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啦!罗浮山摩崖石刻
据旧志记载,罗浮山摩崖石刻有2000多处,由于时代久远,许多已漶灭。现存的罗浮山摩崖石刻仍有230多处,最早可追溯至宋代,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无不为历史上文人墨客的激扬文采,能工巧匠的鬼斧神工所倾倒。随着岁月更迭,罗浮山摩崖石刻受风雨侵蚀,草木掩埋,石刻上的字迹逐渐褪色,难以辨识。为了保护这些文物古迹,罗浮山景区特意请来了摩崖石刻“美容师”,临近春节,对摩崖石刻进行上色“美容”,穿上“新衣”过大年!
宋代石刻:罗浮、长寿涧
明代石刻: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那么今天小编与大家一起探访这些经过美容重现于世的摩崖石刻吧!
明代石刻朱明洞天
只见一师傅倚着长梯,一手扶着石刻稳住身体,一手握住画笔,屏息宁神,缓缓将笔锋落在石刻上。待落笔后,他握笔的右手缓缓用力,以书法之笔法为新发现的明代石刻“朱明洞天”描上了刚劲的第一笔。原本因太高肉眼看不清晰的石刻,上色后立现其酣畅浑厚。
中国道教将天下名山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朱明洞天就是十大洞天中的第七大洞天。石刻“朱明洞天”是明代嘉靖八年(1529年)时任广东布政使的福建莆田人周宣所刻,落款“此道家所谓第七洞天也嘉靖己丑春”是罗浮山历史地位最有力的佐证。
明代石刻:“朱明洞天”,落款为“布政使莆田周宣偕知府餘姚顧遂来遊書石;此道家所谓第七洞天也嘉靖己丑春”。
清代记载石刻“海上第一山”
罗浮山摩崖石刻多位于陡峭的石壁上,给上色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只见师傅吊着绳索,从高处缓缓而下,来到“海上第一山”石刻上方,伸手去摸索,字的痕迹已不是很清晰,需非常仔细地看。经过师傅的巧手运功,神韵非凡脱俗。
清代志书记载“海上第一山”石刻,石刻年代未详
东晋黄大仙黄野人有诗描述罗浮山:“云来万岭动,云去天一色,长啸两三声,空山秋月白。”《罗浮山志》载:“晨起见云在山下,众山露山尖,如在大海中,云气往来,山岩移动,天下奇观也”。这清代志书就已记载的“海上第一山”石刻,也是新近重现的重要摩崖石刻,不仅深刻阐明了罗浮云海奇观,也点明了罗浮山的仙名由来。
明代屈大均《咏罗浮》:
浮山泛海自东来,嫁与罗山不用媒。
合体真同夫与妇,生儿尽作小蓬莱。
四百三十二儿孙,上界飞云势并尊。
自古传说,浮山是从东海飘来附于罗山的蓬莱左股。蓬莱、方丈、瀛洲是《山海经》所述的海上三座仙山。
(来自热心网友提供的罗浮山云海视频)
化身“蜘蛛人”高空描红
飞 涛
刻在霓裳飞涛瀑布峭壁上的“飞涛”石刻规模很大,“飞涛”二字总长8米,宽2.5米,在众多摩崖石刻中描红难度最大。整个峭壁高达 60 米,师傅需辗转寻路走至峭壁上方,用绳索吊着从上而下缓缓移动来描红,只“飞涛”石刻的描红就已花掉了整整一个小时。“飞涛”石刻书法精妙,气魄雄伟,是现代著名中国书画家、诗人连登所题。
“飞清瀑布,香石书”石刻位于浮山黄仙古洞
黄培芳(1778--1859)清广东香山人(今中山)人,字香石,自号粤岳山人,与张维屏、谭敬昭称"粤东三子",其先祖系明代黄佐。香石著作甚丰,著有《 粤岳山人集》、《浮山小志》、《香山志》1卷、《重修肇庆府志》22卷、《重修新会县志》14卷、《易宗》9卷、《春秋左传翼》30卷、《岭海楼诗文钞》、《云泉随记》、《香石诗话》等不下50多种,共数百卷,世称“岭南名儒”。
(水帘洞)
(忘机石)
(恬居、立身行道)
(云碓、丁丑人日…、酿泉)
(逃闇记)
现登记在册的罗浮山摩崖石刻有两百三十多处,经过为期十天的石刻“美容”工作,或斑驳褪色或隐藏本真面貌的石刻,在师傅的一笔一画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这些历代石刻与罗浮仙山仙水仙气相映衬,游走在罗浮山水间即能通过石刻与历代名人隔空对话,通明心志,深刻领悟人与自然之和谐。
(本文由@醉美罗浮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注明来源者,不得转载或镜像。)
责任编辑:张娜娜
编辑:唐晓文、李渊
Hash:65e7ba3bb6b3ba9ef097bfad2b29aa660b1fda47
声明:此文由 醉美罗浮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