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之战曾国荃三万孤军,一个“笨办法”大胜数十万太平军
1862年1月30日,清廷任命曾国藩为协办大学士,仍统辖苏、赣、皖、浙四省军事。曾国藩立即筹划以东征南京为主要目标的全盘军事行动。具体部署是:曾国荃部自安庆沿长江北岸直趋南京;曾贞干部由池州攻芜湖;彭玉麟等率湘军水师沿江而下,配合两岸陆师行动并负运输接济之责;鲍超部由赣入皖,攻宁国府;左宗棠部攻浙江,李鸿章部淮军攻上海周围的太平军,尔后西进。
1862年3月,曾国荃部离开安庆东下,拉开进攻天京的序幕。5月,湘军攻占当涂、芜湖、板桥、秣陵关、大胜关、三汊河。5月30日,彭玉麟率水师进泊金陵护城河口,曾国荃部直逼雨花台,曾贞干也率军赶到。天京处在湘军直接威胁之下。江南战场的主动权落入清军手中。
湘军迅速进抵天京城下,大出洪秀全意料。天天醉迷于美女、洋经的洪秀全如梦方醒,于是一日三诏催促李秀成从上海前线回援,李秀成只得停止进攻上海,退回苏州,派一部分兵力赶回天京加强防务,自己则仍留苏州。
1862年7月,天京外围形势更加严重。7月11日,西南屏障宁国府被清军攻破。杨辅清、洪仁玕从皖南回援天京,夜袭湘军,也被湘军击退。8月6日,洪秀全严诏催逼李秀成赶快回援。9月14日,李秀成无奈,只得集结堂弟侍王李世贤、护王陈坤书等十三个王爷,领兵十余万,由苏州出发,在东坝会齐,回援天京。
李秀成带领的太平军声势浩大,号称六十万。他们从苏州分三路出发,过溧阳,下溧水,越秣陵关,直杀雨花台,连营数百,层层排列,枪立如林,与天京城内的太平军把湘军夹在中间。但是,由于太平军回援速度不够快,围城的湘军已经建筑了防御阵地。
相比之下,湘军在人数上少得可怜。担任攻城主力的曾国荃部队只有三万多人把守在雨花台,曾贞干手下只有五千多人守大胜关、江东桥一带,彭玉麟的水师不到一万人,主要任务是保护粮道不失。更糟糕的是,湘军中疫病流行,病死兵士近三分之一。面对太平军的兵力优势,曾国荃等人只能强撑,拼死一战了。
1862年10月13日,李秀成指挥大军对湘军展开进攻。曾国荃深知硬拼不行,只有采用“笨办法”要求湘军上下严遵深沟高垒的“缩营自保”策略,只在太平军进攻时发炮还击,不得主动进攻。太平军使用人海战术,上去一批,被杀一批,均倒毙于湘军枪炮之下。就这样,太平军打了近十天,伤亡数万人,不见一丝战果。李秀成心里很着急,就集中洋枪洋炮,对雨花台的曾国荃部队展开交战以来最猛烈的攻势。
太平军将士人人头顶门板木片,蛇行而进,冒着枪林弹雨死冲湘军营垒。但刚刚接近,大多数人就丧命于枪炮之下。未死的太平军把战友尸体推入濠沟,塞填草束,准备踏尸踩草冲过去。曾国荃左腮中弹,一脸鲜血,仍旧骑马在营垒中四下驰骋,指挥湘军拼死顶住了太平军一轮又一轮的进攻。
双方交战正酣,太平军又添生力军。侍王李世贤率三万大军从浙江赶到,立即投入对雨花台湘军的围攻。太平军上用枪炮,下挖地道,迫使曾国荃不得不从西路抽出曾贞干手下的四千人来援,全力抵御太平军的明攻暗掘。
11月3日,李秀成、李世贤指挥军队猛攻,并用火药炸塌湘军两处营墙,排炮排枪与箭弩齐发。眼见数千呐喊的太平军已经杀入营垒,湘军上下急红了眼,深知今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没有一个逃跑的,而是全体呐喊迎上前去。双方都杀红了眼。太平军往返冲杀五六次,终不得入。太平军又用地道向敌进攻,敌人以挖对挖,每挖通一处地道,或熏以毒烟,或灌以秽水,或以木桩堵洞口,使太平军的地道连连失效。
最后,太平军势竭了,英勇顽强的湘军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成功地守住了大营。血战四十六天后,李秀成只得在11月26日下令撤围,率军自南门进入天京。李世贤率部退到秣陵关。至此,十三王回援天京的作战完全失败。
此次雨花台大战,太平军无论在人数、兵器、地势等方面均占绝对优势,湘军只是苦苦地被动死守而已。然而,昔日的太平军数千可敌数万,如今的太平军数十万却不能胜数万,完全是将骄兵疲的结果,终于导致了雨花台大战的失败。如果李秀成以优势兵力稳扎稳打,先断湘军粮道,在外围战场上稳固推进,最后再以优势兵力死攻曾国荃,湘军不败也难了。但李秀成过于急切,一上来把人往枪炮下面送,在湘军各垒前死伤无数,使士气大衰。等他想到要断敌粮道时,为时已晚。天京之围不解,他想早日返回苏南的愿望也落空了。
Hash:a2a8012fb86a664fab7f60f720c00d803b834b05
声明:此文由 叶子说一点历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