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大小郊亭

北京东四环有一座立交桥,叫做大郊亭桥,此桥得名于附近的大郊亭村。而沿着大郊亭向东,过半壁店、四根旗杆、东石门,大约三四公里的样子,还有个小郊亭,两个村名都叫“郊亭”,且有大小之别,听上去仿佛一对“孪生兄弟”,那么二者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呢?

大小郊亭属于朝阳区,因为历史上确实存在两座亭子而得名。这两座亭子距今的时间可不短了,大约有一千年的样子,也就是辽代占据北京时期。我们常说北京是六朝古都,除了燕之外,离现在最远的就是辽代。辽是我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契丹本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其建立的政权虽未实现大一统,但是地盘儿也算不小,全盛时期的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南部白沟河。辽的根据地在东北,于残唐五代时期成功南下:公元936年,后唐发生内乱,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借契丹国之力建立后晋。所谓燕云十六州,指的是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其中幽州指的就是北京。

契丹得到十六州后,便将这里建设成了他们进一步南下的基地。果然在公元947年,大军南下中原,攻占开封灭后晋,耶律德光在开封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大辽。严格说来,北京其实并不是辽的首都。因为辽虽然建立了封建王朝、称了帝,但是并未改变其转徙不定、车马为家的游牧生活,皇帝采用了巡狩制,在各地建行宫,先后形成“五京”制度:即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中京大定府(今内蒙赤峰宁城县)、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真正的首都是上京,其他为陪都,虽然一切重大政治问题会在行宫随时决定,并一定在首都处理,但是上京首都的地位从未改变,所以说北京只是辽代陪都而非首都。

辽南京时期,朝阳区广渠路向东这一带,被称为“郊淀”,淀就是水,意为较浅的湖泊,由此可以看出这里在当时是大片浅水湖。而大小郊亭地区,被称为“小海子”,是一片低洼之地,一下雨就积水。由于水源充足,植被丰富,所以这一带是水鸟、野兽出没之所,因此也就成了在南京“办公”的辽代皇室打猎的好去处。辽太平六年(公元1026年)左右,一位皇子到郊淀打猎,收获颇丰,归途之中心情大好。随行的官员侍从见状,以为皇子以后会经常到此狩猎,这正是拍马屁的好机会。因为这里地势空旷,并没有主子的休息场所,于是赶紧派人在湖水的东西两侧各修了一座凉亭,以供日后歇脚之用,万一以后皇子有幸登基,还能在皇帝面前替自己吹嘘一番,岂不是大大的功劳一件。

由于地处郊区,所以叫郊亭,为了区分,把湖西侧较大的凉亭叫作“大郊亭”,东侧的较小,故称“小郊亭”。至于具体是谁下令修建的、来打猎的皇子是谁、以及这位皇子后来是否再来过,都没有明确记载,已无法考证。倒是后来,辽被金所灭,北京成了金中都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前后,刚刚登基的卫绍王完颜永济到过这里打猎。不知道为什么,完颜永济看到“郊亭”俩字儿觉得别扭,也不知是犯了他的什么忌讳,还是觉得“郊”字不顺眼,于是将大小郊亭改为“交亭”。再后来,元灭金,忽必烈迁都北京,元大都时期,又有一位皇帝: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也到这儿打猎,他听说了完颜永济改地名的事情,不屑的一笑,说亡了国的皇帝有什么权利改地名?于是下旨又恢复了大、小郊亭的称呼。

随着时光的流逝,郊淀地区逐渐淤塞,水源减少、陆地渐多,水鸟野兽无法再次栖息,自然也就当不了狩猎之地了,众所周知,清朝在北京的猎场在南苑而不是东郊。郊淀一带住户渐多,形成自然村落,两座“郊亭”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齐齐消失了,倒是附近的村子以亭子命名,即大郊亭村和小郊亭村,一直延续至今。新中国成立至今,北京的城市化范围逐渐扩大,如今的朝阳区已经属于城六区之一,已经不能称作郊区,但是在早先,这一带确属远郊,特别是辽南京时期,距离析津府有数十里之遥。

上世纪五十年代,大郊亭地区建起了北京化工二厂,附近的东石门有个很大的粮仓,但是这些并没怎么带动这里的发展。直到九十年代,北京修建四环路,东四环的通车给大郊亭注入了一针现代化的强心剂,特别是近年来还通了地铁。如今大郊亭桥北有“金海国际”公寓,桥南有百盛购物中心、红星美凯龙等购物场所,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大郊亭社区建的也不错,这片古老的土地终于焕发出活力。

Hash:969ecb6636186d612c9ba9b3a80a76bb7003a3e6

声明:此文由 老北京四九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