈士,没有活着的英雄”这种说法,不是社会不需要英雄,而是没有了产生英雄的条件。

网络盛传的版本

我们要说的这位,即是一位烈士,也是一位英雄。

虽然这么说挺让人感到无奈,但是他确实值得我们所有人尊重和敬仰,他就是原铁八师36团17连四排13班的班长熊汉俊。

当年,修建龙骨甸大桥第7号桥墩时,年仅21岁的铁道兵熊汉俊由于劳累过度不幸坠入40米深的桥柱中心,速凝水泥瞬间将他牢牢裹住,倾泻而下的砂浆顷刻将他掩埋,挽救无望。

他壮烈牺牲了,生命定格在21岁,遗体永远与桥墩筑在一起、化为一体。

伫立在天地间的成昆铁路龙骨大桥第7号桥墩上,刻有这样两行字:“熊汉俊烈士千古,昆明铁道老兵。”他为祖国建设一心为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的精神,永远铭刻在这个40米高的第7号桥墩上,也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里!

修建成昆铁路的艰难,是不言而喻的,四川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而昆明则更不用说,多山川丘陵,其地形之复杂,比成都不遑多让。

从1952年,中国政府开始研究成都至昆明铁路线路走向,到1958年7月,成昆铁路成都至峨眉段全面动工建设,再到1970年6月完成铺轨,这期间发生过太多次意外和事故,项目更是多次停工。

终于,1971年,铁路修建完成了,而我们的烈士熊汉俊,却永远地倒在了半路上。至今成昆铁路上的火车龙骨甸大桥时,还会为他鸣笛30秒,以示敬礼。

熊汉俊战友口述的真实版本

2019年是熊汉俊烈士牺牲48周年,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回顾一下他的人生吧。

熊汉俊是江西樟树县人,1963年3月入伍,共青团员。1965年,铁道兵部队扩编,17连是新组建的连队,熊汉俊虽然入伍刚满二年,但是工作踏实、积极负责。

因此担任四排13班班长。这是一个十分机灵的小伙子,一米七零左右的个子,略偏瘦。

根据熊汉俊的战友,四排排长赵锦坤和14班班长胡士良的口述,在修建黑井隧道时,四排14班、15班是木工班,隧道里的竖排架、立拱圈、制作混凝土模型板等是木工班的任务;13班的工作较杂。

可以说是四排的机动队,哪里需要,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哪个岗位缺人,他们就派人顶替;13班战士们没有因工作杂而有半句怨言,熊班长的带头表率作用很好地体现在各项工作上。

1965年8月24日晚上,13班的任务是扩边墙,就是为保证边墙混凝土的厚度,在立边墙模型板之前,用铁镐、钢钎把突出的岩土刨去。

白天的时候,赵锦坤排长发现在运渣的翻斗车推过时,下导坑轨道边的支撑排架有些抖动,就一直不放心,所以他顾不上休息,吃过晚饭后又回到隧道那里,去探望13班。

赵锦坤看到熊汉俊他们正在施工,于是对熊汉俊说:“熊班长,今天我有个感觉,好像翻斗车推过时,支撑排架的晃动要比以前大,你们要注意安全呀!”然后要熊班长停止扩边墙,改做加固支撑排架的工作。

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意外真的发生了。

熊汉逡正在给松动最大的支撑排架加楔塞的时候,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20多米的排架连同排架上面的上下导坑之间的夹层岩石一起倒下把熊汉峻、赵锦坤和另外五位战士同时压在坍塌的拜架和岩土里。

最终赵锦坤他们被抢救出来,而熊汉俊伤势最重,没有抢救成功,与世长辞了,牺牲时年仅23周岁。后来熊汉逡的遗体被埋葬在部队的烈士墓地

小结:

熊汉逡虽然并不是想人们想象的那样因为疲惫掉落进桥柱中心身亡,但他是为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而牺牲的。

他的牺牲,是成昆铁路60年风雨历程的血泪剪影,无论他是因为什么原因而牺牲的,都值得后世同胞的景仰。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熊汉逡这样可歌可泣可爱的人们不屑的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四通八达的铁路干线。

愿行驶在龙骨大桥第7号桥墩上的火车永远鸣笛30秒。

参考资料:铁道兵战友网《热血洒黑井 英魂昭日月----纪念熊汉俊烈士牺牲47周年》作者:赵锦坤、胡士良 铁道工程学报《成昆铁路》作者:李英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Hash:98db4e2714a46ccf0df4c597b442ed1d6dbdb749

声明:此文由 振伟侃历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