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完工,修缮后的史量才故居是这样的

“史量才故居的修缮是一项综合性工程,目前主要的修缮工作已经完成。”史量才故居修缮项目负责人张超告诉小松,梁柱、瓦片、木结构基层、墙面、花窗、木窗等,这些都是此次修缮工作中的重点。

此番史量才故居修缮遵循着保留真实性的原则,修缮者在与建筑纹理的触碰中感受着史量才过往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匠心修复,延长建筑的“生命”。

史量才故居位于泗泾镇江达北路85号,曾于1924年在清代平房基础上翻建,后又经多次修缮。2000年12月4日,史量才故居被列为松江文物保护单位,现有老式门厅、仪门以及翻建的二层砖木结构三面楼,玲珑小巧,自成一派。跨入大门,暗红色木柱、彩色琉璃窗、雕花木格、刻字挡檐……无不呈现着极具特点的建筑风貌。厅堂楼阁的排布与设计方正大气,透露着史量才先生刚正不阿的气节。

轻抚木柱,细赏可观其经岁月磋磨的纹理。张超介绍,工人在修缮中主要采取手工脱漆的方式,“如果用机器打磨,虽然速度很快,但会对木质表面造成损坏。”手工脱漆是为了最大程度保留木面的原色和原纹,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和门窗的镂空花格中有许多细微边角,修缮工处理起来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他们用小铲刀一点一点地对木面进行脱漆,光脱漆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对于木质建筑中的缺失部分,修缮工还需要鉴别木料的原材质,再寻找到同等材质的木料进行嵌缝修复。“只有将所有缺失的部分修补起来,才能进行刷漆上色的工作。”张超说。

上色又是一项讲究工作,古建筑的木质材料长年累月腐蚀严重,如果上色偏浅,则会将腐蚀外显。因而此次修缮选用了接近原色且偏深的暗红色,如此既“藏”住了木面过于斑驳的痕迹,又呈现了古宅的沧桑厚重感。

除了木面修复,墙面修缮也是此番修缮的一大工程。在中国古代,常常用三合土来筑墙,三合土除了使用石灰和土之外,有些还掺有糯米浆、桐油、白矾等“添加剂”。“面对这样的建筑材质,通常来说,选择水硬性石灰的修复效果比水泥沙浆更好。”张超告诉小松,水泥的强度很高,密不透水,且会因局部干缩使墙皮龟裂、脱落,一旦使用会加速古建筑内部的腐坏。史量才故居的修复使用的是水硬性石灰,其构造和三合土类似,是一种可逆修复。张超说:“如果用的是水泥,日后一旦要重新做,剔水泥时,内部的砖也很容易被凿下来,这就是不可逆修复了。”

诸如此类的匠心修复遍布于史量才故居的多个角落。用特殊的燕尾榫工艺更换浸泡腐蚀的柱脚,使修复前后的木柱浑然一体,兼具稳固性与美观性;以相似古建材料切片,补接破损的挡檐瓦片,由木工模拟原瓦进行雕花;寻找对应的花色琉璃片修复琉璃窗,即使原窗的海棠纹正斜不一,难以模仿,修复后,游客在观赏时也难以分辨新旧。

走出史量才故居,回头打量这座古建,屋脊上方两只石狮映入眼帘,“我们会刷一点憎水剂,这样可以减慢它风化的速度。”张超说。驻守在屋脊之上的石狮,在风雨的侵蚀下,由棱角分明到柔和圆润。见证了这座故居背后“潇潇雨歇”的时代变迁。

文字、图片:朱颖宏

Hash:44c5c0172a371b01c855b7a62331fa4508001b96

声明:此文由 上海松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